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武术在东南亚的会馆化传播

2012-08-15 00:50于海滨
武术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国术会馆东南亚

于海滨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闽南武术在东南亚的会馆化传播

于海滨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武术国际化传播方式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闽南武术在东南亚会馆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武术在东南亚会馆化传播的优势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会馆化 闽南武术 东南亚

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说,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区均可称为闽南。闽南武术源远流长,其门派繁多,风格独特,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闽南武术在东南亚主要的传播方式有群体传播方式(武术会馆);人际传播方式(师承关系)和大众传播方式(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等信息传播)。群体传播主要指会馆化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不限于个人交往的狭窄范围,是纳入了社会系统,其特点是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在群体传播中,往往因传播而形成的一种凝聚力,特别是组队出访外地乃至海外,队员之间异常团结,因为个人参与群体传播必将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宿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大众传播是一种公共传播,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等,对大众进行信息传播,其往往更关注收视率或商业利益而对武术本身进行影视处理,甚至扭曲或异化。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常是面对面的、不公开的场合的交际。这种传播主要是一一对应的师承关系,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有很大局限性。经对比分析可见,会馆化传播是闽南武术在东南亚传播的主要方式。

1 东南亚会馆化传播的优势

会馆是东南亚华侨华人进行武术活动的重要阵地,它既包括精武会、武馆、拳社,主要由寓居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武术家创立,开馆收徒,传授武技,开展武术表演和交流。还包括地缘会馆、业缘公会、血缘宗祠,除在同乡、同宗和同行间加强团结与协作、相互支持与帮助、调节矛盾与纠纷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外,还把发展和推广体育运动作为办馆的宗旨和要务之一,中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在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些会所积极的开展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中国传统的节假日或其它喜庆日子,举行武术套路、舞龙舞狮、气功和太极拳的表演活动,并向其他族群宣传和推广武术。会馆化传播作为武术主要传播方式,在东南亚武术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会馆化传播,集中了武术家的中坚力量

会馆是武术在东南亚传播和发展的最主要特征,由寓居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武术家创立的会馆,广收门徒,传授武学,开展武术表演和交流。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武术以武术会馆为基础和依托得到了开展。

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武术家在传播中华武术的进程中发挥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在重师承、重悟道的武术中,武术即生活、生活即武术,武术中的“道”融入了生活,生活中的认识又在武术中体悟。如民国初年,泉州永春内八坑(现东平镇太山村)人干德源(1875-1940年)会同其师兄弟五人前往南洋开馆授徒,史称“五虎下南洋”声震一时成为武术界佳话。他们不只带来了侨乡武术的刀枪棍剑斧钺钩叉和服饰等物质性器具,更为继承、发扬并不遗余力推广中华武术精神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国术馆,主要通过武术表演的手段,以此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武术。首先是推向东南亚诸国。1929年,陈嘉庚先生以“弘扬国粹,涤除积弱”为旗帜,邀请以泉州永春国术馆20名骨干组成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并巡回表演长达一年。爱国侨领陈嘉庚激动地说:……这是一支传播中国国术的先锋队,它将会把中国国术传遍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武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得到了各大报刊媒体的积极报导,树立了武术的良好形象,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武术团,开创了中华武术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促进了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

1.2 会馆化传播,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从魏晋以来,随着中国的航海事业日趋发展,自唐末至明朝,达到高峰。由于海路大通,不仅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扩大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促使中国东南沿海华人向海外流动,这正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最多的原因之一。这些寄身异域的炎黄子孙,不仅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作为中国文化的生命载体,在中国文化向这一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在范围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东南亚地区的武术会馆自出现以来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后,其弟子陈公博等迅即访问东南亚地区,在马来亚、新加坡、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相继成立了精武会分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武术运动的开展,各种武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据统计,到1929年精武会已有42个分会,总会员数逾40万。1967年新加坡的280多个武术团体成立了全国国术总会(后改为全国武术总会)。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也先后成立了类似的全国性武术组织。武术总会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各武术团体的管理,增强各派武术的交流,消除门派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进一步良性开展。

武术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日渐多样化,使华侨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武术项目,所以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青少年中已初步形成参加武术运动的热潮,影响也日益增大。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加剧,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以健身益寿为目的的老年人已越来越多,而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拳和千年传播的保健养生气功就成为其首选。

1.3 会馆化传播,促进了武术运动的交流和竞赛

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组织还非常重视与中国进行武术交流,他们不断组团到中国访问或参加武术比赛,也邀请中国武术组织去东南亚表演或传授武技。

东南亚武术会馆积极推动国际性单项武术组织的建立,主办国际比赛和编定国际性比赛套路。如1989年由菲律宾的光汉国术馆主办“中国东南亚南少林拳表演大会”中国泉州武术代表团成员、光汉馆员和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武术家以及当地其他武术馆的成员同台演绎,获得成功。期间,“光汉国术馆”馆主卢庆辉先生首先提出组成南少林五祖拳国际性组织。1990年,在泉州举行的南少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又积极倡议,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随后推举他担任首届理事会执行主席。同时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宣告成立。1992年,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再次莅临泉州出席联谊总会年会,同时举行了国际南少林武术交流表演大会,并编定五祖拳国际性比赛套路。

武术会馆的活动范围也从单个的华侨华人聚居区发展到埠际、全国和整个东南亚及其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除组织单项武术比赛外,也经常主办一些综合性的武术赛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加坡中国武术擂台国际邀请赛,1993年马来西亚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2005年越南承办的第八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等更是世界性的综合武术赛事。可见东南亚地区的武术会馆在传播中华武术的深度和广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武术的交流和竞赛。

2 东南亚会馆化传播武术中的问题

2.1 传播内容,重技术传播,轻武德教育

东南亚的武术传播还没有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仅在民间传播。在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播中,除传播武术技术内容外,往往把封建特色浓厚的宗法派别、江湖义气等附加传播给了武术学习者。学习者在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后将会影响到其性格的发展,以至其以后的行动付诸于社会实践,从而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现在东南亚的武术会馆盛行,但大多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以至于这些获得技击能力的人,如果缺少道德教育,不但不利于武术的传播,而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2.2 传播途径,重名师作用,轻规范教育

东南亚武术会馆建立初期都会聘请武术名师做指导教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名师变动或离去,而接替者往往名气、威信不及前者。武术指导者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其中无学历者和无级别教练所占比重较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大部分教练员,鉴于年龄较大和认识水平所限,无继续深造的要求;二是武术会馆受资金所限,留用会馆学员直接转变为教练,没有经过专门高等教育培训;三是武术会馆管理者对教练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这种状况势必造成会馆师资队伍指导和可持续性水平偏低,只有极少数教练员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在组织课堂传授中,教练员们训练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多以经验为依据,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2.3 传播机构,重眼前收益,轻长远发展

武术会馆的资金问题是影响武术会馆场地、器材、设施、训练等条件的改善,从而影响武术传播规模和质量。部分会馆受资金的制约临时租借场地、场地常变动且简陋、器材少且质量难以保证、辅助设施更是不足。只重眼前收益而轻视长远发展规划。东南亚许多武术会馆招生来源混杂,生源质量、数量无保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武术会馆项目设置、时间安排、训练规模和方式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导致在训学员随机性和流动性很大;二是部分学员对武术学习存在错误认识,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武术,盲目崇拜武术,对武术训练缺乏信心和毅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偶遇挫折就轻易放弃了练习。

3 东南亚会馆化传播的对策和方法

3.1 提高整体素质,加强理论技术管理

提高教练整体素质是武术会馆管理经营者们的共同心声。要组织武术会馆教练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及时审批武术师资资格或武术段位。

东南亚武术会馆普遍存在轻理论、重技术的倾向。建议武术会馆加强对武术专门人才的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武风武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增强我国武术会馆的办学活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武术会馆教学训练模式。建议在武术会馆实行统编理论教材和专项技术训练项目,使教学与技术训练在各武术会馆达到一致,为检查评估武术会馆的办学质量提供依据,以规范我国武术会馆的建设与发展。理论教师和专业技术教练员的素质与水平,是武术会馆办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前提,建议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培训机构,凡经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执教,以达到不断提高武术会馆从业师资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3.2 发挥名人效应,规范传统武术传承

名人即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通过名人效应,获得社会资金资助和充足的生源,充发挥武术家的才能,使中华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但随着东南亚老一辈武术家的相继谢世,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东南亚竞赛体制的因素等,传统武术在东南亚的继承和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仅仅依靠名人效应发展武术是不能适应东南亚武术发展需要的,而应该加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传承。可借鉴在中国发展武术的经验,理清东南亚武术传承的环境,加强传承的管理,建立武术传承制度,制定传承法规,完善传承方式、方法。

3.3 塑造武术品牌,发扬传统武术精髓

在东南亚,主要流传的武术拳种有五祖拳、太祖拳、永春白鹤拳、五兽拳、地术犬法等。其中五祖拳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每年都进行技术和学术交流。拳种的人物志、发展史、拳种特点、古籍、古兵器和各年代的研究成果等档案资料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在联谊总会下设“技术段位评委会”,制定出五祖拳具体的段位考评办法,对段位申请者进行考核审定。通过段位的实施,提高本拳种教师、学员的晋升欲望,提高本拳种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练习的行列。这样可以塑造武术品牌,大大促进该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正视和如何对待中华武术在东南亚的继续发展,是需要世界武术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同时,一定要贡献自己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经受中国几千年文化浸润的武术则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这个重任。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侨乡武术也必将成为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一条纽带,并为东南亚人民的友好交往架起一座桥梁。

[1]昌 沧.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J].体育文史,1997(5).

[2]林建华.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八闽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郭玉成. 中国武术传播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6]郭玉成,许 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2).

On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s in Club Halls about the Chinese Wushu in Southeast Asia

Yu Haibin
(Schoolof Physical Education,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 362000)

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analyzes the communicating and developing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Chinese Wushu in club halls of Southeast Asia,summing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Wushu in club hallsof Southeast Asia,then proposesthe solutionsand methodsto the problems.

club halls Southeast Asia Chinese Wushu

G85

A

1004—5643(2012)04—0006—03

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规划项目,编号:2011H19。

于海滨(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国术会馆东南亚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一岩九饮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