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分析

2012-07-17 05:32
中外医疗 2012年18期
关键词: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皮疹

刘 劲

重庆市合川区三庙中心卫生院,重庆 401520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1]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的精神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长时间大剂量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不同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原因,使得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期间常常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还会引发难以恢复的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于2009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使用9种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的62例不良反应,总结和分析了相关的防治措施,为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了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 月~2011年9月期间,我院共使用了9种抗精神病药物,共记录了62例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20岁以下患者6例,21~30岁患者 11例,31~40岁患者15例,41岁至50岁患者16例,51~60岁患者9例,60岁以上患者5例。

1.2 方法[2]

对62例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不良反应的不同表现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

6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记录9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布如下(表 1):

表1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布

如表1所示,氯氮平在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5.81%;利培酮次之,占17.74%。

2.2 不良反应的不同表现的分布情况

6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记录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一般反应(如:口干、便秘、嗜睡、乏力等),锥体外系反应(如:帕金森氏症、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迟发性运动障碍,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2):

如表2所示,在6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锥体外系反应占的比例最高,高达51.61%。

3 讨论

根据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依据。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表2 不同表现的不良反应分布

一般反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治疗。鼓励患者积极运动,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排便,建议患者每天起床后空腹饮用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若3d以上仍未排大便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如:开塞露20mL或肥皂水灌肠)协助患者排便,或者配合中药调养,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锥体外系反应:是临床上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为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可以预防的。因此要求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如出现吞咽困难、口齿不清、流涎、肌肉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面具样脸、静坐不能、坐立不安、动眼危象等症状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抗震颤麻痹药物治疗,也可口服苯海索 (青光眼患者禁用)、氢溴酸东莨菪碱或异丙嗪等,必要时减少或暂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减轻症状。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大剂量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持久性的运动障碍。它的特点是停药后不会消失,往往还会加重,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无效。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对于有此不良反应的抗精神病药物应慎用或严格遵照医嘱使用,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或换用相对无此不良反应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过敏反应:常见皮疹,服药期间患者颜面、四肢、躯干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皮肤或黏膜糜烂、组织液渗出。应立即停药观察,进行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要嘱咐患者保持皮肤及黏膜的清洁,防止患者抓破皮疹,防止感染。对于剥脱性皮炎患者,还要进行隔离,按时进行消毒,与患者受损皮肤接触的被褥衣物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有组织液渗出的创面应注意无菌操作,用2%硼酸水或0.5%雷夫努尔液湿敷。

[1]邱俊.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防治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23-424.

[2]丘展锋.我院51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8):73-74.

猜你喜欢
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皮疹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抗精神病药物与苯海索联用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32例临床分析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0例临床分析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
路易体痴呆8例临床特征分析
舍曲林致吞咽困难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