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进 彭 蔚 杨 勇
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18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180
急性脑梗死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及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梗死有很多独立危险因素,尤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密切相关[1]。在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过程中,稳定和缩小斑块是重要手段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改变中起重要作用。MMP-9是MMPs中的重要成员,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其他MMPs类型[2-3]。目前脑栓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本研究旨在观察脑栓通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靶点。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132例,发病时间均在24 h内,男68例,女64例,年龄45~80岁,平均(63.4±8.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8例,糖尿病62例,冠心病26例。全部经颈动脉彩超评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I检查确诊;②NIHSS评分小于20分。排除标准:①出血性卒中或既往6个月内有显著出血性疾病;②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史;③近2周有感染史;④行颈动脉支架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者;⑤对他汀类药物及脑栓通成分过敏;⑥有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心脏疾患(心房颤动、心功能衰竭、近期心肌梗死史);⑦患各种急慢性炎症、肿瘤、结缔组织或免疫系统疾病。所有入组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与脑栓通组,每组6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伴发疾病、NIHSS评分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25名,女15 名;年龄 42~82 岁,平均(61.9±9.2)岁,无心脑血管病史,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拜阿司匹林0.1 g,1次/d+立普妥20 mg,1次/d+脑保护药物),脑栓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栓通口服(0.4 mg/粒,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40093),3粒/次,3次/d,连服 6个月。另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均常规予以降压、降糖药物。
1.3.1 血清MMP-9水平 入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5 d及14 d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血1次,肝素钠抗凝,以3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血浆,置-30℃冰箱中保存待查。MMP-9采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美国R&D Systems公司生产,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 IE33彩色多普勒声像诊断仪,超声探头频率为5~1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纵切、横切面显示颈动脉,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观察血管走行、管壁三层回声及斑块情况,均由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0 mm(颈动脉分又处≥1.2 mm)作为 IMT增厚标准;IMT局限性增厚>1.3 mm定义为斑块形成。根据回声特点,将局部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的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斑块。本组病例均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测定:①IMT:取双侧IMT平均值行统计分析。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Crouse积分):分别将同侧颈动脉各个孤立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到该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斑块总积分。③斑块总面积: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各个孤立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总和。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独立样本的比较用t(t')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个月后,全部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常规组有1例患者因肌酶高于正常值2倍而退出试验,余患者均顺利通过本次试验。
治疗前两组患者MMP-9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两组MMP-9仍持续升高,但脑栓通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低,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MMP-9与治疗前相比均不同程度下降,脑栓通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三组血清MMP-9含量比较(,μg/L)
表1 三组血清MMP-9含量比较(,μ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常规组比较,cP<0.01
组别 例数 MMP-9常规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4 d脑栓通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4 d对照组65218.23±42.11a 431.41±48.62b 159.32±28.08b 6640223.49±36.52a 382.20±39.41bc 126.74±32.92bc 92.67±35.06
脑栓通组和常规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IMT均减少,斑块积分减少,斑块总面积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栓通组疗效更显著,治疗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目前普遍认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性颈动脉闭塞和(或)血栓栓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机制之一[5-6]。MMPs家族在人的动脉斑块损伤部位表达。激活的MMPs降解纤维帽的结构基质组成,削弱纤维帽,成为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在外在触发条件下,斑块破裂,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7]。Loftus等[2]报道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时间<1个月患者斑块MMP-9含量、活性、斑块破裂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组。Alvarez等[8]报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MP-9含量高于无症状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MMP-9含量高于稳定型颈动脉斑块组。MMP-9水平增高,导致斑块不稳定,易脱落形成栓子,是脑梗死发生及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表2 脑栓通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IMT、Crouse积分及斑块总面积的比较()
表2 脑栓通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IMT、Crouse积分及斑块总面积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IMT(mm) Crouse积分(分)斑块总面积(cm2)常规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脑栓通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651.30±0.191.29±0.151.19±0.11a 1.13±0.20a 213.63±19.14211.38±18.25195.82±18.31a 182.76±14.81a 27.47±10.5127.08±12.2524.08±8.91a 21.93±7.43a 661.31±0.231.28±0.181.16±0.13a 1.06±0.17ab 215.42±18.28212.56±17.49194.01±15.42a 177.14±16.20ab 28.16±11.3227.84±10.7223.36±9.41a 19.06±6.37ab
本研究显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MMP-9显著升高,治疗后5 d虽仍持续升高,但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常规组比较,加用脑栓通后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血清MMP-9含量,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明显。在颈动脉斑块形态方面,脑栓通和阿托伐他汀钙均可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颈动脉斑块积分,缩小易损斑块面积,从而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抑制斑块生长与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再发的风险,且联用脑栓通后远期疗效更为突出。
中医学认为,颈动脉斑块属“有形之邪”,多因痰浊内阻、瘀血内停所致。临床所见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中风患者多属痰瘀阻络型,其治疗宜予化痰活血通络之剂。脑栓通胶囊由生蒲黄、赤芍、郁金、天麻、漏芦五种中药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生蒲黄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调控NO合成、抗脂质过氧化等途径以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9]。赤芍总苷能降低血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10]。另有报道指出,郁金可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组织[11]。天麻煎剂能对抗大鼠肾上腺素(AD)的缩血管效应,对大鼠微循环障碍有显著的预防作用,阻止血栓形成[12]。亦有研究显示,漏芦具有提高细胞免疫、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衰老等作用[13-15]。长期临床观察亦表明,脑栓通胶囊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
笔者观察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栓通胶囊,能明显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MP-9的浓度,从而减轻对血管内皮的炎症损害作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示该途径可能是该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加服脑栓通胶囊后能改善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提高斑块稳定性,其远期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能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为脑栓通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1]Shaikh NA,Bhatty S,Irfan M,et al.Frequency,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at Civil Hospital Karachi[J].J Pak Med Assoc,2010,60(1):8-12.
[2]Loftus IM,Naylor AR,Goodall S,et al.Increas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ctivity in unstable carotid plaques:a potential role in acute plaque disruption[J].Stroke,2000,31(1):40-47.
[3]陈兴洲,陆兵勋.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4):197-20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Fisher M,Paganini HA,Martin A,et al.Carotid plague pathology:thrombosis,ulceration,and stroke pathogenesis[J].Stroke,2005,36(2):253-257.
[6]Spagnoli LG,Mauriello A,Sangiorgi G,et al.Extracranial thrombotically active carotid plaque as a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J].JAMA,2004,292(15):1845-1852.
[7]Lee KW,Lip GY.Acute coronary syndromes:Virchow's triad revisited[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3,14(7):605-625.
[8]Alvarez B,Ruiz C,Chacon P,et al.Serum values of metalloproteinase-2 and metalloproteinase-9 as related to unstable plaque and inflammatory cells in patients with greater than 70%carotid artery stenosis[J].J Vase Surg,2004,40(3):469-475.
[9]姜利鲲,黄文权.蒲黄对高脂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5):770-773.
[10]邱灿华,陈健文,蓝秀健,等.赤芍总苷抗血栓作用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1):1076-1078,1090.
[11]李宗花,张婉娴,朱彤彤,等.郁金防治急性缺氧小鼠脑损伤的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198-4199.
[12]岑信钊.天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5,28(10):958-962.
[13]邹莉波,杜立阳,董爱梅,等.祁州漏芦乙醇提取物益智作用的实验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2003,20(2):139.
[14]张学武,李天洙,孙权.漏芦提取物抗炎、镇痛、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5,23(7):22.
[15]李秀玉,王真,李文英.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