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临床分析

2012-07-19 05:09
中外医疗 2012年31期
关键词:核分裂胃肠肿块

郎 毅

四川省宣汉县妇幼保健院,四川达州 63615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来源于胃肠壁间叶组织,消化道间叶肿瘤绝大多数为胃肠道间质瘤,其发病率约为1/10万~1/20万。有超过60%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目前胃肠间质瘤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1]。现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该院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实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54~69岁,平均年龄(61.4±6.9)岁。患者入院时36例有便血、呕血等胃肠道出血症状。27例患者有吞咽困难、腹痛等不适症状,25例患者腹部触摸到肿块。CT影像资料显示瘤体位于胃部33例,位于小肠9例,位于结肠2例。肿瘤直径约为3~10 cm。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手术前对患者的CT影像资料、胃镜探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对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进行确定,对肿块的类别以及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选择手术方式,制定手术方案。44例患者中23例行完全切除术,即全部切除肿瘤存在的器官,其中11例合并淋巴结清扫;17例患者行局部切除术,即距离肿瘤边缘约3.0 cm处进行部分切除或肿瘤剔除;4例行不完全切除术。

术后15例患者直接进行化学治疗;24例患者进行放射治疗,17例患者放射治疗结束后继续接受了化学治疗。

1.3 观察项目

1.3.1 恶性危险程度观察 手术中获得的肿块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病理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病理切片所观察到的核分裂像数对44例患者恶性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如下[2]。

危险程度很低:肿瘤直径<2 cm,核分裂数<5个/50 HPF;低度危险:肿瘤直径>2 cm且<5 cm,核分裂数<5个/50 HPF;中度危险: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为6~10个/50 HPF或者肿瘤直径>5 cm且不超过 10 cm,核分裂数<5个/50 HPF;高度危险: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5个/50 HPF或者肿瘤直径>10 cm或者核分裂数>10个/50 HPF。

1.3.2 术后随访情况观察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进行1~3年的随访观察,观察患者术后1、2、3年的存活情况,计算存活率。

2 结果

2.1 恶性危险程度

手术中获得的肿块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危险程度很低者9例,低度危险20例,中度危险11例,高度危险4例。见表1。

表1 44例患者恶性危险程度

2.2 术后随访情况观察

术后1年生存39例(88.64%),术后2年生存35例(79.55%),术后3年生存30例(68.18%)。4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其中病理检查危险程度很低患者3年存活率高达88.89%,低度危险患者3年存活率为80%,中度危险患者3年存活率为54.55%,高度危险患者3年存活率为0。见表2。

表2 不同恶性危险程度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后1、2、3年的存活情况[n(%)]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组研究资料显示胃肠间质瘤多发于50~70岁人群,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发病率未见显著差异。该组病例中绝大部分胃肠间质瘤瘤体位于位于胃和小肠部位。患者入院时以胃肠道出血、腹痛为主要症状,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困难。

邓军奇,等[4]对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指出X线钡餐或钡灌肠和内镜检查很难对胃肠间质瘤进行确诊,CT的影像也仅能对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进行观察,常规检查方法很难对胃肠间质瘤进行确诊。对外科手术后所获得的肿块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对胃肠间质瘤进行准确的定性。

手术是治疗胃肠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完整的切除肿瘤。研究发现[3]胃肠间质瘤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行至肝脏以及腹腔进行种植、播散和转移,局部侵袭性弱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被称为潜在的恶性肿瘤。加之胃肠间质瘤质地脆弱,手术过程中常伴有合并出血及坏死,手术操作应尽可能小心,以防造成腹腔内的种植转移,行局部切除术时应与肿瘤边缘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确保不破坏肿瘤包膜的完整性,若肿瘤直径过大且累及到周围其他器官,术中分离困难,需进行完全切除,将肿瘤所在的器官以及原发灶的肿瘤全部切除以防转移及复发。

张云等[4]经大量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研究分析指出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数目、Fletcher分级以及手术过程中是否进行脏器切除均会对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产生影响。其中恶性潜能分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还指出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较为复杂,病灶的大小以及细胞分裂的跃程度均会对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造成影响,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过程还是对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就该院胃肠间质瘤患者恶性危险程度与患者术后长期存活情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证实了患者患病的恶性危险程度可影响预后,研究结论与上述观点保持一致。

[1]巫佳明,李万浪,吕永昌,等.胃肠间质瘤16例外科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992-3993.

[2]汤大纬.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15):1975-1977.

[3]邓军奇,李青云.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医学信息,2011,24(8):5498-5499.

[4]张云,曹晖,汪明,等.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2):150-154.

猜你喜欢
核分裂胃肠肿块
PHH3改良计数方法在核分裂计数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病理性核分裂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老年患者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