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同形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2-07-19 03:17:40宋铁波吴小节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5期
关键词:同形合法性场域

宋铁波,张 雅,吴小节,2,曾 萍

(1.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引 言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企业间的战略、组织结构和实践做法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DiMaggio和Powell,1983)[1],而另一些企业之间的收益率却出现了大范围而持久的离散,甚至在同一产业内也是如此(Rumelt,1984)?换句话说,为什么组织间存在和持续存在差异或相似性?从现有的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看,大多数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世界是多样而分化的,并试图解释组织之间在结构和行为上的差异(如Woodward,1965;Child和Kieser,1981)。如资源基础观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上的某种初始差异和维持这些差异的模仿障碍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不同效率的企业就可以有一个均衡,并产生不同的利润租金(Lippman和Rumelt,1982)。因此,从战略选择的观点(Strategic Choice Perspective)看,战略的生命线是其独特性,一个企业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和资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可靠基础(马浩,2008)。应当指出,尽管这是一条有意义并已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的研究路线,但它并没有囊括关于企业间持久差异的一些重要方面,甚至是最重要的方面(Foss,1996)。因为从动态能力的观点看,在越来越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企业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企业作为知识生产、学习和新奇创造的实体而在不断地演化(Nelson和Winter,1982;Teece等,1997),企业是一个作为内在创造它的生产机会的集合(Penrose,1959)。

另一方面,DiMaggio和Powell(1983)却提出了“为什么组织结构和做法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的问题。在组织建立的初始阶段,组织场域会显示出途径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然而,一旦组织场域稳定地建立起来,便有向同质化方向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动力。同时,DiMaggio和Powell(1983)认为最能捕捉“组织同质化过程”的实质为“组织同形”(Organizational Isomorphism)。一般说来,组织同形主要描述了同一组织场域内的组织间所呈现出来的同质化现象。制度理论学者认为,组织本身并不具自主性,为了顺应制度环境的压力,会理所当然地遵循、调整以获得制度环境认可,增加其合法性,进而得到组织生存所需的支持与资源。DiMaggio和Powell(1983)认为驱动组织结构性的改变,似乎不是为了应对竞争或是提升效率,而是使组织越来越相似,以获得资源和合法性,因为具有高度正式化结构的组织场域,会使组织个体在受到限制以及不确定的条件下,尽量以理性去处理、整合,最后使结构、文化、产出变得同质;而制度环境也借由各种机制和制度压力塑造了组织而逐渐同形。Meyer和Rowan(1977)则指出同形的作用在于能改变组织正式结构以适应于外部环境,促使组织更稳定并提升组织成功与生存机会[2]。

本文旨在重点分析当前学术界中各种理论观点对组织同形的解释,拟从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测量、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绩效等方面对组织同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一)理论基础

回顾以往组织与战略管理理论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观点而对组织同形的描述,得到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Per⁃spective)、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ization Perspective)和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 Perspective)等三种理论解释组织同形的现象。

1.种群生态学观点

早期学者如 Hawley(1981)[3]及 Hannan和 Freeman(1977)等均认为,相似的外在环境会创造出相类似的组织,所以环境对组织形态的塑造过程将具有关键作用。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下,描述组织同形的现象,则可以解释为当处于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为了争取稀缺性资源而相互竞争,此时存在于环境中的“优胜劣汰”机制,会淘汰掉那些较无竞争力的以及不适应环境的结构变化组织,使得留存下来的组织会逐渐趋于同形的现象(Hannan和Freeman,1986)。简言之,种群生态学观点认为,在环境“优胜劣汰”选择机制下,当组织彼此之间必须竞争稀缺性资源时,因为组织被迫符合环境的要求才得以生存,因而最后存活下来的组织之间必然拥有相类似的特质,致使组织之间趋向于同形的结果。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在同一组织场域(或战略群组)内的组织,由于面对相类似的环境限制,以及这些组织为争取社会上稀缺性资源,所以会在组织场域(或战略群组)内产生竞争压力,使得组织必须采取和场域(或战略群组)内其他成员相类似的特征及活动来达到存活的目的,最终使得组织间逐渐趋于同质。因此,以种群生态学观点来解释组织之间同形的现象,其实显示出组织的变异及多样性,只不过是环境在起始时,决定何种形态的组织最适合于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已,组织为了生存,将会透过其内部的某些结构或特征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限制。

2.制度理论观点

相对于种群生态学观点,制度理论学者DiMaggio和Pow⁃ell(1983)以及Hawley(1986)等都认为,组织同形的现象应该是在相同情景下,限制并迫使在同一群体内的某一组织与其他成员产生相似特征的过程,所以组织之间的同形应该是来自于环境中制度化的作用而非竞争资源的结果。他们认为,组织所面对的环境因为具备了各种规范和要求,使得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个体组织为了获取群体的支持以获得合法性,而不得不顺从多数群体成员所认可的产业规范和条件(Bowman,1985;Hinings和Greenwood,1988b;March和Si⁃mon,1958)。作为群体在特定时点中所认可的适当的运作方式及组织化原则的制度规范,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外在价值和规范约束(Scott,1995)。因此,对于个体组织而言,即使在初始阶段其结构或运营方式不同于组织场域内的制度规范,也都会经由制度化力量的形塑后,屈从制度要求以合乎群体的社会期望(Scott和Meyer,1983;Hinings和Green⁃wood,1988a),因此同形可视为是一种组织间的、通过相互学习模仿而产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Hrebinniak和Joyce,1985;Slack和Hinings,1995)。因此,从制度理论看,组织同形是指在不同场域中所特有的制约力量,通过对个别组织所形成的制度压力,迫使场域内成员的行为逐渐显现出一致的现象(Zucker,1988)。因此,在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会具有较明确的相似价值系统,彼此之间的互动比起不同场域的组织的互动更为频繁(Scott,1995;DiMaggio,1991)。

3.战略选择理论观点

不论是种群生态学还是制度理论,二者都强调同形是通过来自组织外部环境力量所形塑而成的,但是以战略选择观点来解释组织同形现象时,学者们却持相反的看法。例如,Child(1972)认为,组织本身应有能力判断何种组织结构、设计或是决策才能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当反应,由于解决来自环境问题的方法,有多元化的方式加以应对,所以组织的这种判断力会让处于同一战略群组内的组织间拥有不同的特征。这种观点本质上隐含了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强连结的假设(Pfeffer和Salancik,1978)[4],因此从战略选择的观点来看,外在环境力量反而会增加组织之间的多样性及差异而非同形。正如“高斯竞争性互斥原理”所言,“两个生存方式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共存”(Hender⁃son,1989)。在同质化的竞争博弈中,与采用同样战略的竞争对手(同类物种)争斗到死实际上是主动自杀,因此,一个组织必须寻求其可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利基,发现和发挥其独特性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马浩,2008)。

综上可见,种群生态学认为同形来自于竞争的压力,而制度理论则认为是来自于组织之间的互动及合作,虽然在同形的来源上两种观点各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同意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同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与之相比,战略选择理论却认为,环境压力会减少组织之间同形的程度,组织和环境的连结关系是一种“弱连结”,因而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战略选择的自由空间比较大,能够容许不同于环境要求的条件的各种战略决策,因而降低了组织同形及制度化的现象。

(二)组织同形的概念内涵

由上论述可知,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组织同形是组织在面对相同的环境之下,被迫必须满足环境的要求才能够得以生存,在这种驱动力之下,会产生限制并强迫在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单位去模仿其他个体的一种过程(Hawley,1968)。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组织间竞争、利基改变以及对组织适应性的衡量(Hanman和Freeman,1977),这种类型的同形也被称为“竞争同形”(Competitive Isomorphism)。因此Hawley(1968)也把组织同形看作是一种限制性过程。在此过程中,群体中的单位在面对相同环境条件时,会被迫模仿其他单位。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它表现出组织的特性是单个组织在朝着适应组织场域环境的方向修整。

由此可见,种群生态学的观点是一种基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来认识同形的。组织之间发生相似,是因为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组织必定拥有相同的特质,所以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没有被淘汰出局。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出不同的能力,从而获得生存的可能性。因此,种群生态学中的同形认为,组织发生同形更多的是被动的状态,而非主动发生同形,同形的原因也较为单一,只是为了能够被环境所接受,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发展新的能力得以继续生存。

而制度理论观点认为,组织在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时,为了获取合法性、资源及增加生存的机会,组织会遵循制度仪式,朝向正式化的结构方向发展,形成合理化的制度,而逐渐同形。制度理论视角下的同形,也被称为“制度同形”(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即认为同形是一种同质化的过程,描述了同一环境组织之间所呈现的同质化现象。即组织会改变其结构,使其符合一系列制度化的期望与要求。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诠释组织同形,赋予了组织更多的主动性,组织向制度仪式靠拢,从而向同一标准趋同而产生了同形现象。制度理论中引入合法性的概念丰富了组织同形背后的驱动力,认为发生同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合法性和资源。

综上所述,虽然种群生态学和制度理论对组织同形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二者并不冲突矛盾,甚至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结合两种学派的观点,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组织同形。如前者更强调竞争,认为通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的筛选而存活下来的组织,必然具有相同特性;而后者赋予组织更多的主动性,认为组织为了获取合法性和资源,会主动地向同一制度靠拢而变得彼此相似,产生趋同性。

通过回顾以往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组织同形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同形既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被看作是一种静态的状态。从动态角度来看,组织同形是指在相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组织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其结构、实践等方面的实施过程;从静态角度来看,组织同形则更强调组织受到外部环境的形塑,产生的彼此相似的结果和程度。学者们在讨论同形这个概念时,总是会结合组织同形的成因、目的和对组织影响的内容进行,在上述两种理论观点基础上,本文对组织同形的概念进行了拆解,如表1所示。

表1 组织同形概念的拆解

三、组织同形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

DiMaggio和Powell(1983)将来自于制度中的影响力量划分为三种主要来源,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便会通过该三种力量而逐渐趋于同形,下面分别围绕这三种制度力量同形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应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一)强制同形(Coercive Isomorphism)

它是指组织间相互依赖所产生正式或非正式压力的结果,场域内居于核心地位的个体,往往会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力量试图去影响其他个体行为。另外它也有可能通过源自于组织所处社会中的期望压力,使得个体依靠运用直接的权威关系来迫使其他组织产生同形(Meyer和Rowan,1977)。在强制同形的情况下,不同方向的环境压力可以转化为说服力或是参与能力,使得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则必须对这些强制力量加以回应并服从。Mizruchi和Fein(1999)的研究发现,组织之间的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同形的力量,使得组织的行动受制于其他更有权力的组织。Delios和Henisz(2000)[5]在研究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对跨国公司经营行为的影响发现,当公司感知到政治风险和制度压力时,企业为了克服不确定性,会放弃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更多的追求在东道国的制度合法性。Sutton,Dobbin,Meyer和Scott(1999)研究发现,企业工作场所的合法性,会受到当地政府强制性压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为了回应企业内部压力或任务环境的要求,企业必须关注来自当地政府对企业工作场所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影响。

(二)规范同形(Normative Isomorphism)

规范同形的形成来源于组织场域内的各种专业性团体的各种要求。组织为了适应周围相关专业团体的各种要求,它们往往不得不通过内部调试机制,使得组织自身符合组织场域内的行为规范,以获得群体的认可和支持(Larson,1977;Collins和Moore,1964)。由于该力量来源于专业化的职业规范、专业本身的凝聚力、群体共识和专业团体对组织所带来的压力,所以组织外部的群体价值和信仰对组织规范的决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让组织产生了同形现象。DiMaggio&Powell(1983)提到组织名声和资源是吸引专业化的关键因素,这个过程促进了同质化,让组织可以确保他们可以和竞争者一样,提供相同的服务,在相似的组织场域,社会化的行动可视为一种同形的力量。Dacin(1997)[6]认为,制度规范主要是由认知因素所造成,组织受到规范制度压力的影响,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合乎于社会期望,因而必须将制度化特性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而形成组织同形现象。Mezias(1990)的研究认为,国家机构与专业机构,对于订立的一般普遍实务准则的制度具有重大影响。Meyer和Rowan(1977)则认为,有权力的组织行动者对于决定或改变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组织网络内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行后,就会在一段时间后被各种组织所遵循和模仿,甚至最后变成一般的公共实务准则(Haveman,1993)。因此专业性机构制定的准则所形成的规范压力,会使组织变得同质。Deephouse(1996)[7]的实证研究发现,策略同形与合法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当组织遵循大众意见和社会期望时,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合法性和资源。Galaskiewicz(1985)的研究结果指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组织网络内的工作地位相似的管理者之间往往也会有相同专业观点。因此,工作地位、专业机构、与在专业网络内的相似性,对管理者的知识均有较大的影响。专业机构透过组织网络的接触,可以形成共识以及共享的规范,可帮助企业创造一个专业组织亚文化的价值观,因此专业机构的知识和社会规范,会通过这些专家与同僚的关系、专业机构的会员关系,对企业的行为造成影响,并经由组织的规范与价值转移、扩散到其他组织。Davis,Desai和Francis(2000)[8]以组织同形的观点,研究了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和母公司的内部制度环境等两种制度同形压力,会对跨国公司海外事业部的进入模式有显著影响。

(三)模仿同形(Memetic Isomorphism)

它是指组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为了降低失败风险,通过模仿其他典范组织或标杆组织而产生的学习结果。由于受到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影响,企业会通过借鉴其他典范组织的既有成功运作模式,作为自身参考依据来降低决策判断错误的可能性,进而通过学习模仿而自然地使组织间彼此产生同形的现象(March和Olsen,1976)。Yiu和Makino(2002)[9]研究了跨国公司通过模仿领先者的行为来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采取跟随领先者的市场进入策略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会成功,但至少可以增加组织合法性与降低不确定性。对于模仿行为的研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仿机制,第一种是基于频率的模仿,它是指模仿已经被多数其他企业采用的行为;第二种是基于特征的模仿(Amburgey和Miner,1992;Korn和Baum,1999),它是指模仿具有某种特征的企业所采纳的决策和时间行为,例如成功企业,通常来说,越具有威望和声誉的企业,其行为越可能被模仿;第三种是基于效率和效益的模仿(Haunschild和Miner,1997),企业会模仿收益较高的企业行为,即如果某一进入模式带来的效益较高,企业会重复模仿这一进入模式。Lu(2002)考察了1194家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的进入模式的情况,研究结果同样支持制度同形理论,即后期进入者倾向与跟随早期进入者的进入模式,同时公司通过内部传承的方式,当发现企业之前的进入模式与当期的进入模式存在很大的一致性时,企业将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Deephouse(1996)的实证研究发现,组织模仿产业内相同的结构、策略及管理方式,会获得政府管制者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并且其模仿行为与合法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当组织行为符合政府管制者的期望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合法性,并且组织绩效与政府的认可程度正相关。Henisz和Deli⁃os(2001)扩展了新制度理论的假说,认为组织是通过借鉴其他组织所提供的合法性,以及在不确定状况下获得的信息而做出的决策和行动。他们以发生在1990—1996年间、在155个国家经营的2750家日本跨国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不确定性对跨国公司的区位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当市场制度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将会更倾向于模仿其他母国公司过去在当地的设厂决策。

由上论述可知,促使组织同形的作用机制包括强制同形、规范同形和模仿同形,而制度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结构、组织所处的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因而本文提出组织同形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同形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组织同形的测量

通过对组织同形概念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组织同形作为对组织间的相似程度及趋同过程的描述日趋一致,但对组织同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却是存在较大争议。如组织同形的内容囊括了组织行为、结构、战略、程序等多个方面。同时,影响组织同形的因素也来源于不同方面,如组织内部结构、组织所处的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因而导致学术界对组织同形测量方面大相庭径,测量的途径大多采用二手数据以及问卷、访谈方法来获取相关信息。目前测量的角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组织同形的内容、作用机制和内外部制度压力。

(一)从组织同形的内容上测量

组织同形内容上的测量,主要来源于DiMaggio和Powell(1983),以及Deephouse(1999)所提出的组织同形的操作性定义,即认为组织同形是组织在相同的环境下,所采取相同的结构、策略,所形成的一种同质现象。本质上看,这种测量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测量观点。如Deephouse(1999)在研究商业银行的组织同形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时,作者将商业银行的战略同形作为组织同形的研究内容,战略同形采用战略一致性(Strategic Conformity)为测量对象,即在资产分配方面,银行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小,意味着同形程度越高;相反,差异程度越大,同形程度越低。而Haveman(1993)[10]以市场进入模式与先前进入者和竞争对手的进入模式之间是否一致作为组织同形的测量指标。如果市场进入模式相同,即为组织同形,记为1;若市场进入模式不同,即为组织不同形,记为0。

(二)从组织同形的作用机制上测量

它是从引起组织同形的强制同形、规范同形和模仿同形的角度进行度量,即通过访谈的方式,列举出具有影响力的强制同形、规范同形和模仿同形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形成5点或7点Likert量表来度量,如政府、专业机构、重要客户、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以及相关社会网络等的相关政策和规范(Roberts和Greenwood,1997;Greenwood和Hinings,1996;戴志聪,2007)。本质而言,这种测量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测量观点。

(三)从组织同形的内外部制度压力上测量

这种测量方面仅仅局限在使用制度合法性理论对组织同形影响的研究中,如Davis,Desai和Francis(2000)从组织同形压力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国际化进程中采用的进入模式的选择受到组织内、外部同形压力的影响。其中内部组织同形压力,分解为资源依赖性和海外经营子单位的自主程度,资源依赖性通过对研发、厂房设备、广告促销、原材料、销售的共享程度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共享程度很低,5代表共享程度很高;海外经营子单位的自主程度则通过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测量。外部环境同形压力的测量项目则包括市场风险程度、产品使用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对国外进口制度的了解、产品细分的不同、扩张资本的不足以及运输成本高低,其中1表示最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内的组织来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组织同形程度越高时,原则上应该会有相似的业绩表现(Miller和Friesen,1982)。Miller和Friesen进一步指出,若想要观察到组织与其他场域中的成员间的绩效偏差,则必须在组织同形程度低的组织中探究;相反,如果高度同形的制度环境真的存在的话,则组织场域内的组织绩效差异应该会很小,因而使得多数组织愿意牺牲暂时的效率,来模仿场域内的多数组织,以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往研究表明,组织之间若有趋向于同形时,往往会因为效率不彰,以致于对于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组织应该致力于追求差异化以寻求竞争优势(Kondra和Hinings,1998;Oliver,1992;Granovetter,1985;Scott,1987)。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却显示,当组织采取适应及顺从的态度来调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以获取存在的合法性时,不但可以降低不确定性以避免失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由此与其他制度成员的同形过程,迅速学习及累积所需要的知识及技术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Hargrave和 Van de Van,2006[11];Shiller,2005;Mathews,2002;Bergh,2002)。表2 是近年来学者们对组织同形与绩效的相关研究结果。

五、组织同形与绩效关系

对于大多数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而言,在其既有环境之中生存下来,往往比获得最优效率更为重要(Powell,1991),组织或许为了生存而必须暂时牺牲其经济效率,但却可能以此顺应制度压力和规范的限制,以降低组织失败的风险和增加企业存活的机率。对于多数组织而言,也许它们并非处于一个最佳的运营状态,但却是一种更能与环境产生适当连结的状态(Baum和Oliver,1991)。制度理论的观点恰好为组织为什么必须提高本身合法性、获取资源来增加生存能力提供了合理的解释(Meyer和Rowan,1977;Dimaggio和Powell,1983)。

对于组织同形与绩效间的关系而言,当我们以同一场域

表2 组织同形与绩效间的关系

从表2的研究结果看,可以对组织同形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如下探讨:

(1)组织愿意服从制度规范的约束,其动因有可能是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虽然在同形效果的影响下,同一场域内的组织之间会有类似的绩效表现,这同时也代表了它们可能都处于无效率的方式下运营。但是为什么有些组织具备改善绩效的方法与机会却不愿意进行呢?制度理论给出的解释是风险规避。由于风险规避,有些在短期看起来无效率的行为,在长期来看,可能就是最适合的策略或有效的策略。例如,Morck等(1984)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绩效明显低于产业平均标准时,会促使该组织的高管团队离职率的增加,这样的结果使得董事会的绩效判断标准是与同产业内的其他组织进行比较而来的,当企业绩效的表现不如产业平均标准时,组织便有可能更换职业经理人,从而导致即使经理人的报酬和绩效有高度的正相关,经理人都会为了避免失业风险而选择追求稳定的绩效,而非不确定性高的绩效表现(Amit和Wernerfelt,1990)。

(2)组织会选择较为稳当的经营方式来模仿制度规范以保证既有的绩效,使得组织的同形现象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以巩固现有制度规范(Salancik和Pfeffer,1980)。对于场域中典范机构的标准而言,多数组织的同形现象正好符合其需求(Boeker和Goodstein,1991)。由于在场域内多数组织都是风险规避者(如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即便是其中部分组织发现了能于短期内创造出高绩效的方法,但是过高的风险也会促使其不敢轻易尝试,因为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条件下,即使获得了成功也无法保证在长期下能得到保持,最终场域内绩效表现的优劣将被局限在某个范围内。因此,让组织绩效和同场域内的平均绩效维持高度关系时,将是多数组织所共同认可的策略观点(Lopes,1990)。

(3)以制度观点来描述组织同形与绩效变化的关系时,研究焦点已由以往聚焦在大企业逐渐转移到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上来。其原因可能是,多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上与大企业具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在既有的场域中不但受到来自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同时也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前瞻性的视野,迫使他们必须选择适应即顺从制度规范来寻求生存和发展(Cragg等2002;Levy和Powell,2000;Salmeron和Bueno,2006[12])。也因为中小企业在场域中往往隐身在大企业之后,在其联动性不高的条件下,反而能够在组织的同形之下兼具较高的弹性,同时也由于组织较低的组织惰性,使得知识得以在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快速传播,扩大企业的商业领域,因此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且往往具有较高的组织绩效表现(Hausman,2005)[13]。

六、研究展望

近年来,随着新制度理论的兴起,有关组织同形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Scott,2008)[14],相关的基础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这意味着学术界对组织同形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Davis和 Marquis,2005)[15]。从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看,组织同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多元化趋势的一种反动,学术界逐步将对多元化的关注转移到对组织同形的关注,探索组织之间越来越相似背后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绩效表现。虽然组织同形并不算一个非常新的领域,但其作为与组织差异化的相对概念,为组织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目前来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1)在相同的学派中对于同形的概念界定呈现出一致的意见,而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解具有差别。种群生态学把同形作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优秀组织的一种共性表现。而制度理论把组织同形更看作是一种限制约束的结果,但在同质化的过程中组织具有主动选择权,可以选择同形也可以选择不改变其行为来获得合法性的环境,但总体都呈现出对所处环境制度的趋同性,而战略选择理论则提供了想法的解释。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大多数组织同形的研究都是基于制度理论展开的,这种将组织同形的概念仅限定于制度约束的框架下,使得研究视角过于单一,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其他视角和综合的视角切入,使得对组织同形的理解更为全面。

(2)学者们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得出不同的影响组织同形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目前仍缺乏一个全面综合的框架进行整理归纳,尽管本文提出了一个影响因素的整理框架,但这种归纳主要是基于制度理论而完成的,并不十分全面,不能涵盖全部的影响因素。其次,有关影响因素的探讨,不应该忽略各因素之间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关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对此方面加以改善和关注,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进去,从而得出更为客观而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3)由于组织同形的概念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因此缺少标准性的测量系统。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如进入模式、银行战略、社区对组织社会行为影响、企业名称的变迁等),学者们选取的测量变量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试图从组织同形的角度来探索相关问题时,可以针对同一类型问题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比如近年来从制度同形角度对跨区域进入模式的研究已形成一股热流,那么针对进入模式同形的问题可以总结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总结自己的测量方法,进而使组织同形的测量系统逐渐完善。

[1]DiMaggio P,Powell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2(2):147-160.

[2]Meyer J W,Rowan 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3]Hawley A H.Urban Society:An Ecological Approach[M].New York:Wiley,1981.

[4]Pfeffer J,Sa1ancik G P.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Row,1978.

[5]Delios A,Henisz W J.Japanese Firms’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305-323.

[6]Dacin M T.Isomorphism is Context,The Power and Prescrip⁃tion of Institutional No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1):46-81.

[7]Deephouse D L.Does Isomorphism Legitimat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4):1024-1039.

[8]Davis P S,Desai A B,Francis J D.Mode of International En⁃try,An Isomorphis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239-258.

[9]Yiu D,Makino S.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 and Wholly Owned Subsidiary,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667-683.

[10]Haveman H A.Follow the leader,Mimetic Isomorphism and Entry into New Marke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4):593-627.

[11]Hargrave T J.Van de Van A H.A Collective Action Model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64-888.

[12]Salmeron JL,BuenoS.AnInformationTechnologies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ndustry-based Classific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Institutional View[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6,173(3):1012-1025.

[13]Hausman A.Innovativeness among Small Business,Theory and Proposi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34(3):773-782.

[14]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Davis G F,Marquis C.Prospect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Institutional Fields and Mechanisms[J].OrganizationScience,2005,16(4):332-343.

猜你喜欢
同形合法性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Westward Movement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