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代忠 车德安 黎文浩
前临床对导致突发性聋(SSHL)患者发病的原因和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血管性疾病可能是导致该病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用抗凝、溶栓类药物可使患者的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是临床对SSHL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段[1]。本研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对接受溶栓治疗的SSHL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SSHL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超标者(A组)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者(B组)各36例。A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16岁,中位年龄42.6岁;其中发病时间最长者4d,发病时间最短者2h,平均发病时间1.3d。B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73岁,年龄最小者17岁,中位年龄41.8岁;其中发病时间最长者5d,发病时间最短者4h,平均发病时间1.7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采用溶栓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已经恢复至常,或达到健耳的水平,或达到患病前的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的提高幅度大于30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的提高幅度在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的提高幅度在15dB以下[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26例,有效率为27.8%,B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0.6%,A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病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目前SSHL患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3],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SSHL患者出现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导致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发生了严重的改变,使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使血液处于之中高凝状态或导致血栓的形成,进而使得内耳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对耳蜗的微循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对患者的听毛细胞造成损伤,最终导致患者的听力明显下降[4]。临床常采用抗凝、溶栓类药物,对该类患者的微循环情况进行有效改善,也是目前临床对SSHL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5]。但当患者体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时,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导致患者内耳血管的血流受到严重影响,最终造成溶栓药物的作用受到严重的抑制,明显降低了溶栓药物的疗效,本组研究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超标者的A组患者疗效明显低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的B组患者。对于本研究过程中,经过治疗无效的一部分患者,经采用高压氧及改用其他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能量合剂、神经营养剂等进行针对性治疗后,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进行治疗无效的患者大多数都是一些同时伴有眩晕、耳鸣的重度聋患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对其他因素进行观测分析,如高血压、血脂等对SSHL患者的预后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患者机体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过高,会使SSHL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对该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进行针对性控制,可以保证临床治疗得到预期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陆良钧,钟志生,于银坤,等.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联性研究[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3):273-274.
[2]王永光,丁元萍,孙晓卫,等.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探讨[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9,16(11):374-375.
[3]龚洁清.以耳闷为首发症状的突发性聋36例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08,14(8):102-103.
[4]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6):324-325.
[5]冯忠盈,姚瑾瑜.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前后的凝血与纤维蛋白原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14(15):7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