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设置与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07-27 01:42温健德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比赛项目亚洲设置

温健德,佟 强

从1951年至今,亚运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亚运会是一个亚洲人民团结友谊、共聚一堂、切磋交流的体育盛会,是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运动会,是亚洲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示亚洲体育成绩的舞台。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大大推动了亚洲和世界体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亚洲各国家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亚洲和世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动项目是亚运会的组成细胞,是亚运会成功运作和魅力展示的主要平台,是实现亚运会赛事价值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项目设置结构和体系是保持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60余年来的发展,亚运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项目设置机制,依照现行相关章程规定,亚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由亚奥理事会认可。主办国(地区)可在认可的项目中选择比赛项目。自1951年第1届新德里亚运会以来,亚运会项目设置无论从数量、结构还是类型上均经历了较大变化过程,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将通过历史变迁的视角分析亚运会项目设置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由其引发的对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亚运会概述

1.1 亚运会历史回顾

亚运会的前身是远东运动会和西亚运动会。1913—1934年,远东运动会举办过10届,先后有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地区)参赛,比赛项目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等,是亚洲近代第一个综合性运动会。1934年,西亚运动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参赛国(地区)有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锡兰(斯里兰卡),比赛项目包括田径、篮球、网球、曲棍球等,由于二战的缘故,西亚运动会只举办了一届就被迫停止。

二战后,亚洲许多国家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随着战争创伤的平复,人民生活日趋安定,体育运动也逐渐活跃起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亚洲体育界人士产生了组建一个统一的亚洲体育领导机构的愿望,以推动亚洲体育运动发展。1948年在伦敦举办第14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与菲律宾的体育界人士计划恢复远东运动会。但当时印度体育界领导人古鲁桑迪认为远东运动会不足以体现亚洲体育运动的水平和亚洲人民的团结精神,主张创办一个亚洲所有国家(地区)都能参加的运动会。他遍访了参加伦敦奥运会的亚洲国家体育界代表,邀请13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关于成立亚洲体育运动组织的筹备会议。本次会议决定起草亚洲运动会的有关文件和章程,并确定于1949年2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第1届亚洲运动会。因印度国内原因,这届运动会延期至1951年举行。

自1951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起,亚运会迄今共举办了16届(表1),半个多世纪以来,亚运会不断发展壮大,参赛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11个增加至2010年的45个,成为包括42个大项、476个小项,参赛人数逾万人的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

表1 历届亚运会情况一览表Table1 Basic situation in Asian Games

1.2 亚运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解读

从文化学角度看,亚运会在推动亚洲地区体育运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承担了展示国家(地区)形象、促进亚洲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亚洲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

就世界格局来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拥有世界人口的1/3,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使近代亚洲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中一度居于劣势,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曾有过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的经历。20世纪以来,亚洲诸国通过文化传承、吸收先进文化和抵抗帝国主义势力这样一种三项整合的方式形成了新式的政府,尽管文化和社会方面存在差异,近代亚洲诸国从政治独立到社会转型进而社会改革的历程却有着相似的轨迹。从文化学视角看,在亚洲诸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促使政府重建、激发民族意识的过程中,现代体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田径、游泳、篮球等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体育项目相继传入亚洲国家并很快流行起来,由此带来了思想观念的交融;20世纪,亚洲各体育组织相继成立,被追认为亚运会前身的远东运动会即是由受基督教青年会影响的远东体协举办。这一特殊发展历程,使亚运会在亚洲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成为亚洲综合实力的符号与象征。

亚洲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从区域文化角度看,亚洲主要有三个文化区,每个区域又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内部矛盾;而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亚洲各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度不尽相同,种种历史惯性使得其在政治、经济乃至安全领域缺乏信任,直至今天仍无法建立起像欧盟和北美那样大洲性的合作组织。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使得亚洲地区一直以来经历了种种冲突与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历届亚运会的举办与亚洲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变迁相交织,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地区)展现形象、实力、地位的重要舞台,参加和申办亚运会更是成为各国(地区)为追求在政治、经济上崛起的重要考虑和表现。

体育是世界语言。亚运会作为大洲性综合运动会始终运行,它在选拔精英运动员参与世界性体育竞技活动的同时,起到了稳定和团结亚洲各国(地区)民心,缓和与化解区域矛盾的重要作用。2002年釜山亚运会,韩国提出了“让亚洲融为一体”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朝鲜首次派代表团参加这次亚运会,朝、韩运动员在朝鲜半岛旗的引导下拉手入场成为历史上令人动容的场面。对于举办国(地区)来说,亚运会还同时担负着宣传国家(地区)形象、打开沟通、交流窗口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它在极力想摆脱二战战败国阴影之时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对日本恢复亚洲地位帮助极大,并为其举办1964年奥运会拉开前奏。可见,亚运会已不局限于简单的体育赛会,其超越体育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更难能可贵,亚运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亚运区域格局影响深远。

2 亚运会项目设置特点与趋势

亚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由亚奥理事会认可。主办国(地区)可在认可的项目中选择比赛项目,每届亚运会比赛项目不得少于11项,除田径和游泳以外,其他项目可由亚运会主办国(地区)自行选择,所设项目必须保证至少有4个以上参赛队。而且,考虑亚洲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特点,并且为亚洲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青年提供展示技能的机会及增加亚运会的吸引力,亚运会设立一部分非奥运项目。从历史发展维度看,亚运会项目设置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2.1 项目规模呈急遽增长态势

与亚运会蓬勃发展一致,亚运会比赛项目数量始终保持急遽增长的势头(图1),60余年间,亚运会比赛项目数从最初新德里亚运会的6大项、57小项增长至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42大项、476小项,大项增长率为600%,小项增长率更高达735%。

在对亚运会项目增长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后看到,亚运会项目数量在增长的同时表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第1阶段为第1~3届亚运会,在这一时期,亚运会项目数量在较低绝对值的前提下表现出较快增长势头,从6大项、57小项急增至13大项、112小项,实现了项目规模倍增的局面。第2阶段为第4~6届亚运会,在这期间,亚运会项目增长趋于平稳,保持在13个大项,130左右小项的水平。第3阶段是第7~12届亚运会,本阶段,亚运会项目增长再次进入急速发展期,此期间的6届亚运会,每届大项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水平,至第12届亚运会时,亚运会大项数近乎初创阶段的3倍。亚运会项目增长的第4个阶段由第13届亚运会至今,在经历过前一阶段的大规模增长后,本时期亚运会比赛项目数的增长再次趋于平稳,每届亚运会将大项数增长值保持在2~3项左右。

图1 亚运会比赛大项变化示意图Figure1.The change of the sports items in Asian Games

增长的阶段性特征表明造成亚运会数量急增的最主要原因是亚运会参赛队伍数量的增加。在前6届亚运会时,受冷战等意识形态因素影响,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均未参加亚运会,至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时,中国、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加入使亚运会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容。1991年,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是标准的中亚国家,但在苏联时代一直作为苏联的组成部分参与欧洲的体育活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中亚5国首次进入亚运会大家庭,亚运会的参赛代表团数第一次突破了40,达到了42个。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和第12届广岛亚运会正是亚运会项目数量增长的标志点,亚运会项目增长与参赛队伍的扩容表现出良好的对应性。

2.2 项目设置始终以奥运项目为主

从历届亚运会项目设置内容来看,在绝对值上奥运项目始终占据绝对优势(表2)。前2届亚运会所有比赛项目均为当时的奥运会比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自行车、举重、拳击、摔跤、射击等,均为奥运会项目设置历史上的“元老”级项目,其中,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足球自1896年第1届雅典奥运会开始便始终是奥运会项目的中坚力量,篮球虽然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20世纪中期已经成为风靡全世界的球类运动。亚运会前期所有比赛项目均为奥运会项目体现了近代亚洲体育深受西方体育影响的状况,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表2 亚运会项目设置中的奥运项目统计一览表Table2 Statistics of Olympic Events in the Event Setting of Asian Games

比赛项目为奥运项目垄断的状况自1958年第3届东京亚运会时起开始被打破,在这届亚运会上增加了网球、排球、乒乓球3个比赛项目。网球历史悠久,男、女网球曾分别于1896年和1900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因在职业运动员参赛问题上出现分歧,1924年奥运会后被取消,直至1988年才重返奥运会。排球1895年由美国人摩根发明,1949年首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举办使排球开始在全世界普及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项目,1964年排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乒乓球起源于英国,虽然直至1988年才得以进入奥运会,然而,亚洲诸国是传统上的乒乓球强国,1952—1959年的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了24项次,作为东道主的日本将乒乓球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便顺理成章了。分析早期亚运会增设非奥运会项目的过程可以看出,注重引进吸收热门项目的同时,东道主注重考虑本国体育项目开展状况是其主要原因,这一状况也与今天各大体育赛事项目设置的基本思路相吻合。此后,各届亚运会增设项目也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思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1966年第5届曼谷亚运会起开始增设羽毛球,1978年第8届曼谷亚运会增设保龄球等。

之后的各届亚运会在项目设置上都采取了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混合设置的方式。由于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均处于扩容阶段,因此,亚运会的大项总数和其中奥运项目数的绝对值均有大幅增长。然而,直至今天,奥运项目始终牢牢占据着数量优势。有意思的是,从所占比例看,除极个别情况外,奥运项目在亚运会项目总数中大体保持在70%左右比例的水平,这一数值与当今全球体育竞赛体系均在奥运会框架下建立应有关联。

2.3 项目设置日趋多元化

如前所述,亚运会项目设置采取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混合的方式进行,而且,奥运项目比例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亚运会非奥运项目设置历程(表3)可以看到,亚运会项目设置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表3 亚运会非奥运项目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3 Situation of non Olympic event settings in Asian Games

亚运会项目设置多元化进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第1阶段为第3~9届亚运会,在这个时期,当时的非奥项目网球、排球、乒乓球等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开始了亚运会项目多元化的尝试。第一批扩容项目均起源于西方欧美国家,并在以后被陆续扩容进奥运会。分析这些项目第一时间进入亚运会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传入较早,开展较为普及。仍以排球为例,排球在1895年由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摩根(W.G.Morgan)发明,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播,1900年,排球传入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设立了排球项目的比赛,排球由此传遍亚洲。与排球情况相类似,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扩张,网球等其他项目也都较早被传入亚洲,当时已成为广受亚洲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其次,是亚洲运动成绩较好的项目。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当时亚洲竞技体育水平居于世界中下游,以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为例,这届奥运会上所有亚洲国家(地区)仅获得7枚金牌。与其他项目缺乏世界竞争力相反,亚洲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始终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它们由此成为亚运会最早的非奥运项目便水到渠成了。亚运会项目设置多元化的第2阶段由1986年第10届汉城亚运会开始,这届奥运会增设的项目中包含跆拳道。跆拳道是韩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亚洲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一次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随后的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延续了这一思路,将男子藤球、男子卡巴迪和武术等亚洲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之中,向世界各国体育界展示亚洲人民在自己传统体育方面的能力。藤球是东南亚传统项目,卡巴迪是西亚传统项目,武术是中国的国粹,都非常适合亚洲人的身体素质,注重身体的灵巧性而非对抗性的要求,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时,增设这些项目兼顾了亚洲各地区的传统体育运动。增设亚洲传统体育项目的思路得到普遍认可,之后还陆续增加了日本的空手道、中国的龙舟、印巴的板球等作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以1994年第12届广岛亚运会将保龄球再次设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为标志,亚运会项目设置多元化进入第3阶段。自1994年以来,保龄球、台球、壁球、体育舞蹈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化项目受到关注,逐渐进入亚运会大家庭。

亚运会项目多元化使更多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广泛性的项目被大众所接受,带动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非奥运项目的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夺冠,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群众体育的发展。亚运会项目的设置已经摆脱了“克隆”奥运项目设置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道路。

3 项目设置对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所带来的挑战

关于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此有着明晰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获得广泛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以此视角,可以看到,亚运会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亚运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竞技体育虽然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但它的终极目标却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第二,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持续性。体育赛会发展的持续性归根结蒂取决于项目及赛制设置,竞技水平高超且接近,观赏性强,必然能够极大地吸引民众注意力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第三,亚运会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处理好参会各方关系和利益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当前的项目设置为亚运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3.1 项目规模的急遽增长引致亚运会超大规模挑战

60余年的急遽增长,作为洲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亚运会今天已经具有超大的体量。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广州亚运会共设置42个大项、58个分项、476个小项,而同时期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仅有28个大项、38个分项、302个小项,亚运会项目规模是奥运会的近1.5倍。

亚运会庞大的项目数量使亚运会参赛人数惊人。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人数为9 704人(女运动员3 046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运动员的总数为10 942人(女运动员4 637),45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亚运会参赛运动员人数仅比204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会少1 000人。

亚运会比赛项目数量庞大的另一个连锁问题是亚运会需要大量场(馆)。以中国举办的两届亚运会为例,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设有33个比赛场(馆),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则需要比赛场(馆)53个。场(馆)数量之巨大加上需要相对集中的地理位置令亚运会举办城市不堪重负。

上述几方面的需求,加上大量的观众、随队官员、新闻记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给亚运会举办城市在安保、住宿、餐饮及城市交通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大型体育赛事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广告和门票等方面的收入,由于亚运会比赛项目设置过多,且考虑为促进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参赛需要设置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这些比赛项目不仅给竞赛日程的制定带来很大的难度,而且,由于这些项目具有民族性,普及程度不高,给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和门票的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亚运会比赛的观众有限,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受到相对制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亚运会的营销收入,给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3.2 比赛成绩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尽管亚运会设置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但是,亚运会的项目仍以奥运项目为主,由于参赛国家或地区竞赛水平差异较大,使得亚运会奖牌和金牌的分布依然相对集中,通过对亚运会排名总分前3名的国家(地区)进行统计,可以清楚地看到亚运会成绩两级分化严重的现象(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日本和韩国在亚洲体坛保持绝对领先优势,自1974年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参赛以来,中国队共获得金牌1 190枚,奖牌2 552枚,金牌数是排在金牌榜第3位的韩国队的近2倍。相比之下,阿富汗、柬埔寨、尼泊尔等7个国家(地区)从未有获得金牌,不丹、马尔代夫、东帝汶3个国家(地区)更是从无奖牌入手。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为45个,实现了亚洲国家的大团圆局面,10比45,意味着22.2%的亚洲国家从未在亚运会上夺取过奖牌。

表4 亚运会金牌榜前10位国家(地区)一览表Table4 The TOP 10countries(regions)in gold metal table of Asian Games (枚)

表5 亚运会未获得奖牌或金牌国家(地区)一览表Table5 Non medalist or gold medalist countries(regions)in Asian Games (枚)

如果在亚运会上,大多数的亚洲国家(地区)仍然不能摘得金牌甚至奖牌的话,势必会极大的挫伤这些国家(地区)的参赛热情。正如前所述,参加和申办亚运会是亚洲各国(地区)力求在政治、经济上崛起的重要考虑和表现,许多国家(地区)本希望通过亚运会的成绩刺激民族情感,提升国家(地区)地位,而亚运会上颗粒无收的现实必然使其泄气,势必会给一些国家(地区)带来严重的失落感,长此以往不利于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竞争不足引致亚运会受关注程度较低

实力相差悬殊、缺少竞争的比赛无疑会影响亚运会比赛本身的观赏性,降低亚运会金牌的含金量。亚运会竞赛是核心,其魅力在于对抗性、观赏性以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于它能带给观众跌宕起伏的感觉,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如何培养与掀起公众高涨的体育热情,把民众关注的目光引向亚运会,已经成为亚运会主办方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公众和社会对亚运会的关注度,或者说是热度,关乎赛会本身一系列市场开发,包括向观众销售门票、向电视媒体出售转播权,吸引商业赞助等,而此类市场开发正是亚运会得以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路。同时,现代体育赛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赛会本身,赛会的作用上升到与城市发展相关联。赛事观赏性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旦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必然影响亚运会的总体形象以及借助举办亚运会扩大和提升的城市认知度、美誉度,从而使加速城市发展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4 亚运会项目设置发展对策

4.1 严格控制项目规模,减少观赏性差、商业价值低的比赛项目

亚运会规模的庞大表现在比赛项目设置过多,比赛场(馆)多,参赛国家或地区数量多,运动员人数多,随队官员、新闻记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数量多等方面。亚运会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可通过适当减少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以确保亚洲的45个国家或地区全部参加比赛。

但是,减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并不能保证亚洲所有国家或地区都来参加亚运会,可采取以下的方式:一是,适当减少一些大项中的小项,如田径、游泳、赛艇等大项里面小项过多,可考虑适当删减;二是,按照观赏性的原则,将奥运会取消的棒球、垒球等项目同样取消;三是,减少商业价值低、不具备地区特色的比赛项目,如摔跤、击剑等;四是,减少亚运会总成绩排名前3名国家的民族项目,如象棋、龙舟等;五是,尽可能不要再增加亚运会的比赛项目。比赛项目进行了删减,运动员的人数及其他相关方面也就会随之下降。

4.2 保持体育强势板块与弱势板块的均衡发展

从均衡发展亚洲体育、鼓励和刺激亚洲各地区参与亚运会的热情出发,亚运会今后在项目设置和金牌分布方面应充分考虑亚洲的洲情。亚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五大板块,五大板块体育格局差异明显:东亚(中、日、韩)三国体育综合实力最强;东南亚板块(文莱、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东帝汶)体育实力较弱,但借助卡巴迪、藤球等非奥运项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亚板块(巴林、伊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勒斯坦、叙利亚、阿联酋、也门、伊拉克),虽然现代体育的积淀不深,但往往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常以大手笔投入,使某些体育项目如足球、田径等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亚洲前列;中亚板块主要由过去苏联版图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塔、土库曼斯坦五国组成,他们作为当年体育强国苏联的组成部分长达几十年时间,享受了前苏联体育体制的遗泽,在得其精髓的同时,也形成了深厚的体育积淀,中亚的竞技体育风格更接近俄罗斯和东欧,他们的加入无疑丰富了亚洲的体育风格。因此,亚运会非奥运项目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以上各板块现实因素,适当对弱势板块、国家(地区)予以倾斜。

4.3 加大亚洲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置

亚运会民族传统项目设置是亚洲多元文化在亚运会上的具体反映,也是亚洲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爱护,正是因为坚持了亚洲特色,亚运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至强,推动亚洲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作为亚洲体育文化的展示舞台,亚运会不是奥运会的翻版,不应盲目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如藤球、卡巴迪等项目,虽然在全球并不普及,但对于保持亚洲体育的多样性、鼓励发展区域体育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上发生、成长、提炼形成的,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简明而直观地诠释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试图通过一整套身体运动来表示丰富的文化含义,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明、直观而全面的诠释。因此,学习掌握另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理解该民族的文化学习过程,如通过太极拳学习中国哲学思想、通过瑜珈了解印度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跨文化沟通的特殊教育价值也由此凸显。

4.4 注重观赏性强和商业运作基础好的项目

经济性、观赏性强且适宜商业运作的项目要取代不合时代发展的项目。随着亚运会日益社会化、商业化,项目设置越来越多,以及一些新兴非奥运项目的普及与发展等原因,亚运会竞赛项目的调整应该趋向于经济性、观赏性强且适宜商业运作的,逐步取代枯燥、单调、不适宜现代体育发展的项目。其中,观赏性、便于商业操作性将是未来竞赛项目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电视转播为例,电视转播在某种意义上掌握着项目的生死大权,如果一个项目的竞赛不利于电视转播,它将失去巨大的经济支持,从很多实例可以看到,成功的运动项目都在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规则、器材、服装、赛制以及比赛时间,以适应电视转播的需要。充分利用并尽力方便电视转播已成了项目设置乃至赛制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5 结语

运动项目作为亚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亚运会成功运作和魅力展示的主要平台,是实现亚运会赛事价值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项目设置是保持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发展维度看,亚运会项目设置呈现出项目规模急遽增长、项目内容始终以奥运项目为主,表现出日益多元化趋势的特征。亚运会项目设置的这些特征与趋势对亚运会可持续增长提出了系列挑战,如规模的急遽增长引致亚运会超大规模,使主办国不堪重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受关注度不足等。针对这些挑战,在亚运会项目设置时可采取严格控制项目规模,适当减少观赏性差、商业价值低的比赛项目,保持体育强势板块与弱势板块的均衡发展,加大亚洲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置,注重观赏性强和商业运作基础好的项目等方式。

[1]曹景伟.第24~26届奥运会各竞技强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39-43.

[2]董杰.亚运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1,32(1):37-42.

[3]罗秋菊、卢相宇.大型体育事件游客消费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为例[J].体育科学.2011,31(9):3-18,50.

[4]王琦,杨道宁,李生民.亚运会项目设置演变过程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103-106.

[5]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2):28-36+73.

[6]吴潮.亚运会扩容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31-35.

[7]吴潮.亚运会与亚洲的地缘政治——兼论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2006,26(12):3-8.

[8]吴希林、袁守龙、孙平,等.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特征及奥运设项效益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5):9-14.

[9]熊晓正,王润斌,缪仲一.奥运会超大规模的困境与消解[J].体育科学,2008,28(2):16-23.

[10]徐纪雷,腾梁.浅析亚运会现状及亚洲体育强国实力对比分析[J].运动,2011,(18):143-144.

[11]杨剑.亚运会与亚洲政治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7):87-90.

猜你喜欢
比赛项目亚洲设置
冬奥历史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电竞种植记
历史性突破,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栏目设置一览表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Olympic Sports(奥运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