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全,游晓波,张家建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耳廓前面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少,与软骨膜粘连较紧,故耳廓内肿物切除后,很难通过简单的局部组织游离一期缝合[1,2],术后较大的缺损易造成耳廓畸形,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创伤[1]。我科2004~2011年手术切除耳廓肿瘤21例,均采用耳后带蒂随意皮瓣进行修复,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70岁。术后病理报告:脂溢性角化症6例,色素痣5例,基底细胞癌4例,乳头状瘤2例,血管瘤2例,毛囊角化并真菌感染2例。肿物部位:耳甲腔16例,耳周2例,三角窝3例。
1.2 手术方法 ①病灶切除及皮瓣设计:术前剃头备皮,通常采取局麻或全麻,仰卧患耳向上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切除肿物,尽量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如肿物累及软骨,则可将受累软骨一并切除,所有术前未能定性的病变组织,切下后均须送术中冰冻检查定性,并切除病变组织彻底为止。根据缺损面积、形态及位置,用美兰在缺损相对应部位的耳后设计皮瓣,标出耳后皮瓣设计的蒂部位置及宽度,应尽量靠近耳廓后沟处及缺损部位。皮瓣面积略大于缺损面。②贯穿法旋移皮瓣:按设计切开皮肤达皮下组织深层,分离皮瓣到蒂部,操作中避免损伤真皮下血管网。在皮瓣蒂部,切除条状软骨,形成隧道,隧道应尽量宽松,与皮瓣蒂大小相近。去除皮瓣蒂部的部分表皮,将带蒂皮瓣作90~180°旋转,穿过隧道,从耳后转移至耳前,去除表皮的部分正好置放于耳软骨隧道,将皮瓣与耳廓创面对位间断缝合,油纱条做成球状适当加压包扎,使皮瓣与基底贴附紧密。耳后供瓣区根据创面大小选择直接缝合、皮瓣或植皮修复。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
本组21例患者术后皮瓣存活好,无坏死,术后10天拆线。术后随访6~28个月,肿物无复发,耳廓外观及皮肤色泽良好,患者满意。典型病例治疗前后对照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中后对照 a.术前;b~d.术中;e.术后即刻;f.术后2 月
耳廓常见的肿瘤有血管瘤、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症、黑痣和纤维瘤等,临床上一般将肿物与周围较大范围正常耳廓组织一并切除,耳廓内肿物切除后,由于耳廓前皮肤的特点,很难通过简单的局部组织游离一期缝合,尤其是耳廓中央耳甲腔处,组织缺损的修复较为复杂而困难,方法不多。采用耳后乳突区带蒂皮瓣修复[3],需断蒂等多次手术完成修复,手术复杂、疗程长,患者痛苦大,如果植皮又影响美观,术后较大的缺损易造成耳廓畸形,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创伤。耳后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间存在着较多的吻合支,长呈网状吻合[4],耳后带蒂皮瓣内含耳后动脉耳支,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肤色与面部皮肤相近,质地柔软,厚薄相宜,供区较为隐蔽[5],属于封闭式血循环[6],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用于耳廓修复容易成活。如果耳廓缺损太大,以耳后动脉为蒂形成耳后轴型皮瓣,可修复较大范围的缺损[7,8]。
耳廓肿物术后导致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但目前仍无统一、有效的方法[9]。采用耳后皮瓣修复近年来也有报道,常见耳后皮瓣为带颞浅血管蒂的岛状皮瓣,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塑形灵活,继发损伤很小等特点[10]。使用耳后带蒂皮瓣贯穿至耳前修复耳廓皮肤缺损具有以下优点:①从解剖关系上看,供区与受区相邻,蒂行程短,不易受压和牵拉而引起血供障碍;②皮瓣带蒂转移角度小,蒂部去除表皮后经耳软骨贯穿隧道转移至耳前,一期完成手术,无须断蒂,患者痛苦小;③皮瓣内血运丰富,属封闭式血循环,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④耳后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皮瓣易修剪塑形,肤色与耳廓接近,质地柔软,厚薄适宜;⑤耳背后组织疏松,有利于皮瓣的设计和转移;⑥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掌握了设计要点,方法简单易学;⑦耳背后供区隐蔽,不易发现,能满足美观的要求。因此耳廓背部带蒂皮瓣是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注意事项:①常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切除耳前病变组织,病变组织应送术中冰冻检查,直至病变彻底切除为止;②皮瓣设计时,应考虑到皮肤弹性纤维收缩后皮瓣面积变小的情况,皮瓣区皮肤应略大于缺损区,宁大勿小,以便在缝合时更容易对合;③设计皮瓣,确定皮瓣蒂部位置时,可在耳前皮肤缺损边缘,贯穿缝合两针,贯穿线两点之间作为耳后皮瓣设计的蒂部位置及宽度;④切穿耳软骨作隧道时,切口要根据皮瓣蒂的宽窄而定,尽量宽松,如张力过大,可条形切除部分耳廓软骨,避免蒂部受压,影响皮瓣血供;⑤在皮瓣的蒂部去除部分表皮,使皮瓣经隧道转移后,去除表皮的部分正好置放于耳软骨隧道;⑥注意皮瓣蒂部缝合时只缝合表皮层,勿缝合过深,以免因缝合造成蒂部血运障碍,影响皮瓣存活;⑦因耳甲凹凸不平,皮瓣移植后需要以“花生米”常规加压包扎,包扎时要松紧适宜,使皮瓣贴附基底,避免皮瓣下积血、皮瓣坏死。⑧术后第二天更换外层敷料观看皮瓣局部血运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
[1]袁兆昌,胡海波,王贝斌,等.改良耳后皮瓣修复耳廓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7):742.
[2]晋培红,许枫,张如鸿,等.耳后动脉在乳突区分支的解剖学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4):210-212.
[3]杨大平,郭铁芳.耳后皮瓣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3):166-168.
[4]赵东升,赵景志,闫宝山,等.耳廓离断的显微再植与修复[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6-27.
[5]王丹茹,章一新,钱云良,等.应用颞浅动脉耳后支皮瓣修复上耳轮缺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9):1048-1050.
[6]王江允,褚玉会,张智风,等.耳后皮下组织蒂皮瓣在耳前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9):1345-1347.
[7]戴耀章,耿曼英.耳后带蒂皮瓣在耳廓缺损修复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1):32-33.
[8]Yotsuyanagi T,Watanabe Y.Retroauricular flap: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afty[J].Br J Plast Surg,2001,54:9-12.
[9]宋建星,白晋.耳后皮瓣一期修复耳廓内软组织缺损[J].现代肿瘤医学,2007,27(10):1504.
[10]周明光,汤建国,范正钢.耳后带蒂肌皮瓣移植修复耳廓部分缺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2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