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运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针灸科,山东 肥城 271600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主要指腰骶部积累性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腰肌劳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流行病,患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1],因其对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故应积极防治。近几年我科开展的拍火疗法[2]配合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简廉易行的特色。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4月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的腰肌劳损患者400例,所有患者都用过中西药、膏药,做过针灸、推拿、理疗、热敷等治疗。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奇数入选治疗组(200例),偶数入选对照组(200例),治疗组采用拍火疗法配合推拿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配合推拿的方法治疗。在治疗组中,男121例,女79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0岁,35~50岁约占 79%;病程最短3年,最长26年,5~10年占68%;腰部过劳或外伤史199例;腰部X线片腰椎骨增生29例,曲度变直或变浅31例。在对照组中,男119例,女8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9岁,35~50岁约占77%;病程最短4年,最长24年,5~10年占66%;腰部过劳或外伤史200例;腰部X线片腰椎骨增生30例,曲度变直或变浅2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3]中的腰部劳损诊断要点制订。①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②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适当活动或变动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③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④兼有风寒湿邪者,疼痛多与气候变化有关。⑤少数患者有臀部和大腿后上部胀痛或有下肢前内侧和其他分布区痛麻[4]。⑥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病情重时稍有受限;压痛点常在骶棘肌处、髂骨嵴后部或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棘突上、棘突间。⑦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⑧X线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曲度变直或脊柱畸形。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肌劳损诊断标准;②签订知情同意书,配合试验,完成医生治疗方案,疗程内未用其他方法治疗;③治疗6个月后完成随访或回诊的患者。排除标准:①除外增生性脊柱炎、陈旧性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容易混淆的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脑肾疾患及其他影响该疾病研究的疾病。
1.4.1 治疗组
1.4.1.1 拍火疗法 所需主要物品:中药粉末、云南白药气雾剂、醋、纯酒精、医用纱布数块、大厚毛巾3条、温水1盆,其中3块毛巾要在中心部位用色线分别缝制出10、15、20 cm见方的图案。以上物品要预先准备好备用。中药粉末由我科自拟的通络消痹散组成:黄芪30 g、红花12 g、桃仁12 g、当归 12 g、鸡血藤 30 g、乌梢蛇 12 g、蜈蚣 2条、乳香 9 g、没药9 g、透骨草 30 g、伸筋草 30 g、怀牛膝 15 g、木瓜 15 g、艾叶60 g、生川乌 10 g、生草乌 10 g、细辛 6 g、花椒 12 g、刘寄奴30 g、川断 12 g、狗脊 12 g、杜仲 12 g、五加皮 15 g、千年健 15 g、防风 10 g、威灵仙 15 g、独活 12 g、肉桂 12 g、干姜 12 g、茯苓30 g、苍术15 g,共研细末备用。操作方法:①患者俯卧于床上,腹下垫软枕使腰部平坦舒适。②在腰部施术部位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铺上一层医用纱布,将中药粉均匀地撒在纱布上,厚度约0.3 cm,再铺上一层纱布,喷洒食醋使药粉湿透但以食醋不流下为止。③根据施术部位的大小,选择相应大小方块图案的毛巾正好盖上,方块图案外用温水浸湿,方块图案内喷洒食醋浸透,再在方块图案内喷洒酒精少许点火。④火燃着后患者腰部热感逐渐增强,当感觉中度热痛时,即用干湿毛巾盖上将火熄灭并轻压;隔5~6 min再加醋与酒精少许,重新点火,如此重复5~6次,每日治疗时间约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统计,6个月随访或回诊。
1.4.1.2 推拿 操作手法:①两手掌叠加,自上往下分别推压、按揉腰脊督脉、两侧足太阳经筋数次。②从上而下分别弹拨、拿捏腰脊两侧足太阳经筋数次。③搓擦、拍打腰部数分钟,使之微红发热。④点按、旋揉腰脊两侧夹脊穴、压痛点及命门、肾俞、大肠俞、委中、绝骨等穴,每穴约1 min。⑤牵腰抖腿,腰部后伸扳法,腰部侧板,屈膝屈髋动腰等手法约10 min。⑥每日治疗时间约30 min,疗程同拍火疗法。
1.4.2 对照组
1.4.2.1 中药熏蒸 所需物品:我科自拟的中药通络消痹散,组成与拍火疗法所用的相同;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LXZ-100C型中药熏蒸床;云南白药气雾剂。操作方法:①将中药通络消痹散约500 g装入布袋封好,放入熏蒸床蒸缸内加水盖好,加热产生蒸汽。②患者腰部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后仰卧于蒸床上,腰部正好对准熏蒸口。③调整好熏蒸床参数,温度一般在45℃左右,以患者舒适为度,避免烫伤。每日治疗1次,每次时间30 min,疗程同治疗组。
1.4.2.2 推拿 推拿操作方法、时间、疗程同治疗组。
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血沉、尿常规、心电图、免疫类风湿、肝功能、肾功能。疗效性指标:在治疗前、2个疗程结束时、6个月随访时,详细、全面、客观地记录每位患者的疼痛、压痛、功能活动受限程度等病情及变化。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①痊愈:腰痛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工作正常,半年后随访无复发;②显效:腰痛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半年内无活动后加重现象,仅偶感不适;③好转:腰痛时轻时重,功能活动有改善但还不能正常工作;④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
采用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愈显率(81.0%)与对照组愈显率(6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特色。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现代医学认为腰肌劳损是各种损伤造成腰部软组织撕裂、出血、渗出、增生,进而出现变性、挛缩、粘连和瘢痕而形成的无菌性炎症[6]。本病属祖国医学“筋伤”、“痹症”范畴,其发病多由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活动及过度负荷;腰部急性损伤后失治误治;身体素虚,肾气亏虚,复遇风寒湿邪侵袭;腰骶部骨骼先天畸形或缺陷等原因造成患者肝肾、气血亏弱,瘀血、寒湿风邪痹症经络,经脉不通,筋脉失养而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7]。自拟的中药通络消痹散,由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补肾强筋壮腰、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组成,用酒火或电蒸缸加热此中药,产生的药液或药汽湿热敷腰部,能加速人体血液、淋巴液循环,扩张皮肤毛孔,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组织肿胀的消退和组织的再生,降低腰部神经末梢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提高药物对患部的渗透和吸收。配合推按、拿捏、点揉、弹拨、扳抖等推拿手法,缓解腰肌痉挛,恢复腰部软组织力学平衡,更能有效针对腰肌劳损的病理、病机,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良好效果。本临床研究中,拍火疗法配合推拿的治疗有效率达99%,中药熏蒸配合推拿的治疗有效率达97%,说明两者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它们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远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中所用的“拍火疗法”具有鲜明的特点:云南白药气雾剂本身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除用于急性跌打损伤外也能用于肌肉酸痛及风湿痹痛。先用其喷洒,一是利用其促使皮肤扩张,药物雾状覆盖在皮肤上形成药膜的产品特性,来增强中药粉末对皮肤的黏附性和渗透性,保证药物的高效透皮吸收。二是利用其本身具有的治疗作用,协同中药粉末提高临床疗效。操作方法中使用医用纱布,使药粉不易撒落和易于清理;盖火用的毛巾要在其中心部位用色线分别缝制出10、15、20 cm见方的图案,盖上毛巾后容易寻找施术部位和确定其施术部位大小,使操作更加方便和简单,能确保洒火时的安全。
治疗组愈显率为81.0%,与对照组愈显率(6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拍火疗法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中药熏蒸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两种方法所用的中药粉末、云南白药气雾剂、推拿方法完全相同,其疗效差别的原因只能在“拍火疗法”和“中药熏蒸”的方法上。经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拍火治疗时,药粉、药液紧贴皮肤,局部药物浓度大而恒定,酒火热力大而深透,患者耐热力亦较大,“热和药”的作用较大;中药熏蒸时,药汽中的药物浓度小,患者先治和后治时的药物浓度更不恒定,患者对药气温度的耐受性要比对药液温度的耐受性小等,这才是它们疗效差别的主要原因,这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拍火疗法配合推拿治疗腰肌劳损,不用花大钱买仪器设备,具有工作条件要求低,疗效高,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易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的特点。
[1]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
[2]建中.民间治病绝招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0-183.
[3]刘柏龄.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0-281.
[4]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08-21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3.
[6]李英,高付兰.腰肌劳损的综合康复治疗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B):1807.
[7]钟李锋.农村地区腰肌劳损的中医推拿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