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群
刘群:女,本科,护师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常见病,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患儿常表现为面色发白或发黄,身体不够健壮,易乏力、疲倦,精神不佳,注意力不够集中,抗病能力差[1]。缺铁性贫血严重危害小儿的正常发育,加强对心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一直以来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健康宣教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宣教活动,能够起到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的效果[2]。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对300 例健康体检的小儿进行缺铁性贫血的健康宣教,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0 例,均为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排除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其中男338 例,女262 例。年龄6个月~3 岁,平均(1.5 ±0.6)岁。其中有180 例患儿发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30.0%。将600 例儿童按照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利用SPSS 软件进行编号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 例。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程度及两组家长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卫生宣教和喂养指导,具体方法如下:(1)卫生宣教。向体检儿童家长发放喂养知识相关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宣教,如墙报专栏、VCD 宣传片、个别指导、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讲座等,由主治医师或主管护师以上人员集中宣讲,内容包括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内容通俗易懂,告知家长缺铁性贫血可药补,常用的铁剂为硫酸亚铁、富血铁等,还应同时服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可食补,增加儿童的运动量,保持膳食平衡[3]。针对存在偏食、厌食的儿童教育家长采取心理行为干预方法。(2)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吸收率高达50%。选择强化铁配方奶及含铁丰富的辅食,如猪肝、动物血、瘦肉、鱼、豆腐类、蔬菜水果等,由专业人员向家长传授婴幼儿辅食制作方法。牛奶喂养者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导致肠道失血。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及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其中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为血常规符合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110 g/L,网织红细胞<1.5%,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HCT<30%,血清铁蛋白<14 μg/L。Hb<110 g/L 为轻度贫血,Hb<90 g/L 为中度贫血。采集儿童无名指末梢血,用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00 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Hb、HCT、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并统计两组儿童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表1)
表1 两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
表1 显示,观察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儿童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表2)
表2 两组儿童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例)
表2 显示,观察组儿童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儿童营养学指标的变化(表3)
表3 两组儿童营养学指标的变化()
表3 两组儿童营养学指标的变化()
注:1)为t′值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 Hb(g/L)HCT(%)血清铁蛋白(μg/L)300 118.23 ±16.35 36.46 ±4.63 18.54 ±4.12 300 110.68 ±13.29 32.45 ±4.45 16.45 ±4.34 6.20641) 10.81561)6.0493<0.05<0.05<0.001
表3 显示,观察组的Hb、HCT、血清蛋铁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的低色素贫血。婴幼儿阶段是人生长的第一高峰,需要最佳的营养状态,但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在这一阶段高达36%~43%[4],贫血可导致组织供氧困难使胃肠等器官血供减少而造成消化功能减弱,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对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已成为当前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课题。虽然补充铁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儿缺铁性贫血的现象,但铁剂的吸收容易受小儿饮食的影响,加之服药时间长、小儿喂药困难等因素,其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得个体和群体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有效、简便、经济等优点,在疾病的防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有研究显示[6],通过健康教育能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习惯,改善其饮食行为,提高幼儿的Hb 水平,对改善贫血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对30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教,通过普及营养知识,使家长掌握防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合理安排小儿膳食,改善饮食结构,补充含铁丰富食物,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营养平衡。
结果显示观察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P<0.05)。观察组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经过健康宣教后家长的缺铁性贫血知识有了显著的上升,规范了小儿的饮食,增加了对铁的摄入,减少了贫血的发生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Hb、HCT、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通过健康宣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儿的营养学指标。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健康宣教有利于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减少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1]仇小强,黄才干,曾小云,等.广西三城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24(17):2396-2398.
[2]梁 静.护理干预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37-38.
[3]刘经虎.口服铁剂加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临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1345-1346.
[4]胡亚美,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4.
[5]叶碧清,李贤芬,陈 稀,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17):1525-1526.
[6]包春就,王国芬,庄华娟,等.加强喂养指导与健康教育对改善在园3~6 岁儿童贫血状况的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