李勇
(宜宾学院 体育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体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①
李勇
(宜宾学院 体育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现代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如何去实施提高学生思想,培养道德品质等一系列教书育人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几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培养
在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只重专业技术教学,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从教案的任务一栏中反映出来,而在具体操作中却没有很好地利用体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改进。
体育教育的就是在较大的空间,师生之间在动态中进行,学生活动范围广,学生之间接触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感情交流相互影响[1],经常发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微妙关系[1]。体育课传授知识技能不仅靠教师的讲解,还要用形象的身体示范动作来进行教学双边活动。而且,体育教师除了上好课外,还有组织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各类比赛,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大,最有广泛的社会性。教师就可以利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形象思想品德教育。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不同的强化作用。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明确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比重和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缺乏研究,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理解不深,就很难取“信”于学生,就谈不上得到学生的崇敬和爱戴,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竭力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
体育教师与其他课的教师相比,其榜样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情操,来适应当前思想日趋活跃的高度,以良好的教育效果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教师的思想品德、才学,甚至衣着和言行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作风正派、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就高,有说服力,教师就可利用不同场合、不同方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首先,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2]教师在体育课中可以通过游戏和激趣发创设一种活动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通过气氛的感染,使他们自觉地去看、听、练。激励学生兴趣来完成任务。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愿学、好学,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从理论上、生活中阐明体育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分析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巨大作用。针对学生的崇拜心理,讲解名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事迹,把社会对身心的需要变为自己的贴身需求,需要一旦产生,学生就会力求获得满足,学生就会产生对体育锻炼的强烈渴望。在这过程中,教师正确诱导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使他们懂得体育对其自身发生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体育动机。
其次,在体育课中,利用与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联想,使他们产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学生学习推铅球技术时,利用物理学的斜抛物体运动与生物学原理讲解铅球的左手角度,激励学生对自然学科产生兴趣。又如,让学生先看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根据动作技术,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其动作要领,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兴趣。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树立学好其他学科的良好动机。
学生学习难度大的动作时,常常有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还常会因为身体素质的原因而不能完成动作。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出他们技术上的薄弱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去战胜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学生学习跨栏跑时,有的学生柔韧性差,不能完成去跨过栏动作,教师就应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肋木柔韧等辅助练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起跨过栏动作。还有的学生胆小,不敢从栏上过栏,此时,教师就应反复示范其动作,甚至有意识碰倒栏架,使学生克服惧怕的心理,让他们“敢练”。当学生完成动作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及时总结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使他们知道,只要有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再困难与挫折面前低头,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要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体的要求也不同,个体差异对完成某项运动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方法运用不当,就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学生最体育锻炼产生惧怕的后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比赛激励学生兴趣,并在体育比赛中,注意将所有学生进行恰当搭配分组,同时,即要讲究个人的技术,又要讲究集体的战术,更要重视战术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在球类项目的比赛中,教师应对学生因势利导,讲授技术、战术的配合时,向学生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的力量,比赛中要相互配合,对个别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求技术好的学生热情帮助技术差的同伴。使他们成为团结友爱的集体,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并实现“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目标。
体育项目不论从外形和内在都有它美的特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调节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运动中形体和动作的美的表现[3],使他们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例如,教师上铁饼课时,通过图片和动作示范,利用仍铁饼的技术动作,一方面从解剖学的角度结合美学原理,分析人体正确动作姿势和肌肉发达的形象美;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结合美学原理分析铁饼将要出手瞬间,欲获得优异成绩内心体验的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项目中不同形象的美,帮助学生提供审美意识,陶冶情操,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具有美的情感,纯洁精神世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生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及性及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以启发思维作为一定教学方面的重要原则,彻底抛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注入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问题。设计一堂体育课时,教师可先提出要求,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完成任务。如,学生上韵律操时,教师提供绳、纱巾、哑铃等器材,让学生根据韵律操原理,几人一组设计轻器械韵律操进行锻炼,全班学生编排除了各不相同的十多套轻器械韵律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供了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体育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善于挖掘,深思广引,是完全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既发展学生身体又促进其思想品德完善的教育目标。
[1]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张翔.我国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取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G807
A
2095-2813(2012)03(b)-0043-02
李勇(1962~):男,四川泸洲人,大学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