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新 张玉侠 徐培红 钟 慧 贾 兵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术室,上海 201102
我们观察了2012年4月份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纠治术病人不同部位体温变化,现报道如下。
2012年5月期间心脏中心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分别在全麻体外循环行心内畸形纠治术。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6.41±9.2)月(12 d~2岁),体重(6.46±3.18)Kg(2.8~19.0Kg)。大部分病人在浅低温、中度低温,复杂病例在深低温(18℃~20℃)下行心内畸形纠治术。
诱导后,分别放置泰科公司生产的90050型号9Fr粗细的一次性使用温度探头,接入监护仪持续监测鼻咽温度及肛门温度。鼻咽温度探头通过鼻孔送至鼻咽部,送入长度为鼻翼至同侧耳距离。直肠肛温探头位置应足够深度,达到齿状线以上。
数据采集时点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体外循环开始前(T2)、体外循环结束(T3)和手术结束入心脏监护室前(T4)这五个时点记录鼻咽温度和肛门温度。
采用PASWStatistics18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所有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全组病人体外循环时间(33~250min)(81.00±45.6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06min)(40.62±22.80)min,其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病人在不同时点的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变化(℃)
组间比较发现,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这3个时点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结束时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无显著性差异。组内比较发现,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开始前鼻咽温度显著性下降P=0.001,直肠温度显著下降P=0.007。体外循环前后鼻咽温度无显著变化,但是体外循环结束时直肠温度较体外循环前显著降低P=0.017。体外循环结束至手术结束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00。麻醉诱导后和体外循环前的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775和0.997,P值分别是P=0.008和P=0.000。体外循环结束和手术结束时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无显著性相关。
(1)我们中心升降温主要参考鼻咽温度,因为鼻咽温度反映脑部温度,而低温技术是避免脑部缺血缺氧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大脑温度降低1℃,大脑代谢率降低7%。相反,体温仅仅上升1~2℃对机体也产生巨大打击,可加速缺血脑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低温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提供神经保护作用①低温重新建立了氧供和氧耗的平衡。②低温减少了兴奋毒素(类似谷氨酸的致神经毒性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以及在核周体上造成损害)神经递质的释放,这在延迟神经元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③低温对保护血脑屏障功能失调和降低脑动脉通透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④低温能减轻损伤区域的多形核白细胞。
(2)我们发现患儿脱离体外循环至送入心脏监护室期间直肠温度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所以在此期间要防止体温反跳,一旦发生立即头置冰帽,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氧耗。对个别肛温低于36℃的患儿此时应以升温为主,包括将预热电热毯置于床褥下,防止运送患儿途中体温的下降。本组数据显示麻醉诱导后和体外循环前的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虽然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其他文献类似[3]。
由此可见对于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预防体外循环转流前低体温的发生,体外循环复温过程中控制好复温的速度,避免脑部温度过高,转运病人中防止体温下降,同时积极处理体温反跳和中枢性高热,尤其是重视头部降温工作。
[1]郑文瑶.体温测量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8,14(1):103-106.
[2]鲍柳春,祝学新,李雪芬,等.新生儿不同测温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