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王 义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党委积极开展“党建扶贫”、“牵手活动”等主题活动,不断创新载体,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促进了红庙子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先后获得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辽宁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红庙子乡党委把“学习提高上领先一步、科学发展上高人一筹、工作节奏上快人一拍、团结协作上步调一致、自身建设上正气一身”作为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准则,切实做到了“三个体现”: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创造性。提出了“和谐、稳定、发展、干净”的工作目标。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体现原则性。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确保了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提高班子战斗力,体现实效性。建立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党委主要领导包片等制度,使每个领导班子成员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使党委班子真正成为组织、领导、推进全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红庙子乡党委紧扣发展、富民的主题,重点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调整了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在产业链上建立7个产业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群共富活动。在年轻干部中开展“三个一” (一次志向确定、一项兼职锻炼、一个拜师学艺) 活动。建立机关定期学习培训、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激发了机关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谁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就用谁,谁能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就选谁,谁能搞好一个村面貌就推谁”的用人机制,大胆选拔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全乡16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均有致富产业,53名村“两委”成员中具有“双带”能力的占85%。深入开展“三向培养”工程,通过政治上培养、政策上倾斜、项目上引导、技术上培训、资金上支持、运作上监督等有效做法,保证了“三向培养”对象健康发展。目前,98名“三向培养”对象中,已有56名达到了培养目标,9名进入村“两委”班子,在率先发展中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几年来,红庙子乡党委充分发挥农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坚持“一切围绕产业化,一切服务产业化”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富民强乡的新路子。
一是理清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乡党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良好的香菇产业基础,打造“东北香菇第一乡”的奋斗目标。同时,坚持“近抓菇、快养鸡、长抓林、富务工”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肉鸡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林下参、细辛、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典型引路、实验示范、推广提高、政策扶持等办法,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为了促进农民将产业做大做强,乡党委积极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土地集约经营,引导农民将分户经营的土地向大户流转。通过采取政策补贴、项目推动、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鼓励农户有偿转让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生产,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乡流转土地面积2.6万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解放劳动力4000多人。
三是探索党建扶贫互助新模式,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红庙子乡党委建立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制定了《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依托扶贫互助合作社开展党建扶贫活动。入社农户可以享受合作社的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项目支持,解决了农民发展产业缺资金、短技术、难销售的难题,实现党群共富。目前,全乡产业户已占到了全乡总户数的80%。合作社的资金也由最初的240万元,发展壮大到560万元,累计为社员提供互助资金1320万元。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乡党委开展了以“党组织牵党员的手、乡村干部牵无产业党员的手、产业党员牵无产业群众的手”为主要内容的“牵手活动”。两年来,乡村干部同61名无产业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建立短信平台为党员和群众发送科技信息、市场信息4200条;为无产业党员发放补助金2.7万元,帮助46名无产业党员发展香菇15棚,种植万寿菊210亩,种植中药材300亩。目前,全乡有百棚以上香菇小区7个,棚菇3500棚;肉鸡养殖户256户,年出栏肉鸡400万只;林下参1.8万亩,其他中药材2400亩;外出劳务1864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1万元。
红庙子乡党委在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