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2012-08-15 00:50张建华芦平生陈
武术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竞技全球化

张建华芦平生陈 青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张建华1芦平生2陈 青2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竞技化、市场化和校本化发展模式来应对与消解全球化危机。仔细审视和梳理现实状况,发现3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文化的断裂,由此可能会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学理上讲,断裂是由现代性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寻根来重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以消除现代性的后果和化解全球化危机。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 全球化 现代性 断裂 重建

在中华文化版图上,民族传统体育犹如灿烂的群星,星罗棋布般地点缀和装饰着神州大地,哺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炎黄子孙,是民族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文化标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昔日辉煌的民族体育面临着文化转型,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者首先思考的问题。然而,令研究者措手不及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全球化危机更为棘手。客观地讲,现代化、全球化的来临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论其内容和形式,还是理念与实质,都与以往不同。从文化学上,常用“断裂”(discontinuity)来描述这一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是现代性过程完成得不充分的表征,造成民族文化缺乏发展的根基,很难持续发展。因此,必需通过“文化寻根”完成“重建”(reconstruction)过程。

1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文化断裂

文化断裂就是一种文化在转型中出现偏离本位的现象,即现有文化不再以原有文化的精髓作为内核,从而造成了文化特质的遗失和原文化的变异。实质上,文化断裂就是文化的延续性出现了较大的间断。从历史范畴考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现象发生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竞技化发展模式中的文化断裂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指“近代之前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1]”。民族体育源于生产生活,历史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民众创造的一种身体文化。如北方游牧民族骑射类体育项目,产生之初就是为了获取生存食物的自在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民族体育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黯然失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过客;而另一部分经历了生存、娱神、自娱到娱人的文化变迁,继续滋生、繁衍、哺育着人们。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民族体育积淀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灭的魂。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明显带有自然经济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开始了文化自觉和现代化转型之路。1914年,马良的武术传习所改编和推广武术操,名为“中华新武术”,实则是借鉴西方体操的改良模式。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威胁,不少专业人士和学者纷纷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于是,机械的单纯性文化模仿受到了青睐。既然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渠道,那么,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便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武术首当其冲迈出了竞技化发展的模式,以套路演练为标志的中华武术淡化了武力技击格斗技能,强化了技术表现的观赏性和视觉效应,这样的改造已经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武艺。竞技化模式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参照系,自然就得遵循竞技规则。毫无疑问,规则决定了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华而不实的形主导着竞赛的结果,引领了武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没有任何话语权。在竞技规则的语境下,“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内修外炼”的身体观消失得无影无踪,多样化的武术文化被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同质化”,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竞技表演面孔。1953年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使得一些民族体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然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没有逃脱现代市场经济的夷平,竞技化趋势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落入了奥运会、全运会的俗套。近几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表明,不论在设项、参赛者、规则方面,还是比赛过程都趋向于功利性的竞技比赛,摘金夺银和创造极限成了主要目标,原本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初衷变了味。

客观地讲,竞技化模式带有文化激进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自省。然而,并不是所有民族体育都适合于走西方竞技体育发展之路,尤其是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我修炼的民族传统体育。一味追求竞技性,必然会引起民族体育文化“灵与肉”分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窘境,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度断裂。譬如在理论解释方面,竞技化模式继续沿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但是在实践层面却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意链的断裂,高难美的视觉效应和技术至上的观念凸显不出深厚的理论,使得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彰显民族文化之精髓,并不是简单迎合受众的眼球,抑或放大民族文化的非本质功能。

1.2 市场化发展模式中的文化断裂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绝大多数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是农业文明中华民族生活图式的典型写照,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民族性标识该文化积淀和传承的主体身份,地域性反映着特定文化的生存方式,时代性则蕴含着文化始终变迁和不断演进的客观事实。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生产中离不开骑马追逐、投掷射击和搏斗角力,缘此衍生出赛马、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体育项目不但充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签,而且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本。在民俗生活和宗教祭祀活动中,它联结着散居成员之间的民族心理,维系着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人们通过展示技艺和竞技较量获得族群认同,达到娱人娱己的最高境界。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男儿三技”已经成为民族节日的文化符号,从一个侧面展示着民族的生存面貌,潜移默化的教化本民族的青少年成员,对于树立英雄崇拜的民族意识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最能集中体现文化变迁的民族节日考察可知,民族体育文化从大众参与到个人表演,历经了生存、庆典、娱己、娱人的功能性转变。现代市场经济改变了民族的生存方式,传统的体育文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逐渐走向边缘化。为了寻求新的生存方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屈就现代商品经济的制度规定,从传统的生存环境变为表演舞台。时空的转换就意味着原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解码”与“再编码”,具体表现在:不同地域在追逐最大商业利益时,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人为地割裂、凸显民族文化肤浅的表征;为迎合他人体验异族文化,往往采用舞台化表现手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简化、加工、修改和拼贴,拥抱技术主义,追求感官刺激之文本特征。毫无疑问,表演化、艺术化、舞台化、商品化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是一种文化仿真,已经不再是“原生态”文化了。对于外来人而言,这种表演只是现代生存方式中的一块小“马赛克”,留下徒有外表的空壳而已。

在经济场域中,任何进入其中的元素都是商品,民族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当前,市场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卖的就是附着在文化表层供人猎奇的表象,而不是积淀在文化深层并内化为民族精神的资本。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会在解构和阐释过程中发生文化内核的偏离和移位,甚至曲解原意。稍加分析便会发现,任意肢解后的民族传统体育既不是完整的文化镜像,也无法代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部,只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断点而已。对民族体育文化而言,市场化看似开辟了新的生存之道,却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断裂。断裂之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了自我生存的根基,犹如游离于土壤之外的文化碎片,依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旅游业外壳上,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窘境。

1.3 校本化发展模式中的文化断裂

“校本”是外来词,英文中为“school-based”,意即“以学校为基础或以学校为本”。“校本化”是基于校本的概念,就是实施以学校为本的研究、培训、课程开发及管理的动态过程。我国第8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民族体育资源成为“校本化”课程的目标。在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课程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开展了起来。湖南龙山县第一小学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休闲》课程,主要内容有打陀螺、抵杠子、喀蟆抱蛋、拔河、跳长绳、踢毽子、滚铁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蒙古族实验小学把安带舞、蒙古式摔跤引入体育课程;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中学把射箭作为学校的传统体育课程。天津大港远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打陀螺、大板鞋、推铁环;浙江苍南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展蹴球、陀螺、押加、民族健美操、板鞋竞速、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校园普及和发展。云南省文山州第二中学把跳绳、滚藤环、双拐、射弩、吹枪、陀螺等项目等作为课外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两个项目参加培训,并把培训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藏族的锅庄舞不但代替了西北师大附中的课间广播体操,而且走进了兰州大学的体育课堂。这些民族体育项目或者“类体育”项目是借着课改的东风,陆续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其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武术、太极拳早已“校本化”了。仔细审视发展效果,武术、太极拳并没有因为受众多而发扬光大,相反普遍存在着技术教学样板化、简单化的问题,教“形”难教“神”,传“器”不传“道”,只能教会学生简单的招式而难以传授其深奥的内涵,造成文化特质传递的遗漏现象。这里并不是要抹杀“校本化”发展的功劳,毕竟受众在生活中还没有体现出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影子。换句话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传承模式至少存在着缺陷。

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和国内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校本化”发展的道路,不失为一种办法。但问题是“校本化”必须遵循现代课程理论和文化学原理,盲目改造和照搬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民族传统体育以何种形式进入学校?这段路如何走?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地沿袭教育学理论就能解决的。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生存的环境、基础和发展规律,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和发展模式。一些根植于民族宗教、民俗生活中的体育文化,脱离原生土壤进入新生环境会发生断裂(discontinuity)与涵化(acculturation)。在现代学校环境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要根据教育规则进行“校本化”改造,而且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流的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连续性遭到阻断的突出表现就是文化的断裂,而校本改造往往会破坏民族文化的表征符号系统。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的根源

2.1 现代性的断裂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是文化变迁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根源在于现代性。17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模式,这就是后来备受争议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工业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的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本性和自然本性相对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精神,它代表着渗透到现代社会所有方面的本质规定性”[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标志着一种历史的非连续性,“由现代性而产生的生存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传统形式社会秩序的轨道。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由现代性引发的变革比前此时代的绝大多数变革特性都更加深刻。在外延方面,它们导致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的建立;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存中某些最熟悉和最具个人色彩的特征”[3]。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制度和传统社会秩序之间断裂的核心是现代性,即现代性造成了欧洲历史文化深层断裂的后果。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的缘由

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归因于现代性,其依据在于现代性的文化作用力。作为一种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制,现代性在时空维度中延续并发挥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此后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人的社会生活,而且呈现出扩大渗透的趋势。如果说古代中国闭关自守于儒家文化圈的话,那么1840年之后的中国则从被动开放到主动迎合,完全走向了世界。即便今天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现代性,但全球化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世界上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多方面的,也不存在单纯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在中国本土化是必然的。正如吉登斯断言的那样,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3]。全球化加快了现代性传播的步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寻求现代化转型之路。受现代性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始不假思索地迈出了文化模仿的步伐。在理性化的指导下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制度化发展之路,量化、竞技、套路、难美成为发展的标尺;在世俗化的指导下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市场化发展之路,金钱、表演、舞台、猎奇视为目标;在校本化的指导下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课程化发展之路,健身、裁剪、娱乐、传承成为求新的时尚,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落入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陷阱。从农业时代跃入工业文明的文化生存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历经了先“脱域”(disembedding)后“再植入”(reembedding)的过程,由此产生了现代性的断裂。“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并跨越无限的时空距离对这些关联进行重组[3]”。脱域机制遗弃了部分文化特质,再植入过程经过筛选、重组、拼凑、改造和加工,民族传统体育在变迁中发生了文化断裂现象。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3.1 现代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代性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那么,在“断裂”的表象下是否有作为文化底蕴的内在链接呢?严格意义上,一种文化能数经磨砺而恒固、传延至今的资本就是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强大的生存动力。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即使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已经消失,所形成的传统仍然可以存在,其原因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其具有的惰性以强大的生命力盘踞在文化内核中,滋养着文化之树。长期的封建制度和起步很晚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现代性”在我国并未完全生成,仍然处于加速深化阶段。因此,不管是“脱域”还是“再植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为改造没有彻底斩断文化的生存根基,内在底蕴的链接尚存。

既然文化底蕴存在着内在的链接,那么能否回归传统的发展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回归实用技击价值,是对抗“现代性”生存处境和修复“碎片化”主体的一种心理渴求。从根本上讲,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逆特征,遵循适者生存的丛林原则,回归传统已不再有任何可能。电子战取代了冷兵器时代的社会需求,城镇化和工业化趋势让民族传统体育远离主流社会,在城镇游离于休闲娱乐文化的边缘,农村也只能在岁时节令抛头露面。倘若把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市场化和校本化模式看成是文化激进主义发展道路,它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困惑;倘若把回归传统模式看成文化保守主义发展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能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持“和而不同、各尽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在承认没有普世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内聚外合”来实现文化重建。

3.2 内聚外合的重建模式

“内聚”就是在文化结构内部进行凝聚、提炼和重组,寻找文化的根基和精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但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且各自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诸如蒙古族的马背体育、赫哲族的渔猎体育。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4]。从历时性视角考究,民族体育文化都是通过内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任何一种民族体育文化是由众多的特质或者元素构成的,文化变迁中不可能全部保留所有的特质,只能根据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选择其中的一些特质,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规范、演变、凝结为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这种凝聚和提炼就是文化内聚精髓的过程,筛选出的文化特质被社会认同后逐渐内化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纵观发展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始终在进行着细微的变化,内聚的实质就是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价值认同和生存适应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创造的,即人化的,一旦形成便会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是化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强人之身和娱人之心。在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中,必须遵循“人化”的内聚规律和“化人”的核心价值。“如果人们始终只是盯着表层的经济利益来行事,就极有可能因单纯地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使其文化深层价值丧失,从而徒具躯壳而最终无法传达出自己的声音,也最终难以实现经济价值”[5]。

“外合”就是吸收适合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之优点,并进行本土化阐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全球化为多元文化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4]认为,文化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不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核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汲取异质文化中有益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要素,促进文化整合,不但是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措施,而且是共时态视野中文化的一种创新。文化创新本身是文化不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文化横向繁荣分化和发展的动力[6]。从共时性视角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外合的实质就是从外国到本土的吸纳和共振过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经历了“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7]”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同的精髓。外合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为核心,选择吸收异质文化元素,通过本土化整合来发展自己。如果丢掉文化灵魂去迎合外来文化,将会造成文化的断裂。“这也意味着原本有可能为人类整体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这些文化,在丧失自我的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文化丢失了许多可能的生机”[5]。

4 结语

考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历程,竞技化发展模式选择了模仿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追赶策略,市场化发展模式采用现代商品经济的文化猎奇手段,校本化发展模式沿袭了国内课程改革的盲目跟风方式,3种模式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推本溯源,民族传统体育断裂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换句话说,在化解现代性的全球化危机中,民族体育文化在激进主义、拜金主义、教条主义和拿来主义的指引下迷失了自我,快速国际化思维忘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价值的变异最终导致了文化的断裂。“文化相对主义则主张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存在的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之间在价值上是相对的、平等的,从而是不可比的”[8]。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从本土化出发,通过文化寻根来传承和重塑文化价值,消解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威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持适当张力的平衡点,也是在变异与传承中寻求时代的价值的最佳抉择,只有这样方能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40.

[3]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0:4,63,21.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5]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6.

[6]张建华,陈 青,孟峰年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57-59.

[7]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8]丁立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J].哲学研究,2000(12):8-14.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China

Zhang Jianhua1Lu Pingsheng2Chen Qing2
(1.Schoolof Physical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2.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ern Minority Reg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Under the strong pressure of western sports,the competitive,market-based and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models are us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o answer and resolve the crisis of globalization.Though carefully examination and sort out reality,the paper finds that three kinds of patterns exist in cultural discontinuity,thus may be bring bad impac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From an academic speaking,discontinuity caused by modernity,therefore,it needs to be rebuil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rough the cultural roots in china so asto eliminate the consequencesof modernity and resolve the crisesfrom globaliz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globalization modernity discontinuity reconstru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5—0076—04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编号:08JJD880234;(2)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

1.张建华(197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理论。

猜你喜欢
现代性竞技全球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竞技精神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