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畅 王冬梅 张洪江
(1.北京林业大学“梁希”理科实验班,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为培养一批“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业优秀创新人才”而专门设立了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是以著名林学家梁希的名字而命名的。“梁希”实验班分文科类和理科类2个班,每班35人,其中文科班是从经济管理学院、理科班是从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的新生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北京林业大学针对“梁希”实验班制订了专门的培养模式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梁希”理科班从设立至今已有4届,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有明显的进步。为了解“梁希”理科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其对现有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的反响,以解决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梁希”理科实验班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探究“梁希”理科实验班培养模式及激励机制是否合理、“梁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有何不同、“梁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在班集体里是否有协作能力和凝聚力。调查的目的是为学校能对“梁希”理科实验班更好地进行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梁希”理科实验班更快更好地发展。
“梁希”理科班的设立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坚持“学生为本,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突出基础、能力、素质3要素的全面发展。第一学年学生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第2学年不上英语课和体育课,第三学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类别,到第四学年末再确定所学具体专业。主要课程均单独组织上课,由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侧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与培养。高年级按照学生主修专业有针对性地配备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实行个性化培养。
为了鼓励勇于钻研和创新的优秀学生,学校针对“梁希”班设立了1、2、3等专项奖学金,奖学金的额度分别为5000元、3000元和2000元。修满本科学分且成绩优秀者,可提前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同时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学科竞赛等情况可以保研加分,最高可加10分,若有一科不及格需返回原普通班。
本文采取分类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调查[1]。调查对象为“梁希”理科班学生、普通班学生和同时授课于“梁希”班和普通班的任课老师。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96.1%。对“梁希”理科班的调查主要围绕“为什么报考‘梁希’班”“在‘梁希’班是否觉得有归宿感”“喜欢小班授课还是大班授课”“除了科研加分,应该有二课堂加分吗”“本科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大学期间申请了几个项目”“‘梁希’班应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善”等问题进行。对于普通班主要围绕“对于‘梁希’班同学的综合评价”“在大学期间申请几个科研项目”“完成本科教育后打算做什么”等问题进行。对于老师主要围绕“喜欢小班授课还是大班授课”“导师制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等问题展开。
表1 “梁希”理科班学生和任课老师对当前的培养模式和奖励机制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①小班制度是非常受同学们欢迎的,96%的同学都支持小班授课。因为小班教学能够让同学们上课注意力更集中,有更多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比如进行PPT展示和回答问题,在课下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和进度。缺点是:①是小班同学人数少,想法有限,课堂上在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思维不能得到很好地扩展。②导师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选导师的,学生认为导师对于科研项目的指导以及以后就业、研究生专业的选择有较大的帮助,但对于课程学习指导和协助每学期的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不大。在大学里,导师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科研,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但是导师通常都比较忙,学生必须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成为朋友,这样导师才能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并协助其顺利毕业。③专项奖学金的设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奖学金比例较大,占70%,竞争不激烈,没有调动起学生应有的积极性。④保研政策应改变。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希望保研名额提前公布,这样就能提前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并有奋斗的目标。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认为科研竞赛加分比例占得过重。⑤淘汰制度应进一步斟酌。27%的学生认为该制度是合理的,因为这能促进学生好好学习;73%的学生认为该制度是不合理的,因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一旦淘汰回到原班级会难以适应,而且被淘汰的学生因在班级里的压力过大,没有归宿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任课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①90%的老师喜欢小班授课,因为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能更快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能及时调整课程进度。②在导师制中,教师的辅导重点应该在学生的科研项目以及就业和研究生专业的选择上,尤其是专业课的选择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③70%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兴趣以及排名的压力,专项奖学金不会较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④对于保研制度,80%的教师认为保研名额应提前公布,并且认为科研加分比重过大。⑤80%的教师认为不应因为学生考试不及格而被淘汰,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①“梁希”班学生小班授课,与老师沟通机会较多,平均分高于普通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普通班,但是“梁希”班的高分段成绩和普通班高分段成绩相差不大。②“梁希”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科研机会及导师的辅导,而普通班学生的科研机会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了“梁希”班学生的科研能力比普通班学生的科研能力强的结果。③“梁希”班学生大二无体育课,加分政策是科研竞赛加分,与普通班学生相比,“梁希”班同学较少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导致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普通班学生弱。④“梁希”班保研比例为70%,而普通班保研比例仅为17%,所以“梁希”班同学准备读研以及继续从事林业相关工作的人多于普通班。⑤“梁希”班大二开始分专业上课,而普通班大一确定专业,至始至终都是一块上课,所以普通班同学的班级归宿感强于“梁希”班同学。
表2 “梁希”理科班与普通班在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对比
表3 “梁希”理科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情况对比
图1 “梁希”理科班学生的班级归宿感
由图1可以看出:2008级学生的班级归宿感“从无到有再到无”的比例较大,因为同班同学不住同一寝室,而且自从大二分了专业后,同学们不一起上课,班级整体意识有所下降。而2009级学生和2010级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宿感“从无到有”占的比例很大,说明了“梁希”班的学生一届比一届觉得有归宿感,这也是学校、学院重视的结果,使班级凝聚力越来越高。
“梁希”理科班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存在的优势是学生在第四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挖掘其学习潜能。小班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在课下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和进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导师能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实现了因材施教。较多的科研机会和经费保证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70%的保研比例为培养更多的林业人才创造了条件。但是,“梁希”理科班大二取消体育必修课和英语课,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英语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导师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提出导师的任务和职责。由于当初选拔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学生对于班级和学院的归宿感较弱。结合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小班教学的资源,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3],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成为学习、科研的主人。
导师制度中应具体指明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与学生应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一方面,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5]。同时,学校应该给予老师管理学生的权利以及适当的经费补助,为教师更好地培育学生创造条件。
保研政策应该更明确,更透明,应提前告知学生保研名额,以便学生尽早做出人生规划以及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降低保研加分比例,平衡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保研加分制度中科研加分所占比例过大,长此以往,同学们会忽视课堂教育,一味重视申请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忽视科研项目的质量以及自己真正的兴趣。
学校不应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笔者建议修改淘汰制度,第一次考试不及格需重修这门课程成绩,成绩合格即可。第二次考试不及格即需返回原普通班。3年平均成绩低于80分的同学无保研资格。
“梁希”理科班各年级同学应加强合作和沟通,可以一起开展“梁希”班特色的主题活动,高年级同学向低年级同学传授学习经验,互相协助,共同进步。“梁希”理科班还应与同年级其他班级加强沟通和联系,增进班级间的感情,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
[1]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0-55.
[2]宋长义,李丽志.建设高水平林业大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1):3-4.
[3]张志.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23.
[4]田建国,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08.
[5]蔡文敏,刘军伟.剑桥大学导师制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9(9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