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2012-08-01 11:01彭建刚吕志华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金融业宏观系统性

彭建刚,吕志华

(1.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2.湖南大学 金融管理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9)*

一、引 言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1]和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效应[2,3]对我国金融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了现实需求。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一个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体现逆周期管理的政策体系、办事规程、行为准则、操作方法和金融运行调控机制。2011年8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该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4],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将在《巴塞尔协议Ⅲ》和《巴塞尔协议Ⅱ》的框架内实施监管,也预示着宏观审慎管理将进入我国金融业的操作平台。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基于此,本文拟就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作一探讨。

二、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总体框架

推行宏观审慎管理需要对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运行机制实行深刻的改革,因此,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研究及设计是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总体框架

考虑到系统性风险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性与关联性,需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传播不仅涉及到银行业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银行业与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的关系、银行业与各产业的关系、银行业与经济总体的关系,还涉及到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关系。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应把系统科学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将整个金融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引入熵增加原理作为系统性风险控制的理论支持。金融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各金融机构的自发的内部有序行为并不必然会保证整个金融业的有序运行。单一金融机构的自发行为会导致金融系统熵的增加,直至引致整个金融业的不稳定甚至崩溃。所以,需要外部强有力的管理作为负熵的输入,强调金融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的逆周期调整,强调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有机结合,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保证金融体系的有序稳健运行。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和所定的金融管理目标,按照金融体系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点,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应由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系统性风险的动态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构成,还应包括推行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

为了保证这一制度框架的有效性,在审视规则导向监管方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目标导向监管方式,论证目标导向监管与规则导向监管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将这两种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方法。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金融管理体系应是一控制论系统,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管理制度、金融统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以及系统性风险动态预警体系是这一控制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的整体性、行为目的性、信息相关性、层次性和反馈控制性可以保证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各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基本运行机制。

三、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

构建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考虑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对金融体系效率与宏观金融稳定具有关键性作用,《巴塞尔协议Ⅱ》在处理信用风险方面鼓励采用内部评级法,导致监管资本准则和规范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5]。通过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都存在的正反馈回路机制,可以考察顺周期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系统性风险的正反馈回路如图3所示。

图3 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风险正反馈回路图

为了改变正反馈运行机制,需要通过改变微观审慎监管规则,建立一个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使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宏观审慎管理通过逆周期宏观调控方式缓释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通过经济周期景气指标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周期图形中谷底至峰顶的距离与峰顶至谷底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即经济周期具有非对称性。可以依据非线性经济模型测度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时间跨度。系统性风险测度应分别考虑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系统风险,依据三系统之间的流动性差异,应用统计指数理论来测度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在考察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风险关系的基础上,从资本产出水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三个角度,探讨测度我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方法。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的设计,重点是货币政策的引入问题和宏观经济冲击因子的确定。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者也是后者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金融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关系模型,在关系模型中引入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冲击因子等外部变量,对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进行情景模拟,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引入货币政策变量后,分析基于逆周期管理的宏观金融运行效应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变化趋势以及波动程度,二是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系统性风险具有可累加性特征,因此,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具有理论上的缓释系统性风险功能。依据统计指数理论和时间序列模型考察其波动特征,并根据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评判因素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或者联立方程模型,进而分析逆周期管理效应。这种效应包括引入外部变量后对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和反馈回路的影响。

有效监测系统性风险和有效实施相关调控政策的关键是宏观经济冲击源的甄别。应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选取宏观冲击因子和与系统性风险积聚相关的指标。系统性风险源识别与宏观冲击因子构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宏观冲击因子及其构造、宏观冲击因子模型也是整体相关的。需从常规压力情景和极端压力情景两个方面的宏观冲击因子模型的分析结果,以及其中的内在关系来确定合适的宏观冲击因子,进而确定宏观冲击因子的合理构造。因此,宏观冲击因子模型的设计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反复试算和调整,其最终形式与宏观冲击因子的选定和构造联系在一起。

四、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的研究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的研究框架

从金融机构在经济周期中出现的顺周期效应出发,考察顺周期性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以及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外部因素包括监管资本标准、会计制度、外部评级制度等。

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对于系统性风险敏感性不一。2008年金融危机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s)因其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机构复杂,与其他机构和投资者关联性较强且不可替代性较高,遭受风险时能够加剧市场波动性,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公司治理、内控机制、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传递途径角度定性判定重要性金融机构,从规模、关联性和可替代性角度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判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判定标准基础上,构建普遍适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系统性风险的敏感程度。

将经济资本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引入到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之中,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体现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和对资本回报的明确要求。经济资本直接对应于金融风险(非预期损失),金融机构可通过经济资本额度控制其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可通过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回报水平。通过标准化模型和标准化参数方法,就可以把金融机构的经济资本作为一种监管指标,这种精细化计量的指标可以弥补传统监管资本过于粗糙的缺陷。这种指标不但能够直接抑制金融机构总部的非良性资产扩张,也能够直接抑制其内部分支机构的非良性资产扩张。通过调整经济资本计算的参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可以改变经济资本的顺周期性。这里的关键是监管机构应依据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需求调整计算经济资本的参数,当然金融机构自身也可根据监管机构的指导性意见调整经济资本参数的计算。这一工作思路完全符合中国银监会2011年8月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精神。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协调管理方法,通过一组合理的比例指标体系,实现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平衡”。这种方法既可以作为监管的手段,也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自律性管理的手段。我国自1994年开始通过监管带动自律的方式在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金融机构在实施这种管理时存在局限性,因为许多比例指标只能在一级法人层次上进行管理,故没有在金融机构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引入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之中,使得许多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能在金融机构内部不同层次进行考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许多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比如杠杆比率等,对负反馈机制的形成能起重要作用。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通过监管制度有效遏制金融机构各项业务指标(包括监管资本、损失准备金、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等)的顺周期效应,能在金融机构的内部分支机构和各业务线产生强烈的激励与约束效应。

结合经济资本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流动性管理制度设计。金融机构集中出现流动性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爆发的重要标志。在分析流动性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基础上,研究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静态监管即监管部门通过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实施时点监管;动态监管即监管部门通过净流动性资产、期限错配净额、资产负债比例等流动性指标的预期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实施监管。

经济资本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机结合,可构建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的负反馈回路机制。逆周期的负反馈回路如图5所示。

图5 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的负反馈回路

五、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动态预警体系

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金融运行监测体系和动态预警体系是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系统性风险防范角度研究金融统计标准及信息处理的规范化,并在统计信息基础上建立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其研究框架如图6所示。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统计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需要从国际可比性出发进行设计,从源头上规范统计信息,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统计分类标准、金融工具计值标准及金融统计常用术语标准等。这些标准需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金融稳健性评估指标编制指南》等通用文件为蓝本。

在金融统计数据库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需要制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与共享的准则并建立宏观金融运行的监测体系。这一监测体系是预警体系与相关模型构建的基础。预警体系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先行指标,滞后指标和同步指标对预警的功效和敏感性会大大降低。金融体系运行的监测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自身运行情况监测,即景气监测。景气监测主要是从系统性风险防范角度对金融市场活跃程度、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监测。二是微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匹配性监测。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改善及稳定性的保证必须坚持微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相匹配,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业审慎管理的帕累托改进,争取帕累托最优。三是宏观金融运行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效应进行监测,即效应监测。效应监测是监测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运行对经济增长、对金融资产价格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图6 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预警体系的研究框架

纵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等一些国家对系统性风险采取的是一种事后补救模式,存在时滞,补救付出的代价很大,也导致经济波动很大。为了避免这种被动局面,我国有必要建立系统性风险动态预警体系,以预防为主,实施动态化、持续性监管。应从预警体系构建和制度设计两方面开展研究。我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动态预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7所示。

动态预警体系的相关制度设计重点包括分级预警监控制度、动态预警体系的数据报送制度和基于动态预警的相机处置制度。

压力测试作为一组评估方法,其对于监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评估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发基于系统性风险动态预警的压力测试模型,主要从压力情景设置、风险指示器构造以及测试对象的系统内生性风险三个角度出发,遵循最优的逆周期调节准则,选用合理的宏观经济冲击因子,根据预警的要求确定风险指示器(如非预期损失),构建测试模型,设定预警区间。

图7 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预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六、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政策

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推行,需要有相关政策作为保障。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政策包括金融宏观审慎调控政策、系统性风险监控政策和金融危机处置政策。

金融业宏观审慎调控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动态化管理[6]。动态管理的原则依赖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实行差别化管理,进行逆周期的动态调整;二是对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实行动态调整。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运行影响程度明显,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运行的影响也不一样,故对其采用动态化的调整机制。

图8 推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

推行宏观审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并具体执行宏观管理的组织制度。组建国家系统性风险防范与控制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7]。该委员会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工作目标,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指导和协调“一行三会”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工作;必要时,直接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启动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金融危机处置政策包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财政超常规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还包括金融风险处置的成本分担机制等。

[1]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etection Act[EB/OL].http://en.wikipedia.org.2010.07.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aselⅢ:agolabl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EB/OL].http://www.bis.org.2010.12.

[3]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aselⅢ: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s and monitoring[EB/OL].http://www.bis.org.2010.12.

[4]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2011.8.

[5]彭建刚,梁凌,谭德俊,吕志华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

[6]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7]彭建刚.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2-6.

猜你喜欢
金融业宏观系统性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宏观与政策
PYRAMID PAINS
宏观
宏观
金融业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