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毅 郑立春 潘 文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本研究于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分别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和常规减压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颅脑创伤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创伤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72例,入选的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9~71〔平均(41.27±12.82)〕岁;致伤原因:车祸56例,坠落伤6例,跌伤5例,打击伤5例;所有患者均在开颅手术前发生双侧瞳孔散大,瞳孔散大开始到手术前时间>90 min 51例,60~90 min 2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82±10.28)岁;伤后持续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57±11.02)岁;伤后持续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致伤原因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监测生命体征。研究组患者行双额、颞、顶同时去骨瓣减压〔1〕(骨瓣≥12 cm×15 cm)+小脑幕剪开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治疗,行常规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同时剪开硬脑膜〔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两组患者在伤后均随访1~12个月,平均(8.52±2.27)个月。按照GOS分级判定预后,其中GOS 6~7分为恢复良好/中残,GOS 2~5分为重残/长期昏迷,GOS 1~2分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GOS评分显示中残 24例(66.67%),重残 9例(25.00%),死亡 3例(8.33%);对照组分别为18例(50.00%)、10例(27.78%)、8例(22.22%)。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53,P <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切口疝、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颅脑损伤是指患者受到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是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瞳孔散大说明病情处于濒危阶段,颅脑损伤后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3,4〕。伤后至瞳孔散大出现时间越短,表明原发伤越重,预后越差〔5〕。所以,重型颅脑创伤致双侧瞳孔散大是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难点。本研究表明双额、颞、顶同时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治疗的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常规骨瓣祛除骨窗面积较小,减压不彻底,结果导致膨出脑组织易在骨窗缘嵌顿,形成切口疝,最终导致患者的脑组织缺血坏死〔6〕。综上所述,双额、颞、顶同时去骨瓣减压+小脑幕剪开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致双侧瞳孔散大的方法简单,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1 潘承光,侯立军,金 海,等.颅脑创伤合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3):202-5.
2 胡 旭,董吉荣,王玉海,等.双侧平衡去骨瓣治疗双瞳散大患者的救治经验〔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39-42.
3 董吉荣,胡 旭,王玉海,等.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特重型颅脑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救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6):606-9.
4 周 勇,马 俊,杨 军.重度颅脑损伤双瞳孔散大87例救治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3):212.
5 尹江柳,向 鹏,李京湘,等.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45例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60-1.
6 黄建荣,黄纯真,黄冠斌.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的救治策略(附91例报告)〔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