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卓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宁波市75%食品来自全国各地,属于食品输入性城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7-8月,在宁波市11区(县)的社会居民中开展对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调研,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满意度、食品消费渠道、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渠道、食品维权意识以及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社会环境的建议等方面等情况,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积极为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高社会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探索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002份,收回调查问卷980份,回收率90.7%,其中有效问卷977份,有效回收率99.7%。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26-60岁间者占72.7%,农村(乡镇)居民为29%,城市社区居民为60%,外来务工人员为11%,研究生学历的为8%,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为65%,高中文化的为21%,初中文化的为5%,小学文化的为1%。
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以日常家庭蔬菜肉类、零食、饭店餐饮为主。宁波居民家庭一年各类支出费用普遍高于5000元,平均为6870.50元(表1),基本符合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调查的2011年宁波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8199.95元,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4905元的标准。
表1 宁波社会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显示:18%的居民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75%的居民认为宁波市场的食品基本安全,认为很安全的12%,两项合计达到87%;对于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51%的居民选择了食品中含有过量的食品添加剂,26%的居民选择了卫生条件不过关的厂家生产的食品流入市面,10%的居民选择了蔬菜农药残留,8%的居民选择了食品中含有非食用性化学物质,5%的居民选择了病死家禽流入肉类市场。
调查显示:居民对宁波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满率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37%和50%,两项合计达到87%;在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价时,80%的居民给出了“负责任”的评语。68%的居民认可宁波市目前食品抽检成效,41%的居民认可宁波市食品消费者安全提示工作,56%的居民认可宁波市食品安全宣传和指导工作,18%的居民认可宁波市食品行业的道德教育成效;对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56%的居民认可政府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效果。
调查显示:获得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来源,61%的居民是通过网络、31%的居民是通过电视,47%的居民是通过报纸获得,通过广播获得的居民有28%,通过各种政府部门的宣传资料获得有2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选择网络的居民达到了80%,在45岁以下选择网络的居民达到了85%,98%的超过60岁的居民选择电视和广播。有26%的居民通过各类媒体阅读过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30%的居民对《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有所了解,还有44%的居民对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的情况不清楚。
调查显示:89%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强,98%的居民都对食品安全问题都很关注;在选购食物时关注因素,47%的居民会关注价格,80%的居民会注重品牌,60%的居民会关注生产日期,75%的居民会注重食品成分,11%的的居民会被食品包装或样子所吸引而购买;在食品安全标识方面,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居民分别占85%、26%、59%和33%,29%的居民是会看产品包装是否食品安全标志的,46%的居民会看转基因情况的;45%的居民购买肉食品会注意肉类检验标志,57%的居民会注意绿色食品标识;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85%的居民认为食品添加剂应该尽量少用;对于食品标签内容,56%的居民会偶尔阅读一下阅读食品标签,30%的居民表示通常不看或者是从来不看阅读食品标签,只有14%的居民表示会认真阅读食品标签的。
调查显示:宁波居民购买各种食品的场所与所购买食品的种类有关,购买主食米面、乳制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食品时,87%的居民首选超市;购买鱼、肉、禽、蛋和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时,47%的居民被调查者首选农贸市场,30%的居民首选超市,23%的居民会在市场外的菜摊;96%的居民购买保健食品主要集中在超市和药店。对于小型食品店、餐饮店和临时摊点的卫生评价满意的居民只有20%,但有78%的居民表示会经常去这些地方消费食品。
调查显示:45%的居民购买食品或就餐后会主动索要发票,35%的居民认为索要发票是为了万一有事好索赔,认为拿了没用和太麻烦而不愿去索要发票的居民分别为31%和26%;在饭店就餐时,8%的居民会注意饭店的卫生许可证,10%的居民会注意食品行业服务人员是否有健康证;27%的居民买到过期或劣质食品时会与食品经营者交涉,71%的居民对于卖熟食的工作人员没有戴口罩和手套等不卫生行为表示“有些介意,但还是会买”;20%的居民了解《食品安全法》;遇到食品安全问题,89%的居民愿意和商家协商解决,如果解决不了,52%的居民首选维权方式是媒体投诉,34%的居民首选维权方式是向相关部门投诉,3%的居民首选维权方式是向法院起诉,11%的居民表示不知道怎么办或是放弃维权。
调查显示:56%的居民认为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向公众教授鉴别食品真伪好坏的方法,89%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大对违法食品企业的处罚力度,86%的居民提出政府要让居民能够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来,98%的居民希望社会能够营造食品行业诚信道德氛围,87%的居民希望能加强食品安全的社会宣传和指导工作,91%的居民希望在食品标签上能有食品营养成分方面的内容。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居民在食品选购上安全意识较高,在购买食品时对食品安全标识也很关注,绝大多数居民在选择购买食品的场所时能首先以安全放心为准则,这是以宁波市的生活水平和食品市场的繁荣为前提的。食品市场价格稳定,在居民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大小超市、农贸市场遍及全市各居民区,食品来源充足,种类多样,使居民可自由选择,而且当前广大居民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会对食品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宁波市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高度重视,不仅坚持进行食品安全的社会宣传,更加强了是食品企业的道德教育和行业监管,努力从根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10年起每年向社会发布《宁波市食品安全报告》,能够有效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不仅对本年度宁波市场上食品安全情况向全社会通报,更对重点防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警示。因此,居民对宁波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现状和食品安全管理满意度较高,对政府部门的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认可。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居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很关注但认识上面仍然存在偏差。比如居民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添加剂,但很多居民认为食品添加剂最好不要加,简单的把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现在90%以上的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其实食品添加剂具有防止变质、保持营养、方便加工等作用,食品添加剂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滥用,所以现在迫切需要规范的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但这要和食品违法添加行为相区分。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购买食品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不会仔细看食品标签,对食品过于关注品牌和价格,不太关注食品标签,甚至还有少数居民会被食品包装或样子所吸引而购买食品。在食品安全维权方面,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有遇到食品安全事件的经历,但大多数居民因为怕麻烦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发生食品质量问题,大多数居民可能因损失的金额不大而放弃索赔,这无异于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市场,不利于促进生产经营者改善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更对于可能的维权存在障碍[1]。在饭店就餐时,只有很少的居民会注意饭店和从业人员的卫生或健康资质,相当多的居民遇到纠纷时不会进行有效维权,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维权的意识不高,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导致居民更愿意向媒体投诉。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宣传的效果并不明显,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宣传并不是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最为主要的渠道,由于政府宣传资料一般比其他媒体的宣传更具科学性、正确性和指导性,媒体宣传的错误知识也同样存在,这就给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带来隐患。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小型食品店、餐饮店和临时摊点的食品卫生状况评价普遍不高,但去这些地方消费和就餐的居民仍有很多,为节省投入,小摊小贩多难以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此外,调查也显示居民对《食品安全法》的了解不够,以上这些都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此外,基于对于自身健康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能从食品包装上获得更多的所购食品营养成分的知识,这对政府部门在规范食品企业在生产包装行为有着倡导意义。
食品安全是一项涉及全民生存安全的大问题,但也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从社会道德层面积极引导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并自身努力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食品企业必须明确通过以质量体系来保证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这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2]。当然,提高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与商业伦理支撑固然很重要,但光靠自觉与自律远远不够,企业社会责任感还是需要通过因违法或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博弈,经济刺激和强制压力将使食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逐渐增强企业提高食品质量的自觉性。
针对居民在食品安全认识方面的不足,政府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应更多的借助媒体,提供科学、正确的信息,对于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的居民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如政府宣传资料以及报刊电视的宣传内容可以更多的针对年纪大的居民,网络的宣传内容可更偏向于中青年居民和高学历居民。在宣传内容方面,应该包括近期重点的食品安全警示、日常食品安全知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等等。
本次调查显示小型食品店、餐饮店和临时摊点存在管理上一定盲区,不可否认这类食品销售流动性大、人员复杂、经费项目混乱导致管理困难、但他们毕竟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也解决了不少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显然取缔小规模餐饮经营是不可取的,更是无法实现。对此,有关部门除了加强引导培训和监管力度,严格把关,允许那些资金与经营规模相适应、有管理能力、有食品卫生意识或经过培训达到要求的经营者进入市场之外,更可以考虑加强政府扶持,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对于小规模的食品销售点可以通过免费培训、免费办理健康证等资格证书以逐步规范从业行为。
在当前社会食品安全事件屡屡频发的现实形势下,开展食品行业的道德引导和加强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更需要有能力积极解决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以减少居民的损害和损失,提高处理的社会效果。因此,相关的机制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如完善食品安全问题快速反应机制,要形成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反馈、处理与预防的闭环管理机制。要建立顾客投诉处理程序、执法部门检查情况报告制度,通过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快速应对,及时进行食品召回,并对召回结果评估与监督以及召回食品后处理。又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政府部门公开客观的报告,以引导媒体正确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对居民食品安全进行正确指导。
目前食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食品标签对消费者的指导作用日益突出,绝大部分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强,相当数量的居民有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习惯和食品安全标示,这提示消费者可通过食品标签实现知情选择权并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当然这种居民参与的监督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广泛覆盖、政府对于居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支持、政府受理食品安全投诉的渠道畅通等方面的基础上,尤其是以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最为重要。目前根据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整体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队伍,如何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还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的培训,指导群众监督员能够具备相关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初步分辨食品安全性的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动意识。
[1]薛琨等.上海市民食品安全认识水平的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2004.16(4):362-364.
[2]上海流通领域超市食品安全研究课题组.上海超市食品安全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