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鹏飞 许美琳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通过创业,将所知所学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创新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当前大学生创业总体情况,尽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创业持续时间短、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的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创业活动不能仅关注创业者的个体特征和行为,创业外环境建设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已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课题。
创业过程是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团队这几个关键要素之间适配的动念平衡过程。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者拥有创业意识并在对创业机会进行评估后才能产生创业动机,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创业资源的整合是创业者准备创业之后,开发与创业机会相匹配的创业资源,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它是创业过程的基础;创业团队的运作是新创业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创业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只有加强团队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潜能,才能不断有效整合创业资源、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1]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因创业项目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创业者既要具备战略眼光,又须具备一定的经营技能。
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创业信息了解不多,创业知识匮乏,不懂得商场运作规则,不了解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因此缺乏对创业项目的敏感度和捕捉、识别机会的能力。由于社会历练较少,容易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在当前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三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金:一是银行商业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无偿资助。
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出于盈利目的,不愿把资金投放到毫无企业运作经验的大学生项目上。尽管政府能够提供小额贷款,但申领程序繁琐,而且资金数额有限,对财富积累匮乏的创业者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原始资金多数源于亲友。大学生无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不够,大部分创业者很难在短期内盈利,经常会出现资金周转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导致创业项目无果而终。
大学生这一群体与社会人士、农民工等其他群体创业有一定的区别。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学历层次较高,有理想,具有创新意识,可塑性较强,这些是其优点。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热,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在逐渐提高、创新意愿更加强烈、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充分肯定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从寥寥无几的创业成功率中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创业所存在的问题和隐忧。
创业活动需要大学生加强团队合作,而不是某一个体长期孤军奋战。创业者需要把握市场规律、组织协调、与员工、上下游关联方、政府部门等多方和谐相处,整合资源,达到1+1>2的效果。但目前很多的大学生过多关注自身发展和创业基本运作技能,忽略了对自身以外创业团队关系的维护。
目前,国家、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各地、各部门执行力度不一,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手续繁琐。由于缺乏对相关部门的配套考核制度,很多地方没有将政策落实到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大学自2002年开展创业教育以来,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一是大学以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为主的模式、二是以组织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三是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三种模式因思路主要局限于校园之内,基本上都是大学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业创新教育,效果并不理想。[2]
与其他创业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为学生创业提供的条件还很有限,创业教育资助基金不够,联系企业和创业教育专业机构的相关机制不完善,而且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系统化支持。
当前我国创业服务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一旦创业失败,大学生将要面临各种难以预测的困难。因机会成本过高,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更倾向于毕业之后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充满风险的创业。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亟需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支持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应以大学生为主体,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四位一体”,突破系统之间的壁垒,构建完善、高效运作的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3]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由政策支持子系统、教育支持子系统、舆论支持子系统和服务支持子系统等四个方面构成。(如图2-1)[4]
图2-1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府担负着大学生创业倡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扶持者等多重角色,应宏观把控全局,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有执行力的、造就大学生个体主动创业和保护创业者利益的政策机制。
各级政府必须转换职能,完善具体配套措施,搭建融资、服务、教育、培训平台,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经贸、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简化手续,搭建“绿色通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优质社会资源。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对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识别能力,整合知识资源、培养创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创业教育是从大学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直到职后教育、终身教育及对全社会、全民生念和环境进行文化重构的社会综合性教育。[5]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
鉴于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学校只能承担创业教育培训的部分任务,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社会上从事创业培训教育的专业机构数量很少,高校之外的创业教育区域呈现空白,所以大学生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因此,目前亟需建立一批专业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程指导和阶段性跟进培训。近年来,部分社会培训机构通过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的做法,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试验田”,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值得借鉴。
服务支持系统,是大学生创业者整合人力、财力、信息等相关资源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系统、资金扶持系统、咨询服务系统等分支系统。
为了保持创业信息的公平性、透明性,各地应设立创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公共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测评、创业模拟,有条件的要抓紧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信息不对称。通过服务平台,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创业政策及流程,获取创业信息,动态获悉创业数据,降低创业风险。
另外,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资本市场,简化贷款申请和发放流程,规范工作制度,设立“天使基金”,拓宽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
当前,许多地区纷纷建立创业园、科技园,扶持大学生创业。创业园可帮助大学生处理创业初期的注册、企业诊断、招聘员工、融资等一系列琐事,减轻学生压力,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运作、创业团队建设方面。而且科技园起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成果与企业快速连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把创业作为理想选择的较少,用以规避就业压力的较多;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但真正创业的不多,创业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优化创业舆论环境,对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创业典型,注重观念先导,创造意识生成环境,向大学生渗透创新创业精神,促使其在多元认知中实现对创业创新理念的价值认同,并逐渐将之内化为自觉行动。[7]企业、各社会群体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锻炼大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进行热身,促进其创业意识的提高,创新创业品质的养成。
总之,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全程关注。只有通过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社会扶持,加强舆论引导,构筑立体化、多元化的支持体系,才能促进创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开拓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新格局。
[1]杨涛.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198-200.
[2]蔡宁,刘景枝,陈瑾.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J].教育界,2010,(6).
[3]颜艳燕,管静娟,陆地.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 (ZI):76-79.
[4]谢钢,周陪袁.浅谈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J].商场现代化,2009,(567):375.
[5]刘素娟,杨林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刍议[J].科学时代,2010,(2):127-128.
[6]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7][EB/OL].http://info.jyb.cn/jyzck/201005/t20100514_35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