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海上通道中的美国因素分析

2012-07-07 09:13王绍媛吕春生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海峡

王绍媛,吕春生

(1.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部,辽宁 大连 116023)

能源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条件,能源安全是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市场化、全球化、投机化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趋势对能源安全产生影响,能源安全反过来也会在具体层面上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考察能源安全问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安全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能源成本较高,这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而且影响了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日本非常关注能源的稳定供给与安全运输,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能源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内政、外交方面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能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一、日本能源对外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贫乏,矿产资源稀缺,只有硫化铁、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少数矿藏能够自给,铅矿、锌矿、铜矿和煤矿有一定的开采价值,其他矿产资源储量都很少,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非常高,给日本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1.能源对外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关系

根据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国际合作中的依存关系的类型以及不对称依存的程度,均取决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从相互依存关系中获利的能力和程度,也取决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国际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敏感性是指某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及付出代价的大小,脆弱性是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条件所强迫付出的代价。由于中东石油在日本石油总需求中占70%以上,因此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立即带动了日本国内物价的迅速上涨,加油站处处排长队,所有超市出现抢购狂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1974年首现的战后以来的经济负增长,更体现出日本石油供给高度依赖中东的敏感性。受到国内资源条件的限制,日本无法及时在经济上做出调整以减轻石油危机的冲击,不得不转变追随美国的政策,不再奉行亲以色列政策,并派出特使向阿拉伯国家示好。美国对日本的中东行动强烈不满,日美关系随之出现裂痕。为修补日美同盟因此而发生的裂痕,日本不得不承诺进一步增加驻日美军费用承担比例,并在对美外交的其他方面做出让步和屈服,体现出日本能源对外依赖的脆弱性。

相互依存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在表现上具有关联性。敏感性相互依存的前提是假设一种政策框架是不变的,在同一个政策框架内,在各种政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付代价对社会或政府产生的影响。但是,只要政策框架发生了变化,那就会产生脆弱性问题。敏感性产生有损于本国利益,脆弱性产生就需要付出国内政策发生变化的代价。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阿拉伯国家联合行动,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原油价格飙升,由每桶3.1美元提高到每桶10.6美元,日本能源对外依赖的敏感性表现为燃料恐慌和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14.0%,GDP下降4.7%,通货膨胀严重。为消除敏感性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积极采取措施开展能源外交,对资源大国进行海外发展援助,完善石油储备制度。这些代价反映了日本应对能源变化的脆弱性。可见,敏感性往往发生在脆弱性之前,是引起脆弱性的原因。

2.能源依赖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变化

日本能源供给对海外市场依赖的程度越大,海外能源供给地的稳定性就越重要。“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是日本化解能源对外依赖风险的最好办法。第一次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创之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是加大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力度。其中,按照新阳光计划,为鼓励新能源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等研发,政府每年拨款570多亿日元且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积极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以及核能,并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废弃物发电、生物发电和地热发电[1]。由此,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核能国、第一大太阳能开发利用国,逐渐向能源多样化时代转变 (如表1所示)。在致力于提高本国新能源、核能供给比例的同时,日本不断扩大海外能源进口来源,并加强对能源国的政府开发援助,帮助能源国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优势,向能源国转移勘探开发技术,与能源国建立互利互惠的友好关系。为争取石油开发权,扩大能源进口来源地,实现进口能源种类多样化,日本于2006年将非洲列入重点援助地区,在对一些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在其境内设置办事机构,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

表1 2001—2009年日本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单位:%

日本作为资源小国,能源对外依赖的敏感性仍较强,地缘关系在维持能源安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收到成效,日本能源对外依赖的脆弱性已不断下降。可见,敏感性并不必然引起脆弱性,敏感性只不过是脆弱性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后福岛时代日本能源发展的去核化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突然爆发,巨大的海啸冲击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给日本经济和日本产业以重创,刚刚摆脱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的日本经济又陷入了空前困难的局面,日本经济再次出现了负增长。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核泄漏和核污染事故引起日本国民的核恐慌,如何调整日本的能源结构, “去核”还是“拥核”已成为后福岛时代菅直人和野田佳彦两任内阁以及日本国民最为关心的政治话题。

1.核电发展的争议

1953年,美国在全面垄断核武器开发的核战略前提下,提出和平利用核能,以提供核技术援助的名义向日本兜售核反应堆和核燃料,日本的核能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大国。1985年,核能发电量首次超过石油发电量和天然气发电量,成为日本电力的重要能源来源之一。

从日本电力总体来看,核能、天然气、煤炭、石油和水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主要部分,但石油发电量趋于减少,水力发电量趋于增加。2009年,核能发电量为2 785亿度,仅次于天然气发电量2 808亿度,超过煤炭发电量2 356亿度,占日本发电总量9 551亿度的29.2%。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不断出现核电站事故和丑闻,日本民众也曾对核能发电产生过强烈的不满和担忧。特别是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和核污染事故以后,更引发了日本各界民众的多次集会,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改变能源战略,坚决放弃核电。

2.东日本大地震对核电政策的冲击

面对核电危机,前首相菅直人曾多次阐释其“去核”方针,考虑到日本电力主要依赖火力发电与核能发电的现实,拟要重新探讨日本的能源利用及发展战略,截止2010年6月制定的《能源基本计划》,重点研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能源,逐步降低对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以及核电的依赖,通过技术革新提高风能和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发电比率至20%,到2020年和2030年,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分别降至目前的1/3和1/6。菅直人还强调,在已有化石能源和核能的基础上,要举国培育自然能源和节能两大新能源支柱,以不依赖核电的社会为目标,阶段性地降低核电依存度,施行最高的核能安全标准,将来实现非核电的社会。2011年8月26日,菅直人力促国会通过《可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根据该法的规定,电力公司有义务购买个人和企业利用太阳能、生物发电、风能和地热等所发出的电力,并成立第三方委员会确定电力价格。日本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直到福岛核事故之后,才真正通过一部大力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法律。

新任首相野田佳彦对日本核电发展与菅直人的思路有所继承,也有所不同。野田从日本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强调“需要建立一个框架,以便在压力测试确保安全之后重启检修后关闭的反应堆,并获得当地居民的理解”。按野田首相的主张,日本至少在未来30年还是应该合理利用既有的核电站。野田首相虽然对核能发电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承认核电所发挥的作用,但也不主张再新建核电机组,逐渐关停老旧核电站,阶段性地废止现有核电站,日本国内核电站数量逐渐趋于零,逐步摆脱对核电的依赖。2012年4月3日,围绕位于福井县的关西电力大饭核电站的重新运转,野田在内阁会议上特别强调确保安全,要求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尽快制定原子能发电安全的新标准[2]。

日本拥有很强的核发电以及装备制造、设计研发能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努力提高核电的安全性能和相关技术,核电站安全系数提升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对于尚在继续发展核电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日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日本政府也在响应新兴市场国家的要求,有意帮助这些国家探索核能的安全利用,并出口核设备和核技术,继续发挥核工业和核发电技术先进国的作用。

三、日本能源海上通道的美国依赖性

日本从中东地区和非洲进口的90%的石油及其他大量的原材料,必经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和南中国海与台湾海峡,这些海域局势动荡,海盗猖獗,主权纷争。因此,日本一直通过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利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点的变化和在亚太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障其海上交通运输线的安全和畅通。

1.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国因素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连接着波斯湾与阿曼湾,阿曼穆桑代姆半岛与伊朗拉雷斯坦之间的海峡入口有“海峡三闸”之称的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海峡中有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大库因岛,扼守在主航道两侧的北岸伊朗最大的海军基地——阿巴斯港和南岸阿曼的海军基地——羊岛。

波斯湾享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美称,石油储量最大、出口最多,经波斯湾输出的石油相当于世界石油出口量的62%,占日本石油进口量的90%、欧洲进口量的70%、美国进口量的50%[3]。据计算,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条油船途经霍尔木兹海峡,一年至少有4万多艘油轮通过;经霍尔木兹海峡输出的石油约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50%,总量达10多亿吨[4]。显然,霍尔木兹海峡是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是世界油库的“阀门”,海峡航道的安全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与波斯湾相连的霍尔木兹海峡因其交通、战略的重要性,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1622年联合波斯人攻占海峡中的霍尔木兹岛和格什姆岛开始,直至1853年与波斯湾沿岸的各阿拉伯酋长国签订条约,英国人历经了200多年才确立了英国在整个波斯湾地区的统治地位。二次世界大战中,霍尔木兹海峡的战略地位凸显:一战中,英国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军事基地与土耳其军队对抗;二战中,同盟国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向前苏联补给石油等战略物资。英国于1968年被迫撤出霍尔木兹海峡后,美国和前苏联在海湾地区的代理人伊朗与伊拉克的战争此起彼伏。1971年11月,伊朗派兵占领“海峡三闸”的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伊拉克强烈反对伊朗的行动,并随即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1974年,霍尔木兹海峡所在国伊朗与阿曼达成共同控制协议,但霍尔木兹海峡的实际控制权交给了伊朗。1978年底,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伊拉克与伊朗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爆发了长达8年的战争。

l986年,美国宣布必须控制霍尔木兹海峡。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美国航母编队经过霍尔本兹海峡进入波斯湾,发起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陆、空立体式进攻。海湾战争后,美国禁止运输伊拉克石油的油轮出入霍尔木兹海峡,对伊拉克实施长达10多年的贸易禁运与封锁。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希望在战后不仅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而且通过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而进一步控制中东的石油天然气供给线。

伊朗是波斯湾地区第一个拥有潜艇和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对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力构成了美国石油运输安全的潜在威胁。一向为利益而战的美国,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推翻伊朗现政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石油。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伊朗在核武器谈判问题上态度强硬,美国正在策划武装打击伊朗,波斯湾阴云密布,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7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穆罕默德·阿里·贾法里在德黑兰说,如果遭到威胁,伊朗将采取行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5]。当年12月28日,伊朗官方通讯社引述副总统拉希米的话称,假如西方制裁伊朗石油出口,伊朗将“不容许一滴石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6]。对此,小布什执政期间的司法部长约翰·柳呼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开始为实施摧毁伊朗核计划的军事打击做准备。在此之前,约翰·柳也在美国《国民评论》发表文章说,“美国拥有攻击伊朗核设施的法律依据”,“美国可以主张,摧毁伊朗的核武器既可以自卫,也能够维护国际安全”[7]。

2.马六甲海峡的美国因素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安达曼海与南海,是连接亚、欧、非、澳四大洲的要冲,也是美俄及东北亚国家运输战略物资与海上机动兵力的重要通道。泰国南部的普吉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的韦岛扼控海峡西北口,新加坡岛和印尼的大卡里摩岛、巴淡岛、宾坦岛钳制海峡东南口,海峡可通行28万吨级船舶。马六甲海峡有2 000多年的通航历史,平均每天有将近250艘船只通过,运载世界进出口物资的25%、原油的50%和天然气的66%。中国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80%、日本进口的90%、美国从东南亚进口天然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大部分,都途经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航路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8]。

自古以来,马六甲海峡因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贸易战略地位,始终是强国争霸的焦点。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并控制马六甲海峡长达130年;从1641年起,荷兰控制马六甲海峡超过180年;1824年,英国殖民者占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后,迫使荷兰让出马六甲海峡;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由英国转给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控制。

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加紧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强调马六甲海峡的国际化,沿岸三国坚决抵制美国和前苏联为各自的利益而坚持的观点。1977年,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强化海峡的管制,签订海峡航行安全协定。1979年,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邀请日本进一步勘测航道,编制了统一基准点海图。1986年,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被美国予以“特殊的关照”。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寻求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建立新的军事联络机构或反恐军事基地,借以染指马六甲海峡。2005年4月1日,航行在马六甲海峡的日本万吨级货轮“海洋桥”号遭到海盗侵扰,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和报道,日本政府借机提出向马来西亚等国派兵前往马六甲海峡。日本目的是把打击马六甲海峡海盗作为其向东南亚进行军事扩张的借口,并通过联合的海上军事演习,向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组建联合海上巡逻队,造成日本在马六甲海峡事实上的军事存在。可见,随着亚太地区对外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马六甲海峡越来越成为各大国特别关注的战略要地。

3.巽他海峡、龙目海峡与望加锡海峡的美国因素

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是穿越印度尼西亚群岛、沟通两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是各国激烈争夺与控制的战略要冲,也是相关国家海军利用海峡进行南北兵力调动和互相支援的重要通道。

巽他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至非洲和绕道好望角去欧洲的海上咽喉要道,其东北口以东除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以外,还有其外港丹戎不碌海军基地。巽他海峡水深,航道狭长,导航设备比较完备,适合大型舰船和潜艇通过,战时容易封锁。因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往来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航道之一,深受美军重视。

龙目海峡北接巴厘海,南通印度洋,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是印度尼西亚群岛各海峡中最安全的水道。龙目海峡主航道水道幽深,可通航50万吨级油船,便于潜艇活动;海峡两岸岸壁陡峭,多为山地,分布着安佩南、伯努阿等港口和登巴萨空军基地。近年来,由于流沙、淤泥造成行道拥挤,导致沉船事故频发,再加上海盗活动日益猖獗,一些来往于波斯湾和东北亚的特大型油轮绕过马六甲海峡而取道龙目海峡,龙目海峡的地位迅速提高,不仅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之间的纽带,而且成为世界性的海运门户。

望加锡海峡北连苏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和弗洛里斯海,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与龙目海峡相连,是东南亚区际间航线的捷径,也是连结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的战略通道。望加锡海峡东侧为深水航道,适合大型舰船和潜艇航行,是美俄核动力潜艇常出没的地方,沿岸设有乌戎潘当海军、空军基地和巴厘巴板空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南中国海的美国因素

南中国海 (南海)背靠中国华南地区,向南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的纵深地带,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塞,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巴拉巴克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士海峡的关键所在,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途经南海海域,全球贸易的25%通过南海,是西太平洋中最具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通道。从航道上来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石油进口的90%以上要依赖南海航道,占总贸易额2/3的液化天然气要经过南海航道;中国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

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地缘政治资源和地缘经济资源的争夺。目前,南海处于六国七方控制的局面,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均主张主权要求,越南基本控制南沙西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南沙西南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南沙东北部海域,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虽未曾直接控制南沙群岛岛礁,但已对南沙资源进行开发。进入21世纪,六国七方均致力于外交途径解决南海问题,但由于各争端方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立场迥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并没有成为现实。

美国对南海问题高度关注,但受制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也受制于美国对华政策和对东南亚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国在南海地区巨大的商业利益,美国表面上保持着外交和军事上的中立态度。然而,由于美国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其在世界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和主导地位,在总体上继续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因此其南海政策具有两面性,所作所为也不无监控和防范中国崛起的成分。美国在硬实力大为下降的情况下,要继续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就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与其传统盟国的政治与经济合作。因此,今后美国在南海争端及其解决途径中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因素还将继续对南海问题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5.台湾海峡的美国因素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临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是扼守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国际海上战略的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台湾与中国大陆隔绝,两岸对峙了50多年。在这一时期,美国一直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处心积虑地阻挠中国和平统一。

美国在其“岛链”政策的诸链条中,还特别关注中国台湾。台湾位于美军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中央,是第一岛链中距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近的一环。台湾岛犹如一艘航空母舰,在美军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起着承上启下、中间枢纽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通道,是美军打开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远洋跳板。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的台湾政策虽然摇摆不定,时有变化,但总体说来,面临中国崛起、中美关系不断改善与加强的大趋势,可说是基本上趋于稳定。现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持“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既扩大对台军售,同时又保持距离,避免被动地卷入台海冲突,已经成为美国对台政策的基调。在军事方面,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继续在战略上威慑中国,并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力量,使中国无法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

总之,东日本大地震的核恐惧短时期内难以消弭,火电或风电等替代核电需要7—10年的准备和建设时间,太阳能发电、废弃物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波浪能和潮汐能发电等领域的技术虽然绝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这些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及分布情况等影响很大,短期内发电成本难以下降。这意味着在核发电停摆的情况下,日本发电量一时难以有大幅度增加。电力短缺一旦长期化,势必会引起电价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日本经济的增长仍需依靠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依然严重依赖进口,进口的能源资源严重地依赖政治局势动荡不定的中东地区,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决定于咽喉要地,依赖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保护。

[1]吕春生.日本的新能源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6):37-41.

[2]原発安全対策の新基準作成指示[N].日本每日新闻,2012-04-03.

[3]国家海洋局新闻信息办公室.为什么说波斯湾是世界石油宝库?[DB/OL].海洋财富网,http://www.hycfw.com/knowledge/knows/nol/2007/02/03/3160.html.

[4]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56.

[5]何光海,杜源江.伊朗称若遭威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 峡[EB/OL]. 新 华 网,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6/c25408-1906284452.html.

[6]伊朗称若石油出口遭制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EB/OL]. 中 国 新 闻 网,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12-28/3565111.shtml.

[7]美国称伊朗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纯属虚张声势[EB/OL]. 东方网,http://mil.eastday.com/m/20120105/u1a6293884.html.

[8]李智舜.军事千万个为什么——军事地理·军事气象·军事约章[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107.

猜你喜欢
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海峡
马六甲海峡的风
海洋星探组
海峡
开辟第二条南海西南出海通道的必要性分析
开辟第二条南海西南出海通道的必要性分析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
试析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