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 《关于改善初、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报告,该报告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核心,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正式提出“职业生涯教育”这一概念。伴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年轻人的就业意识和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高校充分认识到了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在这种条件下,原来的就业部门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过去的就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是职业介绍、就业活动支援,但却并未进行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就业部门更需要的则是帮助并指导学生对于资格证的取得、就业方向的确定,以及面向未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正因为原有的就业部门加入了新的职能,所以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要设立贯穿整个大学的职业生涯支援部门,即“职业生涯教育中心”。
日本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建立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此体系的三大支柱分别是: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与讲座、体验式就业及课外支援活动。
日本高校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地建立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与效果测评系统。
1.课程设置。为了使学生掌握社会和职业中的基础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各高校纷纷调整了课程设置。概观各高校所设置的职业生涯课程,大体包括以下4项内容:如何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产业社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引导那些还没有人生目标的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鼓励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勇于挑战和尝试;帮助学生在如今人情淡薄化的时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针对现今大学生基础知识匮乏,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文章写作能力、自我表现力和沟通能力。产业社会现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现状、动向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掌握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通过审视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思考自己的职业观,进而建立人生规划。但学生的理想往往与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就业环境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求职技巧课程主要是请企事业领导、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等讲授自己的职场经验和求职技巧。
2.职业生涯教育讲座。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二是关于资格取得的讲座。诠释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最好的例子是立教大学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柱之一——“工作与人生”系列讲座。该讲座面向全校学生开课,聘请了校内外的讲师,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不仅讲授了顺利就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还介绍了当今的就业环境及变化。该讲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较早期就开始思考工作与人生的关系,进而能够更充实、更有目标的度过大学生活。关于资格取得的讲座以立命馆大学为例进行介绍。立命馆大学设有专门负责组织各类讲座的机构称作“讲座中心”,多年来举办过理财师资格讲座、司法考试讲座、会计师考试讲座、公务员考试讲座、托福等英语讲座、系统维护等有关于信息处理的讲座等。每年举办讲座的数量和听讲座学生人数都在增加。这些讲座可以充分运用日常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使得学习内容多样化,教学效果突出,得到了学生和业内的高度认可。
3.效果测评系统。为了评价教学效果,各大学都建立了评价系统,以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更好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如武藏野大学开发了适合性测试系统,测试内容包括:性格倾向、社会适应程度、成长感、规划成熟度、事业观等,并对每个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对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年测试一次,以测评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效果,并监测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意识变化。四天王寺国际佛教大学为了更准确的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在开课之前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内容是教师为这门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即希望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前后结果的比较,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加以改进。正因为有了客观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日本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才得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体验式就业成为支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另一支柱,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体验活动,也可以直接到企业面试进行实习。武藏野女子大学将实习纳入必修课,开设于三年级暑假,2学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就业体验更好的规划未来。文京学院大学则将其称作体验式学习,开设在三年级上学期,长达15周,并有两类供学生选择,一类是去往国外的有合作关系的大学进行“跨文化交流体验式学习”,另一类是在日本国内企业中的体验式学习。
学生实习环节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产学官”通力合作作为保障。所谓“产学官”合作是指产业界、以高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界和政府的联合协作。2003年6月,为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日本政府发表了“年轻人自立、挑战计划”。在各省厅的联合协作下,自2004年起的三年中实施了若干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与产业界合作,通过派遣职员到学校教授就业经验及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就业体验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2003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和日本工商会议所联合发表了《关于促进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就业问题及人才培养的共同宣言》,具体措施包括官民合作推进企业实习、试雇佣的进行;官民合作提供就业信息;大力开展学校内的职业生涯教育;为更好的创业提供职业教育等。学生实习作为职业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作为“产学官”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贯穿于课程和讲座之中,而且提供了针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服务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咨询指导服务。法政大学开设咨询指导室,学生可以通过预约得到专业指导人员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咨询师对低年级学生在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方面的困惑给予辅导和帮助,并在指导他们了解自身性格的基础上建立起早期的职业规划;对高年级学生在求职面试、职业选择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指导,并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此项服务对职业指导人员配备数量及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很高要求。日本高校根据学生的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人员,他们既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量表、职业适应性量表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等现代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工具,又要熟悉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而且需要具有学生工作、教务工作乃至国际交流工作等相关经验。
2.由学生组织参与的职业生涯支援活动。如日本法政大学针对新生,由高年级志愿者负责组织和开展的拓展活动,内容包括:在学及已经工作的学长的经验演讲、新生自我介绍和采访、大学生活规划讲演、交流会等。这样的活动一方面给予新生相互交流、向学长学习和自我审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高年级学生提供参与策划、组织的实践机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日本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大一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针对各年级特点和不同需求制定阶梯式递进计划。一年级,通过职业适应性测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通过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相关课程,使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思考人生规划,并加强写作、沟通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二年级,主要强化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早期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开设产业社会现状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设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取得相关的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就业体验和研修实习,让学生较早接触到职业环境,通过身心体验社会,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四年级帮助学生择业,开设求职技巧等课程,并通过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让学生全面了解招聘信息和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就业。而咨询师的一对一咨询指导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则贯穿大学四年,从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文京学院大学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称作 “Bunkyo-Career Design Program”,如图所示。
可见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体系,而且内容丰富,手段先进,有助于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并能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历经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6月11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其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面对就业的竞争和压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对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一背景下凸显了发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日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例的考察,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共同合作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进行指导,促进“产学研”合作,成立相关协调部门协调高校与企业合作,制定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公开招募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项目,鼓励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在财政、人力等方面加强资源配置,设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基金等专项资金,鼓励高校、企业、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指导向着眼于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完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职能,增加专业人员配置,力争发展成为教育、指导、服务一条龙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系统的、阶梯式递进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对现有的脱离社会需求的课程进行改革,建立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测评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加强创业教育,强化实习制度。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并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的专业性人才。一方面帮助学生从学校向社会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尽快培养出可用之才。因此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加强交流,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积极外派讲师到校讲座。学生应从大一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活动,提高自我认知,积累社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端正就业态度,做好生涯规划,努力就业,积极创业,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基于此,我国应建立“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创新培养,企业积极合作,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就业能力,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国辉.日本大学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型探析[J].教育科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