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2012-07-21 11:16秦艳红高君王景新丁艳玲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护理学灾害救援

秦艳红,高君,王景新,丁艳玲

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秦艳红,高君,王景新,丁艳玲

灾害护理;护理教育

R 129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灾害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灾害医学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灾害护理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1]。为了应对灾害,1998年全球性“国际防灾减灾十年”活动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减灾研究工作向着科学及可持续方向发展,美国政府对历年灾害事件进行了评估,认为是否进行灾害护理教育将直接影响到灾害造成的后果。2008年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举行了世界灾害护理学成立大会。世界灾害护理学会是由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泰国、印度和美国等国家40余家教育机构和职能团体组成,世界灾害护理学会秘书处设在兵库县立大学护理学院。2008年,温家宝总理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护士条例》。该条例第19条规定: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医疗救护,明确指出护士面临灾害时的义务和责任。现就国内外对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我国护士在灾害护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 日本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灾害护理学相关的论文急剧增多,兵库县立大学开始致力于灾害护理教育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

日本的灾害护理教育已初现成效[2]。吴小玲等[3]就2004年、2007年日本灾害护理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开设“一定形式的有关灾害护理教育”课程的机构占全部机构的比例从38.1%上升到65.8%,同时,灾害护理专职教师的比例也从13.6%增加到26.5%。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护理学院已设置灾难护理教育学科,并设立独立的研究方向,是国外唯一一家开设灾难护理学研究的护理学院。学科内容包括灾害护理对象论、灾害护理概说、灾害护理活动论、灾害护理技术论、灾害护理照顾论、灾害护理特论、灾害护理演习等[4-5]。日本灾害护理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日本护理协会组织各地方护理协会设立灾害护理的研究会,开展各种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

在日本有专门的国家级灾害救援队伍,护理人员为数最多,灾害护理技术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专家[6-7]。

2 美国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了探索灾害救援中的护理工作,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成立以灾害护理教育为目标的大规模灾害护理的国际护理联盟,特别是针对大规模灾害,在国际范围内就“应当如何应对及采取何种必要的方法”的问题探讨[8]。2003年出版发行了《化学、生物学和放射恐怖活动与其他意外伤害的灾害护理和应急预案》,作为灾害护理学最新的教科书,标志着灾害护理学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出现在护理学领域[9]。

Weiner等[10]对美国348所护士院校进行调查,75%被访者意识到对灾难护理的认知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美国护士协会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难护理有关课程,但未做出具体的教育内容及课时规定。为了提高护士应对灾害救援的能力和素质,美国一些护理学院开展了灾害护理的项目和课程[1]。一般分为正式的院校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在正式的院校课程方面,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设置了灾难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授课时间2年。此后其他国家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类似的学科,主要科目包括突发事件护理和灾难救援相关研究,其中有些可授予硕士学位。美国Columbia大学把灾害护理作为亚专业课程,成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美国Vanderbi l t大学已设置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学博士项目。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护理学院已把灾害护理纳入护理学硕士教育中。一些医学和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合作开展灾难救援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主要授课对象为护理人员,可提供学分或认证[11],如美国医学会、美国红十字和红新月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事件护理教育协会与全国护士突发事件准备协会等。另外一些护理院校也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相关护理人员。

3 韩国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1990年,韩国首次引入“灾害护理”这一全新概念。自从韩国红十字看护大学新增“急救及灾害护理”课程,本科医学教育中增设相应课程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加。1992年,首尔中央医院因汉江水泛滥,医院建筑被淹;1995年,三丰百货店事故发生的同时,江南圣母医院的急救中心几乎陷入混乱,从此院内和院外灾害应对,引起韩国政府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些大型医院每年实施1~2次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和处置大批量患者开展培训,培训项目的设计一般是自行开发,或借鉴先进国家的灾害救援课程,无论是讲师培训课程还是救护人员培训课程,都会利用高拟真模型进行小组训练。

2005年,韩国所有看护大学,就是否开设灾害护理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单独开设灾害护理课程的学校;混合开设灾害护理和急救护理的占36.7%,仅有36个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大多数设置在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中。自然灾害方面的灾害护理知识大多数安排在社区护理学课程中,人为灾害方面的灾害护理知识全部设置在成人护理学课程中,并且重点灌输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调查还发现,阻碍开设灾害护理课程或相关内容的原因,不仅仅是缺少具有经验的授课教师,而且还缺乏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韩国有关机构对已毕业并在临床工作的护士进行继续教育,引入灾害护理方面的资格认证制度,组成一个灾害护理教育的基础体系。2005年,以国军护士士官学校和红十字看护大学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大韩看护协会制定应届毕业护士急救护理培训项目扩大为资格认证制度,授课90学时,培训课程是灾害护理教育课程模型中包括基础课程在内的深化课程[12]。见图1。

图1 灾害护理教育课程模型

4 我国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

虽然灾害护理方面的研究是一项持久性任务,但是灾害护理教育在我国还未普及,护士缺乏灾害护理意识、知识和技能储备,是护理学面临的新挑战[13]。成翼娟等[14]调查了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包括灾害护理基本知识、灾害过程护理、脆弱人群护理、灾害护理管理和专业发展5个方面的需求,结果表明,护士灾害护理教育总需求得分(中位数)为4.29分,78.9%护士得分达到“需要”的赋值4分;5个方面的得分(中位数)均达到或超过4分;且高学历、高职称、高职务者教育需求更高(P<0.05)。说明护士对灾害护理教育需求强烈。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护理学与护士在医学救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5]。灾害护理学教育是灾害救援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迫切需要开展灾害护理教育。

2003年,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公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灾害医学及灾害护理学的发展[16]。2004年,印度洋海啸是我国护理人员第一次参加国际灾害救援。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和2006年印尼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中有12名护士参加了国际救援行动[6]。救援行动结束后,护理人员从不同角度总结了灾害护理工作经验,发表了多篇灾害护理学相关论文,初步探讨了灾害护理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6]。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各地积极组织医疗救援队伍,约有9万名医护人员参加。护理人员在现场救护、医院内救护和伤员转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规模大、伤情重、持续时间长的地震伤员救护工作,达到了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医疗救援中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灾害护理学科体系正逐步建立,为了培养更多的灾害护理专业人员,国内开展了针对大规模灾害护理学术探讨和护理教育研究。杨晓媛主编的《灾害护理学》一书于2009年出版,对灾害护理教育系统整理规划,以期满足护士应对灾害护理的需求。另外,开展灾害护理教育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急诊救援培训,已扩展到在校医学生的系统学习、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公民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多种方式[17]。但目前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就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只有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100学时的野战护理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开设了急救和战伤护理,其他护理学院只有2~4学时的灾害护理授课内容[13,18-20]。

灾害护理学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学科,还涉及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建筑学等学科[21],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这些更需要护理高等学院开设灾害护理学课程。因此,目前灾害护理教育应在《国际护士学会全科注册护士能力框架》及《世界卫生组织灾害护理能力框架》下[22],完备现有的灾害护理教学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灾害护理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体现灾害护理特点,适合岗位职责要求的科学、规范的系列教材。对注册护理人员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骨科,ICU的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项目,加强整体培训。与各地政府机关、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团体如红十字会、护理协会等,联合协作的方式,建立灾害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选择具体、适用、系统的授课内容,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灾害护理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级别的灾害护理教学方案。从实践和研究的高度出发,阶段性地培养专业的灾害护理人才,并给予强化培训。组织一支技术水平过硬,掌握灾害护理救援知识的人才队伍。在国内已经有一批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灾害护理专家,他们作为资深专家资源,在我国的灾害护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或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参加国际论坛、学术会议,加快及完善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体系的建设[20]。

[1]Veenema TG.Expanding educational oppor tunitie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for nurses[J].Nurs Educ Perspect,2006,27(2):93-99.

[2]陈林,臧渝梨.地震灾害护理术语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27-29.

[3]吴小玲,薛秒.地震灾害护理知识在地震突发过程中的护理管理实践[J].中华现代杂志,2009,15(11):1085-1086.

[4]山本爱子,谢红.日本的灾害护理教育[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19-20.

[5]尹华华,朱京慈.汶川地震救援中护士工作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6):214-216.

[6]张利岩,管晓萍,高艳红,等.灾害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6):338-340.

[7]张清.我国灾害护理学及灾害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9,24(6):73-74.

[8]Lit t leton-Kearney MT,Slepski LA.Directions for disaster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Cr it Care Nurs Cl in Nor th Am,2008,20(1):103-109.

[9]徐文华,王岩.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的现状[J].首都医药,2012,02:24-25.

[10]Weiner E,Irwin M,Trangenstein P,et al.Emergency preparedness cur riculum in nursing schools in the Uni ted States[J].Nursing Educat ion Perspect,2005,26(6):334-339.

[11]Colyard MD,Naiman MI,Mara D,et al.Disaster medicine t raining survey resul ts for dental heal th care providers in Il l inois[J].J Am Dent Assoc,2007,138(4):519-524.

[12]李玉哲,李春玉.韩国的灾害护理应对[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1-23.

[13]郭果毅.护理职业进行灾害护理教育势在必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8-39.

[14]成翼娟,刘素珍,李继平,等.护士对地震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595-597.

[15]李宗浩,金辉.创建发展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J].中国护理管理,2009,19(5):17-21.

[16]刘巍.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工作的相关性[J].吉林医学,2009,30(20):2535-2536.

[17]朱莉.再谈自然灾害中的护理救援[J].当代医学,2010,16(6):116.

[18]包龙梅.情境教学法在灾害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6):73-74.

[19]胡晓颖.关于灾害护理学纳入护理教育体系的思考[J].天津护理,2008,16(5):308-309.

[20]赵小玉,林琳.护理专业加强灾害护理教育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6(8):7-8.

[21]钱要荣.地震灾区现场护理人员救护素质的质性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2008,14(9):3073-3074.

[22]侯晓红,臧渝梨,娄凤兰.《灾害护理学》的教学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26-28.

100071北京,解放军307医院内科监护病房(秦艳红,王景新),门诊部(高君),医务部(丁艳玲)

丁艳玲,E-mail:dyl0820@sina.com

2012-07-13)

猜你喜欢
护理学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杂志》稿约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