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羽毛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及技术训练

2012-08-15 00:54:12王志远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双打后场落点

王志远

简析羽毛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及技术训练

王志远

羽毛球是一项隔着球网,使用长柄网状球拍击打平口端扎有一圈羽毛的半球状软木的室内运动。依据参与的人数,可以分为单打与双打。相较于性质相近的网球运动,羽毛球运动对选手的体格要求并不很高,却比较讲究耐力,极适合东方人发展。自1992年起,羽毛球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羽毛球运动的游戏就在中国,印度等国出现。中国叫打手毽,印度叫浦那,西欧等国则叫做毽子板球。19世纪70年代,英国军人将在印度学到的浦那游戏带回国,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活动。14~15世纪时的日本,当时的球拍为木质,球是樱桃核插上羽毛做成。据传,在14世纪末,日本出现了把樱桃插上美丽的羽毛当球,两人用木板来回对打的运动。这便是羽毛球运动的原形。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 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就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击打毽球的游戏,人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层社会社交场上风行开来。“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1893年,英国14个羽毛球俱乐部组成羽毛球协会。

18世纪时,印度的蒲那城,出现类似今日羽毛球活动的游戏,以绒线编织成球形,上插羽毛,人手持木拍 ,隔网将球在空中来回对击。这种游戏流行的时间不长便消失了。

羽毛球运动约于1920年传入我国,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羽毛球队已跻身于世界强队之列。

20世纪70年代,国际羽毛球坛是印度尼西亚与我国平分秋色。20世纪80年代,优势已转向我国,说明我国羽毛球运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羽毛球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设男、女单打和男女双打及混合打共5项比赛。

1992年,羽毛球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立男、女单打和双打及混合打5项比赛。每届羽毛球赛事的时间地点均有不断的变化:像汤姆斯杯、尤伯杯以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

2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2.1 全身运动项目

打羽毛球运动健身无论是进行有规则的羽毛球比赛还是作为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据统计,大强度羽毛球运动者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60~180次,中强度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40~150次,低强度运动心率也可达到每分钟100~130次。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羽毛球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短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作出判断,果断地进行反击,因此,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既是技巧性很强的运动,也是一种普及性很好的运动,老少皆宜。

2.2 可调节运动量

羽毛球运动适合于男女老幼,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青少年可作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宜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青少年增长身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老年人和体弱者可作为保健康复的方法进行锻炼,运动量宜较小,活动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达到出出汗、弯弯腰、舒展关节的目的,从而增强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儿童可作为活动性游戏方法来进行锻炼,让他们在阳光下奔跑跳跃,并要求他们能击到球,培养他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不甘落后的品质。

3 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类型

当今世界羽毛球打法种类很多,根据技术流派或风格,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1)欧洲式欧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强调重心稳、落点准,以稳准为主。他们在技术上讲究步法的条理性,一般用小步结合大步,速度较慢,和回中心位置;打法是用高远球和网前放、挑球结合拉吊四角以调动对方,主动伺机扣杀。这种打法击球力量大,落点准,反手颇具威力。近年来欧洲运动员还加强了速度,跑动趋向更积极,用羽毛球拍的打法也较以前积极主动。 (2)亚洲式亚洲运动员身体较为灵活,在稳准的前提下强调快攻,技术特点是突出前臂和手腕的的力量,脚下步法移动快(注重运用弹跳和蹬跨),挥拍动作小,注重鞭打的协调用力,击球点高,常用扣杀、快吊和劈杀;上网快,网前多采用搓球(取代了欧洲式的网前放、挑球)和推平球,后场反手部位也多用头顶的杀、吊、击等技术击球。(3)中国式中国运动员特点是“快、狠、准、活”,在技术与战术上表现为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基本技术全面、熟练,特长突出,进攻点多,封网积极,网前球动作变化多,劈杀凶狠,防守稳中有刁,守中有攻,能攻善守,力求“快、狠、准、活”有机结合。使用羽毛球拍的方法也变化多端。

4 羽毛球击球技术的基本环节

羽毛球比赛时,运动员的每一次击球动作,都是从站位准备开始,在判断对方来球的路线、落点后反应起动,移动到击球位置击球,然后做下一次的击球准备。

判断、选位——反应、起动——移动、引拍——到位、击球——判断、选位…… 在比赛的对击过程中,双方都按此程序击球,周而复始,直至成死球。这四个环节都会影响击球员击球技术的好坏,并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环环相扣。

4.1 判断、选位

快速准确的判断是建立场上合理选位的基础。运动员在站位准备时,应根据对方的战术意图、技术动作特点,比赛场上双方的攻防态势和羽毛球基本球路特征等,在自己每一次将球击出后,羽毛球是一项大众运动,作出对对方下一次击球方法和意图的预测,即判断。并依此将自己的注意力和身体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即选位。如果在击球后,你只是简单地回动到球场的中央位置,而不是根据对方可能还击的球路作出判断进行合理地选位准备,那么,不但会给对方提供有利的进攻机会,而且,也往往会增大自己在场上的移动距离。

4.2 反应、起动

在羽毛球比赛中,具有来回多、移动距离短(一般都在2~3步之间)的特点,所以双方运动员场上起动速度的快慢比较,对比赛胜负的影响至关重要。

羽毛球项目实战中的起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反应是速度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从给予刺激到开始发生动作之间的瞬间,由感觉时间(接受刺激,也就是在实战中根据视、听觉感知对方击球的动作和路线)、分析综合时间(思维时间)和运动时间(动作始动时)三方面组成。

由此而见,正确的判断将有利于快速的起动,因为它可以大大地缩短反应的感觉和分析综合时间。但也应该认识到,在羽毛球项目实战中,判断和反应、起动毕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可完全替代的环节。事实上,优秀羽毛球项目运动员在比赛的的每一个击球过程中,都试图对对方球员的击球目的与方法作出正确地判断,但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在对方球员未击球前,提前向他们预测判断的位置移动去等待回击对方的来球(这里指得不是合理的选位回动)。因为,只要是具有一定训练水平的羽毛球项目运动员,他们基本上都会具备在最后出手前变化其击球方法和线路的技能。

4.3 移动、引拍

移动,是指羽毛球运动中的脚步移动的方法。我国的羽毛球训练历来非常强调对于运动员步法的训练。羽毛球运动步法是指运动员在大约35平方米的本方场地上,运用转体、并步、跨步、交叉步、垫步和蹬跳等动作,进行快速、合理并又有一定规律的上网、后退和两侧移动的方法。它是羽毛球运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运动员学习和能否掌握好正确技术的基础。

准确的判断、合理的选位、快速的反应起动、再加上快速合理的移动,目的都是为了争取及早到位主动击球。

引拍,在这里是指击球动作中的整个引拍过程的前期动作,如击球员从中场退到后场击上手高球,他在开始后退的同时,就应该做球拍后举至右肩上方的动作,而不应该待后退到后场才开始引拍。在实战中,对一名运动员在场上移动能力优劣,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评判:

(1)速度。指运动员在场上从准备的位置到击球位置之间位移的速度。

(2)是否有利于击球动作的选择与完成。指运动员在最后一步移动到位时,不但已完成击球的前期引拍动作,而且还应力求使自己的身体姿势处于最佳的击球准备状态。如上网移动时,以右手持拍者为例(以下均同),在运动员完成最后一步移动到位时,他就应该同时处于右手持拍前伸引拍,左臂自然后伸,右腿前跨,左腿在后,羽毛球教学,成弓箭步状。又譬如,从近网处向后移动,被动去救对方的推球时,虽然从速度上来讲,两点之间走直线是最快的,但此时,却只能尽快地绕一个弧线移动,否则,就会在最后一步移动到位时处于面对羽毛球项目而背对球网,球、人、击球方向都处于一条直线上的不利击球位置。

4.4 到位、击球

击球员移动到合适的击球位置时,通常,与握拍手同侧的脚应保持与握拍手在同一方向,也就是在上网击球时应右脚在前;后退至后场还击高球、吊球、杀球时应保持右脚在后。最后一步落地时要有一定的缓冲,以便控制好自己的身体重心,有利于下一步的蹬地起跳或回动。

在我国的羽毛球技战术训练中,历来强调快速、准确、凶狠、灵活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击球环节上首先要体现出到位要早,要尽可能抢在高点位击球、在自己身体的前面击球,以便自己能根据场上变化和战术要求,通过控制自己的挥拍速度、击中球时握拍的松紧和变化击球拍面的角度,为能灵活选择和变化击球的方法、发挥自己最大的击球力量、准确地控制和变化击球的弧线、路线和落点,提供有利的条件。

但击球环节的最终目的还是体现在击球的质量上,也就是体现在能否随意而精确地控制击球的速度、路线、弧线和落点。以及能否在同一个击球点上,在保持动作一致的基础上,击出速度、路线、弧线、和落点多种变化的球,使对方难以在你出手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增大他还击的难度。

5 单打的基本技术

单打的打法是根据比赛者的个人技术特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条件而形成的技术打法,常见的大约有以下五种∶

5.1 控制后场,高球压底

从发球开始就运用高远球或进攻性的平高球压对方后场底线,迫使对方后退,当对方回球不够后时,以扣杀球制胜;或当对方疏于前场防守时,就可以以轻吊、搓球等技术在网前吊球轻取。轻吊必须在若干次高远球大力压住后场,对方又不能及时回到前场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打法主要是力量和后场的高、吊、杀技术的较量。对初学者,这是一种必须首先学习的基础打法。

5.2 打四角球,高短结合

在后场,以高远球、平高球和吊球,在前场则以放网前球、推球和挑球准确地攻击对方场区前后左右四个角落,调动对方前后左右奔跑,顾此失彼,待对方来不及回中心位置或回球质量差时,向其空档部位发动进攻制胜。这种打法要求进攻队员具有较强的控制球落点的能力和灵活快速的步法,有速度,否则难占上风。

5.3 下压为主,控制网前

主要通过后场的高远球、扣杀、劈杀、吊球等技术,先发制人,然后快速上网以搓、推、扑、钩等技术,高点控制网前,导致对方直接失误,或被动击球过网,被进攻队员一举击败的一种打法。通常也称“杀上网”的打法。这种打法是进攻型的打法,能够快速上网高点控制网前,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也要求较高。这种打法,体力消耗较大,如果碰上防守技术好的对手,体力就往往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

5.4 快拉快吊,前后结合

以平高球快压对方后场两底角,配合快吊网前两角(或运用劈杀)引对方上网,当对方被动回击网前球时,即迅速上网控制网前,以网前搓、钩球结合推后场底线两角,迫使对方疲于应付,为前场扑杀和中、后场大力扣杀创造机会。这也是一种积极主动、快速进攻的打法。这种打法,要求运动员身体素质好,特别是速度耐力要好,技术全面熟练,而且还具备突击进攻的特长技术。

5.5 守中反攻,攻守兼备

以平高球和快吊球击向对方前后左右四个角落,以调动对方。让对方先进攻,针对进攻方打的高远球、四方球、吊球等,加强防守,以快速灵活的步法、多变的球路和刁钻准确的落点,诱使对方在进攻中匆忙移动,勉强扣杀,造成击球失误,或当对方回球质量较差时,抓住有利战机,突击进攻。这种打法要求队员具有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控球和反控球能力,不仅应具备优良的速度耐力、灵活的步法、准确快速的反应和判断应变能力,更应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逆境和被动橘中保持沉着冷静,并奋起反击。我国羽坛名将韩健即是典型的这种打法。

6 羽毛球双打技术

羽毛球双打比单打每方增加一名队员,而场地宽度仅增加92厘米,接发球区还比单打缩短了76厘米。因此双打从发球开始就形成短兵相接的局面。由于进攻和防守都加强了,这就更加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能攻善守,反应灵敏。特别是对发球、接发球、平抽、挡、封网、扑、连续扣杀、接杀挑高球及防守反击等诸多技术,要求更高。两名队员配合默契,相互信任,打法上攻守衔接及站位轮转协调一致,是打好双打的关键。

6.1 发球

由于双打的后发球线比单打短,在双打中若发高远球,接发球方可以大力扣杀,直接争取主动,同时又较少有后顾之忧。因此站位往往压在靠近前发球线处,对发球者造成很大的心理上和技术上的威胁。所以,发球质量、路线的配合、弧线的制造、落点的变化对整个双打比赛的胜负意义极其重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赛的双方若水平差不多则胜负取决于发球质量。

(1)发球站位。发球的站位不同,对发球的飞行路线、弧线、落点和第三拍的击球都有关系。

发球者紧靠前发球线和中线。这种站位始于反手发网前内角,球过网后球托向下,不易被对方扑击。由于站位靠前,也便于第三拍封网。但站位靠前不利于发平快球,一般是发往前内角位球配合发双打后发球线的外交位平高球。

发球者站位离前发球线半米,靠中线。这种站位发球的选择面较广,正、反手都可发网前球、平快球、平高球,并且各种路线都可以发。缺点是球的飞行时间长,对方有较多时间判断处理,发球后如果抢网较慢也容易失去网前主动权。

发球者站在离中线较远处。这种站位主要用于在右场区以正手和左场区以反手发平快球攻对方双打后发球线的内角位,配合发网前外角。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发球只能作为一种变换手段。因为这种发球只对反应慢、攻击力差的对手有一定威胁,但对方有了准备时作用就不大了,而且还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2)发球路线。发球路线和落点的选择需注意如下几点:

调动对方站位,破坏对方打法。如对方甲、乙两名队员站成甲在后、乙在前的进攻队形,在发球给乙时可以后场为主结合。网前,而发球给甲时却要以发网前为主结合后场,这样,从发球起就阻挠了对方调整站位。

避实就虚,抓住对方弱点发球抢攻。首先要看接发球者的站位,如果他紧压网前站在网前内角位,可用发网前与后场动作的一致性发球到对方后场外角位;如对方离中线较远,则可发平快球突袭后场内角位;对接发球路线呆板、变化少的,可针对这种情况发球后抢封角度突击。

发球要有变。发球时,网前要和后场配合,网前的内角、外角,底线的内角、外交位的配合,使对方首尾难于兼顾,多点设防,疲于应付;在发球的弧线上也要有变化。这样,接球方就难以摸到发球方的规律了。

发球时间的变化。接发球方在准备接发球时,思想虽然高度集中,但因受到发球方的牵制,他要等球发出后才能判断、启动、还击。所以,发球动作的快、慢也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变化,不要给接球方掌握规律。

发球时心理的影响。在双打比赛中,有时会出现发球失常。其原因,一个是发球技术不过硬;另一个原因则是受接发球者的影响。由于接球者站位逼前,扑、杀凶狠且命中率较高,加之比分正出于关键时,心情紧张,造成手软从而影响了发球质量。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沉住气,观察接发球者的动向,心理意图,接发球的路线和规律,提高发球质量,增强还击第三板的信心。另,发球的路线要善变且无规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顾虑,发球质量也会稳定下来。

6.2 接发球

接发球虽然受发球方的牵制,属于被动等待,但由于规则对发球作了击球点不能过腰、球拍上沿须明显低于手、动作必须连续向前挥动(不许做假动作)、不能迟迟不发等等的诸多限制,所以使发球者发出的球不能具有太大的威胁。接发球方如果判断准确,启动快、还击及时,就能在对方发球质量稍差时杀、扑得手或取得主动;反之,也会接发球失误或还击不利使自己陷入被动。

(1)接发内角位网前球。以扑或轻压对方两边中场及发球者身体为主要攻击点,配合网前搓、勾等其他线路。

(2)接发外角位网前球。除了以上打的点外,还可以平推对方底线两角以调动对方一名队员至边角,扩大对方另一队员的防守范围。

(3)接发内角、外角位后场球。应以发球者为攻击点,力争扣杀追身球。如启动慢了,可用平高球打到对方底线两角。一般发球者在后场球发出后,后退准备接杀的情况居多,这时可用拦截吊球,落点可选择在发球者的对角。

6.3 攻人

这是双打中常用的一种战术,就是以人为攻击目标。对付两名技术水平高低不一的对手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战术。对付两名队员实力相当也可采用这一战术。它几种攻势于对方一名队员,常能起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用;在另一队员过来协助时,又会暴露出空档,可在其仓促接应、立足不稳时偷袭他。

6.4 攻中路

(1)守方左右站位时把球打在俩人的中间。这种战术可以造成守方两人抢接一球或同时让球,彼此难于协调;限制对手在接杀球时挑大角度高球调动攻方;有利于攻方的封网,由于打对方中路,对方回球的角度也小,网前队员封网的难度就小了。

(2)守方前后站位时把球下压或轻推在边线半场处。这种战术多半是在接发网前球和守中反攻抢网时运用。这种球守方前场队员拦截不到,后场队员又只能以下手击球放网或挑高球,后场两角便会露出很大空档,因而有隙可乘,攻击他的空档或身体位。

6.5 攻后场

这种战术常用来对付后场扣杀能力较差的对手,把对方弱者调动到后场后也可以使用。此战术多采用平高球、平推球、挑底线把对方一人紧逼在底线,使其在底线两角移动击球,在其还击出半场高球或网前高球时即可大力扣杀,取得该球的胜利或主动。如在逼底线两角时对方同伴要后退支援,则可攻击网前空档或打后退者的追身球。

6.6 后攻前封

后场队员积极大力扣杀创造机会,在对方接杀放网、挑高球或企图反击抽球时,前场队员以扑、搓、勾、推控制网前,或拦截吊、点封住前半场,使整个进攻连贯而又有节奏变化,使对方防不胜防。

6.7 防守

(1)调整站位。为了摆脱被动,伺机转入反攻,首先要调整好防守时的站位。如果是网前挑高球,那么击球者应该直线后退,切忌对角后退。直线后退路线短、站位快、对角后退路线长,也容易被对方打追身球。另一名队员应根据同伴移动后的情况补到空档位。双打防守时的站位调整,都是一名队员在跑动击球时,另一名队员根据同伴的移动情况填补空档。

(2)防守球路。攻方杀球者和封网队员在半边场前后一条直线上,接杀球应打到另半边前场或后场。

攻方杀球者和封网者在前后对角位上,接杀球可还击到杀球者的网前或封网者的后场。

攻方杀球者杀对角后,另一名队员想要退到后场去助攻时,接杀球时可以还击到网前中路或直线网前。

把攻方杀来的直线球挑对角,杀来的对角球挑直线以调动杀球者。

关于防守的方法还有许多,但目的都是为了破坏攻方的进攻节奏和进攻的势头,在攻方进攻势头一减时即可平抽或蹲挡,若攻方站位混乱出现空档时,守方即可抓住战机转守为攻取得主动。

7 羽毛球训练对心理的影响

羽毛球运动参与者的心理与其教学训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即参与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羽毛球运动教学训练的心理促进功能紧密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训练的重要心理学基础。

由于羽毛球运动专项的特点所致,其教学训练对于参与者的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作用,对练习者的运动感知、动作技能、反应速度、思维敏捷性、注意集中、情绪丰富与调控、意志品质、个性与社会适应等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锻炼价值。

7.1 制约训练的心理因素

心理动力。练习者参与羽毛球教学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的动机、态度、兴趣和习惯等是心理动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前世界男单冠军孙俊曾说过,没有运动员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谈不上训练的质量,更谈不上优异成绩的取得。

运动认知能力。运动认知能力指的是在以肌肉收缩为主要特征的运动活动过程中个体认识活动的表现水平,其中包括运动感知、运动表象、动作记忆、战术思维、专项运动意识和运动注意等能力。

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种类繁多,仅网前就有搓、推、勾、挑、扑、封网等技术。如果练习者的运动感知能力低,体会不到手指、手腕、前臂肌肉用力的感觉,建立不起应有的动作表象和记忆,储存不了动作完成信息,战术思维迟钝,羽毛球专项运动意识差,理解不了教师、教练员的指导,无法按要求去练习、比赛,教学训练的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年龄、性别和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女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还会在需要、兴趣、态度、习惯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练习者在独立性或顺从性上,在理智性、情绪性与意志性上,在内向和外向上,在心理和行为反应的速度、强度、灵活性上,在对具体人物、事物和活动对象的态度、价值认识、抱负水平、行为趋向上表现出各自典型、稳定而独特的特征。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包括动机、认知、情绪、意志与注意等方面的活动特征。具体到运动场上,就是练习者随着教学训练过程和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心理变化。

“心态决定一切”,这句话虽然比较绝对,但也说明了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无论个体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行为品质如何,练习者在羽毛球场地上、在教学训练或竞赛过程中,当时、当场的心理活动是影响他们运动行为表现的直接原因。

7.2 羽毛球训练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击球的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技术复杂、战术多样,球速快、变化多,双方斗智、斗勇、相互制约,比赛时间长、消耗体能大。长期进行羽毛球训练不仅能使参与者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有益的完善。

(1)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长期进行快速多变、随机应变的羽毛球技战术练习,可以帮助参与者学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对方的意图进行揣摩,对瞬息万变的球路进行预测,对对方击来的球进行判断并迅速做出最佳决策和相应的回球反应,对提高练习者的神经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非常有益,对缩短练习者的动作反应时,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也有促进作用。

(2)可以发展练习者的羽毛球专项运动知觉

练习者对羽毛球运行和落点的控制,主要依靠击球时手指、手腕操纵球拍与球接触时的精细用力、球拍接触球的位置、接触球的点、球拍与球保持的角度等,挥摆小臂(前臂)、甩腕压指的速度、方向等均由练习者手指、手腕的肌肉用力调控。长期进行羽毛球训练,练习者对手指、手腕肌肉用力差异性的感觉与支配将得到准确、精细发展。

羽毛球练习者持拍击打羽毛球,球拍是其肢体的延伸。经常从事羽毛球运动,练习者对羽毛球拍的质量、重量、长度、大小,弦绳绷紧程度、弹性、力度,握柄粗细、光滑度等会产生细微的分化感知。

(3)经常进行羽毛球训练,可让练习者愉悦心情,调节情绪,形成良性的主导心境

羽毛球运动具有的情绪愉悦功能是得天独厚的,每一次参与羽毛球活动获得的快乐心情得到经常性的积累,有利于乐观的主导心境的形成和消极情绪的降低。

(4)羽毛球训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参与者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羽毛球比赛的场地虽然不大,但单打、双打都对个体提出了持续、高强度活动的要求。球一发出,就不能停顿。一球一球、一局一局,大强度的、连续的速度耐力运动,使参与者体内代谢产物堆积,身体疲劳,肌肉酸疼,心肺活动剧烈,有时每分钟的心率达180次以上。因此,羽毛球运动是培养个体意志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羽毛球运动是直接对抗的球类项目,竞争双方相互限制、相互制约,每一次挥拍击球都在斗智斗勇,对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以及自信、果敢、不服输的品格等都有积极效果。

(5)可以培养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精神

羽毛球运动有单打、双打项目之分。双打项目可提高练习者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互默契的合作精神。双打配对练习中,要求同队两名队员始终保持好前后场或左右场站位,发球或接发球后随球路的变化快速、协调地移动。两人的意识、思维和行动一定要统一。双打练习和比赛的击球速度快、下手狠、距离近,抢先进攻、平抽平打,拉开后场两底线的调动球和来回球的拍数也较多,球场情况更加复杂,要求练习者在长时间快速对攻中保持高度的注意集中,敏锐观察、准确判断、及时反应、灵活处理来球,气势、斗志上还要压倒对手。

双打练习中,两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接受非常重要。2对2的竞争,每个人控制的场地缩小,对打的节奏、速度加快,难度加大,相互配合、协作与交流的机会增加。是埋怨、还是鼓励,取决于两人对“一体化”的认可和与同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态度。一人出现失误或疲劳时,另一人的鼓励和“弥补”行为,可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同伴一起奋战。因此,羽毛球双打练习将有助于参与者互敬、互助、协作、配合精神的培养。

8 影响羽毛球拍击球质量的几大要素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取胜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技术,其中羽毛球拍击球技术的高质量更是取胜的关键。高质量的击球要符合陕、狠、雎、活”的原则,而达到“快、狠、准、活”就必须弄清影响击球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击球的力量击球的力量决定着击球的速度,击球力量越大,球的速度越快(F=ma)。只有击球的力量大才能使对方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而处于被动地位。

回球的速度尽管我们要求判断快、移动快、击球快等,但具体着眼点就是回球速度要快。不仅要提高回球的“绝对速度”,还要提高回球的“相对速度”,这样才能给对手以强有力的攻击,形前倾可以大点,力量也可以大点,可抢上手攻击对方;当击球点低时,羽毛球拍拍形就被迫后仰,另外用力方向也得改变。所以我们在进行技术练习时,要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体会击球点不同对拍形和击球力量的特殊要求。再次要死线活练,加强控制落点的意识培养。落点、路线、弧线虽然名称不同,但每一次击球都包括了这三个基本内容。

球的弧线弧线曲度的大小,打出距离的长短,都与球的速度有关,我们想加快速度,加强准确性和变化多端,都必须解决击球弧线的问题。

球的落点落点不仅要具有准确性,而且要具有攻击性。落点这一因素直接影响球的“狠、准、活”三个方面。落点刁在另一个意义上讲可谓“狠”,落点到位可谓“准”,落点变化无穷可谓“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落点控制能力的训练,掌握落点控制的方法。在每次击球中都在控制落点上去努力。

羽毛球拍击球动作的一致性击球技术由动作构成,技术的不同,其动作的具体方法也各有所异,但有些技术动作方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在击球中,使这些动作方法尽量相似的做法,就叫做击球动作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双打后场落点
羽毛球后场步法的动作要领、易犯错误与练习方法
羽毛球(2023年12期)2023-12-10 22:36:52
羽毛球优秀女单运动员马琳后场技术使用特征分析
体育风尚(2021年4期)2021-04-14 08:21:46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点燃思维火花,优化解题策略
我国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的后场技术分析
运动(2018年11期)2018-08-29 09:33:50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单选手李雪芮后场技术分析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1
探访江苏地方立法:百姓关切成立法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