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综述*

2012-07-26 02:29谢舒婷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谢舒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2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论文,多数篇章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体裁写成,语言精炼,文化色彩浓厚。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除古医学知识之外还涵盖哲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有大量文化负载词,行文中大量使用明喻、暗喻、对偶、顶真、错综、互备、举偶等多种修辞格,在丰富了该书的文学性的同时,也使得《内经》的翻译几成不可能的任务。

1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

《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年,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

①Dawson节译的《素问》(1925);

②美国医史学家Ilza Veith《素问》前34章的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949);这是第一部由外国人翻译的较完整的内经译本,也是她的博士论文。虽有较多错误,但译文流畅,备受推崇。

③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医师《素问》前2章的译本Nei Ching,the Chinese

④加拿大人亨利·C陆 (Henry C.Lu) 《内经》和《难经》的合译本《内、难全集》(1978);

⑤美国华裔中医师Maoshing Ni的《素问》编译本 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1995);作者长期旅居国外,译本语言流畅,用词灵活,侧重临床使用,虽存在某些错译、漏译但不失为一本极有使用价值的译著。

⑥旅美华人中医师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的汉英对照全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1997);作者有良好的中医修为,且英文基础扎实,行文流畅清晰,但文内注释偏多,更似英文白话版《内经》。

⑦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黄帝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1997);

⑧临床中医师朱明的《黄帝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2001);采用字对字的直译方式,虽能较完整的展现原著风貌,毕竟缺乏文学性和可读性。

⑨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 (Paul Unschuld)《素问》的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Nature,Knowledge,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2003);他是医、史、文并重的学者,为使译文在“充分性”上更接近原文,他的翻译未采用任何现有的中医术语翻译而是自成体系。

⑩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2004);

⑪李照国教授的《素问》全译本Huangdi Neijin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2005)。该译本为《大中华文库》之一,参照历代医家多种注释,在准确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方面都较有保证。

2 《内经》英译研究现状

2.1 主要研究者及论著

以“黄帝内经英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25篇相关论文 (1994-2011年),其中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上的占13篇。我国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单一年度发表论文最多的是2011年,占总数20%,其次是2008年和2004年各占16%.

表1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发表时段

主要研究者情况及论著如下表所示:

①李照国:现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自80年代末开始从事中医英译研究,出版《黄帝内经》等译著23部,论文百余篇。李照国博士的《内经》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基本概念的译法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根据自己对中医翻译多年的体会,他提出了中医翻译的3条原则:1)薄文看医,得“意”忘“形”2)比照西医,求同存异;3)尊重国情,保持特色。作为一名译者,李照国博士的论文主要从自身的翻译实践出发,讨论翻译感想与心得。

②兰凤利: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医英译及医典籍翻译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兰凤利采用多元系统理论及相应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对跨越近80年产生9种译本的《素问》译事业进行描写性研究,包括不同时期译本的全面历时性描述以及对翻译历程的脉络性勾勒。该研究证明了以下两点:采用多元系统论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一些由历史语境影响和决定的翻译现象;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可以弥补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的局限性。[6]

在《翻译实例分析》一文中她较为系统的归纳了中医典籍翻译中的几个难点:通假字、古今字的辨析,词义的辨析,修辞的翻译。对翻译实践很有指导意义[7]。

③施蕴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她的论著《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对译者Veith女士及其译本都做了详细介绍,填补了科技翻译史上的一个空白。

2.2 《黄帝内经》翻译的理论依托与研究类型

随着研究的深入,《内经》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托逐渐丰富。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对《内经》中各种修辞格的翻译和语篇的连贯性等。如张斌、王治梅探讨了省略辞格的翻译,邬明良和张璇讨论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傅灵婴研究了虚指数词的英译,李照国研究了比喻、借喻、比拟、对偶、联珠的翻译,兰凤利研究了比喻、借喻、错综、互备、和举隅的翻译。虽然规定性研究仍占多数,但研究的总体趋势已经从规定性研究向描写性研究发展,由于4篇论文既有规定性研究又有描写性研究,一篇属于翻译随想,故5篇论文未计入统计。

2.3 翻译策略及误译原因分析

《内经》翻译的总体趋势是从归化到异化的转变。首部《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的译者 Ilza Veith为了使西方的读者更易接受中医的概念,多直接用西医的概念替代中医词汇的归化法。如她将“神”译作soul或mind,将脾译作stomach(胃),而之后的译者则多采用异化翻译,尽量保持中医特色,对于文化负载词多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如李照国将“神”译作the Shen(mind or spirit)。具体的翻译策略有:音译、直译、意译、字对字翻译、补偿 (夹注或脚注)、借用西医词汇、解释等。文树德博士则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自造新词翻译中医词汇以求在“充分性”上更接近原文,但照目前趋势看来他的理论似乎难以推行。

表2 《黄帝内经》英译的理论依托

《黄帝内经》误译的原因提及最多的是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困难或缺少对应语,其次是由于古汉语语言深奥,内涵丰富且修辞法众多造成的误译,第三是由于译者缺乏中医知识造成的理解失误,还有由于《黄帝内经》原文版本多,且因年代久远在抄写印刷中的错漏和衍文所造成的误译。

2.4 现有研究方法—规定性与描述性

规定性翻译研究 (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y)可以被认为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上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外的翻译研究都遵循经验归纳的模式。它的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 (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 (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泽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 (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1]

它以原语为中心,以文本研究为重点,把翻译当成纯粹的语言艺术,通过文本对照探索语言转换的规律,并且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译文的优劣作出判断,并以此判断指导翻译实践。如泰特勒的“等效”,奈达的“动态等值”,严复的“信、达、雅”,许渊冲的“三美”,钱钟书的“化境”,严琮的“八备”等都是根据经验或者语言学的原理对翻译制定规范[2]。规定性研究理论以语言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来考察翻译,只局限于对语言及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忽略译者的主体性与文化大环境等因素。

描写翻译学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y)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是对规定性翻译研究的纠正与补充,而非彻底的颠覆。MariaTymoczko(1999)说描写性翻译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义的说是把翻译放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3]。Gideon Toury认为翻译在接受文化里的地位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为填补某个空白而出现的,其结果是译者在某个文化中起到了首当其冲地为该文化利益而服务的作用,所以文本可以为目的语文化赋予新的功能[4]。所以描写翻译学注重的是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它不像规定性翻译总在译本的语言上挑错,认为翻译没有绝对的标准,给译者更大的空间,也给研究更大的空间。具体来说,对于一个译本的研究,可以研究译者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时代与出版方的因素,读者的接受,目标语文化的影响等等。

3 讨论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还急需系统的描写性研究,以及更多元的理论与标准评价《内经》英译本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也需要引进实证研究以科学客观的评价《内经》英译本。值得欣慰的是不少新的研究人员为《内经》英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如施蕴中指导的几位研究的硕士论文采用语料库分析《黄帝内经》英译本。

3.1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计算机语料库引入翻译研究一般认为始于Baker 1993年发表的题为《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一文。他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描述性翻译研究相结合,对翻译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与翻译研究相关的语料库有3类: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目前翻译研究中平行语料库应用较多。平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是搜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相应的翻译文本建成的语料库。语言学家使用平行语料库可以对比两个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本上的差异[8]。

目前在中医英译研究中还非常缺乏语料库研究,尽管有学者在探讨建立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可行性,但目前在知网上唯一能找到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批评的就是施蕴中指导的几篇硕士论文。如雷燕的“三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她以《内经》原文和三种译本作为原料自建平行语料库,利用WordSmith Tools统计分析软件对三个译本进行科学的差异比较。如利用其中的单词列表功能可以研究文本大小、单词使用变化率、词长与句长并以此分析译文的整体风格。李苹的“《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该文选择李照国和Iliza Veith的《黄帝内经》译本和原文自建语料库,并手动统计《素问》前34章中的对偶句,共134句,以抽样的方式统计前5章中的对偶词共220个。通过分析对偶句和对偶词的译文,比较两个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共性与差异。

另外就是目前兰凤利教授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以及2004年施蕴中教授立项研究中医英语语料库。相信今后中医英译语料库研究将日趋兴盛。

4 结论

随着《黄帝内经》多种译本的出现,翻译研究不能再以“准确、忠实、对等”这样绝对的标准来评判一个译本的优劣。传统的对等理论以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需要,我们要从多元的视角来研究《黄帝内经》英译。

[1]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6):43

[2]周浚博,陈述军.描述性翻译研究简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7):130-131

[3]Maria Tymoczko.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M].St.Jerume Publishing,1999.

[4]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2

[5]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19

[6]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180

[7]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翻译实例分析[J].中国翻译,2004(4):74-76.

[8]Mona Baker.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阿维森纳医典》四元素说的比较研究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