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2012-07-27 01:42赵元吉常德庆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双杠转体锦标赛

赵元吉,常德庆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11年10月6~1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男子体操队取得了3金3银的佳绩,并实现了团体赛五连冠,顺利拿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双杠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冯喆、张成龙之前,曾先后涌现出多位优秀双杠运动员,其中,黄力平的双杠动作成套编排合理,完成规范、到位、优美,被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2];“体态优美,动作轻盈”是李小鹏对双杠的诠释,在1998—2008年的10余年间,李小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随着北京奥运会后李小鹏、杨威等的退役,我国男子体操进入了新老交替的阶段,尽管如此,中国体操队还是将2009、2010两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金牌收入囊中,优势依然明显。本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决赛,中国队有第4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冠军冯喆和以完成质量著称的优秀运动员张成龙参赛,但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美国运动员利瓦以决赛8名运动员中最低的D分获得了金牌,堪称以完成质量取胜的典范。因此,本研究从第43届世锦赛双杠比赛成套动作编排入手,对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特点、难度组成以及影响成套动作编排的因素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运动员成套动作中C组及C组以上难度动作,特别是C组及C组以上含转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考察指标。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参加双杠决赛的8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编排的类型、难度、完成以及影响E分的因素等进行研究;对当前世界男子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概括。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套动作结构分析

动作结构,特指整套动作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2009年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第42条规定,现代双杠动作主要由众多不同结构组中选择的摆动和飞行动作组成,并通过各种支撑和悬垂动作的连接过渡来反映这个项目的全部潜力[1]。根据规则规定,决赛的8名运动员依据自身特点编排了各富特色的成套动作,通过录像观察和参考官方网站发布的资料,参加决赛的8名运动员,最短的成套为利瓦,包括下法仅有10个动作,最长的成套为冯喆,成套动作个数达到了19个(表1)。2009版规则第44条中规定,双杠的动作组别包括Ⅰ组:在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Ⅱ组: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Ⅲ组: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的动作;Ⅳ组:短半径回环动作;Ⅴ组:下法等5个组别。通过统计(表2、表3)可以看出,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D分有效组成部分的所有单个动作的难度总价值为32.3分,其中,含有沿纵轴支撑转体或沿横轴空翻转体的动作的总难度值达到23.6分,占总价值的73.1%。因此,本研究以运动员成套动作中C组及C组以上难度动作,特别是C组及C组以上含转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考察指标,来揭示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统计还发现,支撑摆动类动作仍然是运动员的主要动作内容,其中,希里在成套编排中被运用的最多,达5人次;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所占比例最少,但在这个组别中选用迪米特伦科的运动员较多,这也是高水平运动员提高难度的选择;悬垂大摆类动作中含有转体的动作,主要是向后大回环的连接;短半径回环类动作中含有转体的动作,主要是后上转体,其中,后上转体180°被运用了6次之多,这个E组难度的动作在本届世锦赛上备受运动员的青睐;此外,下法组别8名运动员全部选择了后屈2周下,在本届世锦赛显得比较单一。

表2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中10个有效D分动作类别一览表Table2 The Finalists’Sets of Movements of 10DEffective Action Categories

表3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C组及C组以上转体动作选用情况一览表Table3 The Finalists’Selection of C Group and above C Group Rotational Motion

2.1.1 支撑摆动类动作选择

作为传统的支撑类项目,双杠的支撑摆动类动作至今依旧是最为基础性动作和难度动作发展的主要对象。表2显示,支撑摆动类动作目前仍是双杠运动员成套动作选择的主要动作,选用人次为21次,占动作总数的26.2%,运动员所选用的动作全部为含转体的动作,占所有转体类动作总数的38.9%。随着双杠项目的不断发展,双杠的成套动作编排和动作难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随着规则的不断修订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双杠动作的“三大件”渐渐的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有难度的希里夸尔和分腿前空翻动作。在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中,只有内村航平、田中和仁和利瓦没有做希里夸尔,另外5名运动员都将它视为必备动作。表3中数据还显示,在本届世锦赛中,前空翻类动作在该动作组别中使用频率较高,共有5名运动员使用,其中有2位运动员采用了分腿前空翻成挂臂,中国运动员冯喆和法国运动员库切拉特更是选择了E组难度的前空翻成支撑。另外,基迪斯选择屈体前空翻2周作为自己的难度动作。在8名运动员中,前空翻的使用频数为5次,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1.2 挂臂支撑开始类动作选择

从双杠技术上来讲,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的旋转半径较小,所以,完成此类动作的难度较大,这个组别含有转体动作的难度价值极高,大都为E组和F组难度。统计发现(表2、表3),运动员选择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仅有12人次,占总数的15%,其中,含转体的动作个数为6次,占该组别动作运用人次的50%,占总转体动作个数的11.1%。在这被使用的6人次中,基迪斯完成2次,中国运动员冯喆和2位日本运动员分别选择了迪米特伦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运动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动作组别来完成,而没有把D分增值的重点放在这个组别的动作上。随着双杠技术的不断进步,此类动作将会是运动员挑战自我和发展难度的新空间。

2.1.3 悬垂大摆类动作选择

决赛前8名运动员选择的悬垂大摆类动作包括:向后回环、长振屈伸上和蒂佩尔特等(表1)。该组别动作的使用频率为19人次,占动作总数的23.8%。向后大回环动作则是8名运动员选择的主流动作,包括沿横轴的空翻动作和沿纵轴的转体动作,且难度都在D组以上(表3)。从双杠项目的发展角度看,此类动作在技术的发展上有很大的衍生空间和优势:一是,此类动作的旋转半径比较大,有足够的动力让运动员去完成更加有难度价值的衍生动作;二是,向后大回环加纵轴转体的动作是以手倒立结束,更加容易直接连接其他的难度动作,实现难度动作连接的直接化和编排的最优化。由此可见,双杠成套动作的类型正从传统的、以支撑为主的动作向以悬垂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我国今后的双杠技术训练是十分重要的[3]。

2.1.4 短半径回环类动作选择

表2统计显示,此类动作的选用人次为20人次,仅次于支撑摆动类,占动作总数的25%。但从表3可以看出,该组别动作的选用显得较为单一,全部是后上及其衍生动作,即后上成一杠或后上转体。此类动作难度较大,失误率也比较高,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很好的肩部柔韧。中国运动员冯喆在完成后上转体270°成一杠倒立的时候出现失误,由于转体角度不足而不被裁判员承认,影响了自己的D分和E分,同时也影响到了成套动作的编排和流畅性,最终未能卫冕。也有个别运动员将此类动作作为自己难度发展的主要方向,如美国运动员利瓦,成功完成了后上360°经单手转、后上360°倒手转和后上成手倒立,3个高难动作一气呵成。从动作结构上来看,此类动作的结束动作为手倒立,从成套动作编排的角度来讲,有利于难度之间的直接连接,有利于成套动作的流畅性。在本届世界锦标赛上,利瓦凭借着自己突出的后上转体技术拿到了冠军,这也是对此类动作的一个很好的推广。运动员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成套动作编排中加入高难度的后上转体动作,将会成为更多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重要选择。

2.1.5 下法类动作选择

本届世界锦标赛在双杠下法上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动作选择较为单一,参加决赛的8名运动员全部采用了D组难度的后屈两周下。单一的下法让裁判视觉疲劳,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从赛事推广的角度,下法的雷同势必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情绪,从成套动作的个性化来讲,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更为适合运动员的独特的下法,也是赢得裁判青睐、取得画龙点睛效果的成套动作编排的需要。创新与众不同、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更加绚丽的下法,会成为今后双杠项目发展的一个重点和任务。

2.2 D分与E分关系分析

表4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D分、E分与最终成绩统计一览表Table4 The Statistics of Finalists’D,E and the Final Results

2009版双杠评分规则规定:D分为10个难度动作的价值之和(最好的9个动作加上下法,同一动作组别不能超过4个动作)。本届世界锦标赛双杠最高难度6.8分,最低6.4分,难度分平均值6.5375分,且所有运动员都拿到2.5分的组别分。前8名运动员加上下法的10个动作的平均价值为0.40375,即平均值相当于难度价值为D组的动作。除田中和仁6.8的D分,其他运动员D分之间的差距不大,而E分最大差值达到了0.867分。表4统计表明,运动员E分的排序和运动员的名次顺序吻合,起评分最低的利瓦拿到了本次双杠决赛的冠军,这让我们在不断追求难度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审视E分的重要作用。自打破最高为10分的难度不封顶的新规则出台后,世界各国运动员都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成套难度价值,依靠成套动作较高的难度价值在世界大赛中夺冠的运动员屡见不鲜。利用起评分的优势战胜对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是,万事有度。随着E组裁判执法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比赛中一旦动作不到位或稍有偏差,都会被扣分甚至降组[5]。例如,对于空翻的高度、倒立的时间和标准度扣分非常严格,特别是目前E组裁判对双杠空翻挂的扣分愈加苛刻。本届世界锦标赛双杠决赛,利瓦的成套一气呵成,动作到位、节奏流畅,赢得了裁判的好评,E分达到了9.233分;张成龙成套动作也完成得顺畅优美,美中不足是下法没有站稳,完成上的一点小瑕疵让他与金牌失之交臂;内村航平的整套动作引来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呼声,但在完成一个手倒立停顿的过程中出现的松腰爬动导致其与奖牌无缘;冯喆作为上届世界锦标赛双杠冠军,个人实力无需赘述,但是在其完成后上转体270°成一杠倒立时出现的失误,直接让他退出了奖牌的争夺。难度是取胜的基石,特别是规则取消了连接加分之后,运动员只能靠完成多个难度价值较大的动作来增加起评分,这需要运动员具备完成多个高难动作的能力。理论上,D分越高,使得运动员在比赛前就具备了夺冠的优势,但D分越高,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运动员失误的几率也就越大。难度需要发展,但是,必须以高完成为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是取胜的关键。为鼓励运动员不断创新,并把技巧娴熟和具有个人特色的难度动作用于比赛,追求难、新与稳、美的统一,已成为体操技术高起点基础上稳步发展阶段的永恒主题[6],如何处理好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选择与完成质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我们需密切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影响E分因素分析

2.3.1 动作总数与E分关系分析

本研究所谓的动作总数,是指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所包含的动作数目的总和。在双杠项目中,运动员的难度分包括其完成的价值最高的9个动作(被判重复动作除外)和下法,也就是说,除此之外的那些动作对于运动员的D分的贡献值为零,同时,E组裁判依然要对这些动作进行完成情况扣分。规则规定一套动作最多允许有3个停顿,尽量减少过渡动作个数更有利于实现动作高难化、连接直接化、突出动力化的编排原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利瓦的成套只有10个动作就是最优化,但至少应该因此引起我们在规则导向下的一些有益的思考。运动员为了获得更高的D分,通常会采用一些过渡动作,但是,为了使整套动作的编排更加优化,应该考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渡动作的个数。从表5可以看出,本届世界锦标赛E分排在前3的运动员,其动作总数都在15个以下,并且从前4名运动员来看,动作个数与运动员的E分成非线性反比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E分的不断下降,动作个数出现2个峰点,出现在峰点上的运动员分别是内村航平和冯喆,这2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均出现了明显失误,内村航平是位实力很强的运动员,冯喆更是上届世界锦标赛的双杠冠军。是规律?还是偶然?但冯喆的成套19个动作,客观上讲,应该还有优化的空间。过多的低分值动作不仅增加了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增加了E组裁判的扣分点,还不利于运动员整套动作完成的流畅性和节奏性。成套动作的总数应是判断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是否最优化的一个指标。

表5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动作总数与E分统计一览表Table5 The Statistics of Finalists’Total Action Number and E

图1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动作总数与E分关系示意图Figure1.The Relationship of Finalists’Total Action Number and E

2.3.2 沿横轴和沿纵轴动作个数与E分关系分析

沿纵轴和横轴的转体动作是目前高水平双杠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选用最多的。由表6可以看出,E分得分排在前3位的运动员,沿横轴转体动作最多的只有2次,排名第一的利瓦在成套动作中只有下法含有沿横轴转体,其余难度动作全部为沿纵轴转体。沿纵轴转体的好处在于能够使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在完成时变得更加流畅,不需要低分值动作来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E组裁判的扣分可能性,并且,流畅的完成能增加成套动作的观赏性,能给E组裁判留下好的印象。沿横轴转体是运动员增加起评分的手段,特别是在新规则出台以后,较高的起评分成为运动员夺冠的有利因素,也是现代竞技体操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在完成过程中,高难度的沿横轴转体动作一般需要低分值的动作来调整,从而阻断了动作的流畅性和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节奏,增加了E组裁判的扣分点。此外,现行规则的微调,增加了对双杠空翻挂的扣分力度,这也导致了运动员选用沿横轴转体类动作失分较多的状况。因此,在进行成套动作编排时,并不是不鼓励沿横轴转体动作的加入,而是应该在有高质量的完成做保障时的适量加入。

表6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前8名运动员沿纵轴和横轴动作个数与E分的关系一览表Table6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Motion Number and E Score Relationship

2.3.3 个人能力与E分的关系分析

运动员的个人能力是其完成成套动作的基础。随着国际体操联合会5-3-3赛制的出台,规则的导向重心偏向了全能型运动员。双杠是男子四项器械中动作类型最全面、动作数量最多的项目,主要是由众多不同的结构组中选择的摆动和空翻动作组成,并通过各种支撑和悬垂动作的连续过渡来反映这个项目的全部潜力,双杠成套动作往往呈现动力化“大起大落”的特点。动作的难度越高,技术动作越难掌握,对运动员体能、心理能力等方面也要求更高。

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4]。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有效地掌握、提高和发挥运动技术的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赛中8位运动员成套动作可以发现,运动员所选择的E组及以上的高难动作大多被安排在整套动作的前半部分。同时,在双杠单项比赛中,运动员基本没有热身时间,运动员从热身区出来就要直接上赛场进行紧张激烈的比赛,为确保运动员减少失误,保质、保量的完成成套动作,难度动作与过渡动作合理衔接,使体能合理分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依据体能消耗的规律,根据规则的要求对高难度动作和过渡动作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使运动员在充足的体能下完成整套动作,同样又能使运动员成套动作所要表现的技术以及技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提高成套动作的E分。此外,心理调节能力也是影响运动员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调节能使运动员有良好的赛前睡眠、饮食,为运动员的能量补给做出保证,此外,良好的心理调节能使运动员的内分泌很好的调控到较好的竞技状态,特别是对于年轻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决赛的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结构特征来看,支撑摆动类动作目前仍是成套动作选择的主流动作,且运动员所选用的动作全部为含转体的动作,其中,希里和前空翻动作的选用频次最高;悬垂大摆类动作是决赛运动员选用较多的动作组别,达19人次,向后大回环动作(包括沿横轴的空翻动作和沿纵轴的转体动作)成为了运动员的首选,且难度都在D组以上,此类动作在技术的发展上有很大的衍生空间和优势;后上及后上转体类动作难度价值较高,且有利于难度之间的直接连接,决赛运动员选用短半径回环类的动作均为后上及后上转体类,达到了20人次;运动员选择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仅有12人次,其中,含转体的动作个数为6次,大部分运动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动作组别来完成,而没有把D分增值的重点放在这个组别的动作上,此类动作特别是高难度动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决赛8套动作下法单一,清一色的屈体后空翻两周下,没有太多的亮点。

2.本届世界锦标赛,从运动员成套动作D分与E分的关系来看,8名运动员的D分与E分成非线性反比关系,完成情况成为了决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成套难度相差不大,平均值为6.5375分,最大差值为0.4,但E分最大差值达到了0.867分,且运动员E分的排序和运动员的名次顺序吻合,起评分最低的利瓦拿到了本次双杠决赛的冠军。如何处理好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选择与完成质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需要密切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3.从影响运动员E分得分的因素分析可见,动作个数应该成为评判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是否最优化的重要指标,本届世界锦标赛中成套动作总数超过15个的内村航平和冯喆均出现了明显失误,成套动作个数最少的利瓦拿到了冠军。过多的低分值动作不仅增加了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增加了E组裁判的扣分点,并且,不利于运动员整套动作完成的流畅性和节奏性。尽量减少过渡动作个数更有利于实现动作高难化、连接直接化、突出动力化的编排原则。成套动作的总数应是判断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是否最优化的一个指标。

4.为获取较高的D分,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编排中大量增加了沿纵轴和横轴的转体动作,如利瓦的成套仅有10个动作,而含有转体的动作就有8个。此外,决赛中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含有沿纵轴转体的动作明显多于沿横轴转体的动作。选用沿纵轴转体的动作,有利于动作高难化原则、连接直接化原则、突出动力化原则的实现,不需要低分值动作来进行调整,使成套动作变得更加流畅,也减少了E组裁判的扣分点。沿横轴转体也是运动员增加起评分的重要手段,但在完成过程中,高难度的沿横轴转体动作一般需要低分值的动作来调整,从而增加了E组裁判的扣分点,再加上规则加大了对空翻挂的扣分力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运动员选用沿横轴转体类动作失分较多的状况。

3.2 建议

1.合理处理难度与完成的关系。从规则的角度来看,裁判加大了E分的扣分,运动员的完成情况成为决定其总分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合理地处理难度与完成之间的关系成为运动员夺冠的关键。追求更高难度、不断超越,是竞技运动的永恒主题,也是双杠竞技的特点,但体操属于难美项目,在追求高难的同时绝对不可忽视高质量的完成。因此,只有合理的处理难度与完成之间的关系,完美的成套动作加上完美的完成,运动员才能在世界赛场上成为最后的王者。

2.难度连接直接化,缩短成套动作。如果说以前提倡难度动作连接直接化是为了获得连接加分,那么,现在应通过减少低分值动作个数来尽可能降低E组裁判的扣分可能。难度动作连接的直接化可以缩短成套,起到减少运动员体能消耗的效果。此外,在成套的编排中建议更多的使用沿纵轴转体的动作,因为此类动作大都以手倒立为结束动作,从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的优化性看,在较大难度的动作中沿纵轴转体的动作较于沿横轴空翻的动作更有利于做出直接连接,从而减少动作总个数,减少扣分点,并有利于成套的顺利完成。

3.依据体能、心理变化规律合理编排成套动作。双杠成套动作由众多不同结构组的摆动和空翻动作组成,并通过各种支撑和悬垂动作的连续过渡来反映这个项目的全部潜力,双杠成套动作往往呈现动力化“大起大落”的特点,对运动员体能、心理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8位决赛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E组及E组以上的高难动作大多被安排在整套动作的前半部分。难度动作与过渡动作合理衔接、体能合理分配,对运动员减少失误,保质、保量地完成成套动作至关重要。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依据体能、心理等的变化规律,根据规则的要求,对成套动作中的高难度动作和过渡动作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也应是运动员比赛获胜的一个关键点。

4.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倡导创新下法。在最近的3届世界锦标赛中,所有决赛的运动员全部采用后屈2周下,从提高下法的稳定性来讲,有情可原。但下法的过于单一,既不利于双杠项目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运动员动作的多样化和运动员成套的个性化的实现。建议在训练保障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尝试开发使用大回环等动作连接的下法,因为从技术上讲这样是行得通的。创新下法或者使用更高难度的下法,是所有观众和裁判的期待,同时,也给运动员赢得比赛增添了砝码。

[1]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2009版)[S].2009.

[2]胡建国,魏旭波,孙伟.新规则下双杠动作编排的最优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80-84.

[3]彭洪涛.中外优秀运动员双杠整套动作的发展与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46-848.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王素娥,张红星,孟宪林.伦敦奥运周期世界男子双杠比赛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59-66.

[6]赵元吉.论体操技术(男子部分)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4):78-82.

猜你喜欢
双杠转体锦标赛
东京奥运会男子双杠决赛成套动作编排分析
“披萨锦标赛”
2022.02二月羽坛:洲际锦标赛纷纷上演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British Beard Championship英国胡须锦标赛
我国桥梁转体刷新世界纪录
如何让“危险”的单双杠项目焕发魅力
某混合梁转体斜拉桥称重及配重研究
德国91岁老人双杠表演惊呆观众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