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分析

2012-06-30 08:33张远征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贡献率比重江苏

张远征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国家大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殷切希望。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 加快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率先发展和优化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需求结构更合理、产业结构更优化、增长方式更集约、资源环境更友好、统筹发展更协调等特点,也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

一、坚定不移扩大消费 经济增长动力充足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保持三者的合理比例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新世纪初期,江苏经济增长出现了投资和出口贡献偏重、消费贡献逐步弱化的倾向,截至2004年,投资和净流出的贡献率合计达58.4%;消费贡献率下滑到41.6%,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党的十六大以后,江苏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长逐步从偏重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图1 2002-2011年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情况

1.消费贡献率稳中有升。2004-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和消费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988.4亿元,比2004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达18.4%,远高于2004年以前的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2004-2008年消费贡献率提高3.7个百分点,达45.3%,2008-2011年在促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刺激下,继续提高5.0个百分点,达50.3%,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2.投资贡献率波动中下降。2004年以后,江苏投资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有明显波动。投资政策的灵活应用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宽幅震荡,起到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作用。2004-2008年的经济繁荣期,江苏采取略微收紧的宏观政策,投资贡献率从53.7%回落到40.3%,下降13.4个百分点;2009年的经济危机期,江苏出台了投资刺激计划,投资贡献率一度提高到58.3%,随后又逐步回落,2011年为49.1%。

3.净出口贡献率下降较快。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江苏出口市场造成负面影响,2008年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4.4%,2009年下降到-9.8%,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6.0% 和0.6%。

图2 主要年份江苏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近年来江苏消费、投资、出口的比例日趋合理,主动调整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主要原因,外部环境的倒逼机制又加快了这一进程。扩大内需的战略定位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江苏经济增长仍保持12.4%的速度,分别高于浙江、广东和山东3.5个、2.7个和0.2个百分点。

表1 2009-2011年苏浙鲁粤四省GDP增速对比

二、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一直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变动特点是:代表较低结构层次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代表较高结构层次的第二产业在高度发展后也呈下降趋势,代表最高结构层次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10.5∶52.8∶36.7 转变为6.3∶51.3∶42.4。伴随产业结构的变换,从业人员结构也更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2002 年的1744.4 万人下降到2011 年的1023.0万人,净减少72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21.5%,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同期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了9.9个和7.6个百分点。

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农业方面,较为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11年分别为59.1%和15.6%,比2002年下降2.7个和2.1个百分点;相应的,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0.1个、3.9个和0.8个百分点,渔业的占比超过畜牧业。

工业方面,重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较快,标志着工业的发达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全省重工业产值为80144.6亿元,比2002年的8013.9亿元增长9.0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4%,比2002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2011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比2002 年的2527.8亿元增长了14.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5.3%,比2002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长较快,2011年增加值分别为2600.11亿元和2747.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6.0倍和6.4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5%和13.2%,比2002年提高3.0个和3.7个百分点。其他现代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近年来发展也相对较快,2005-2011年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3个和0.5个百分点。与之对比,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2127.93亿元,比2002年仅提高2.0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2%,比2002年降低8.2个百分点。

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 要素效率大幅提升

集约型增长是一种低消耗、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来带动增长,而科学技术和劳动力是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党的十六大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的战略,江苏经济增长呈现出科技创新驱动力快速增强、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良好态势。

1.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产出成果丰硕。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02-2011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从109.1亿元提高到1072.0亿元,提高了8.8倍,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1%提高到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倍增。2011年全省共有各类科研机构1084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机构数为4545个,是2002年的4.8倍。三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81.04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45.83万人,分别是2002年的2.5倍和5.1倍。2011年底在苏工作的两院院士有9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9人。四是科技成果产量飞跃式增长。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34.8万件和20.0万件,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25.7倍和25.3倍。其中,由企业申请的专利19.6万件,占全省的56.3%,向企业授权的专利11.9万件,占全省授权专利比重为59.5%,均排在全国前三位。五是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1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与2007年的49.1%相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2.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一般以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2011年,全省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29958元、124924元和121337元,比2002年增长了3.7倍、2.2倍和3.0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人均103211元,比2002年增长3.4倍,增速快于第二、第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一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2010 年人口普查显示,江苏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提高1.2年。二是单位劳动力占有的经营性资本的提高。技术进步、投资增长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占比提高,合力促进了劳动力资本占有率的快速上扬。三是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就业人口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以结构优化促总量提高。2002-2011年就业人口结构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人均16346元,贡献率为20.6%。

四、切实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十一五”规划纲要更首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能源消耗强度不断降低。2003-2011年,江苏用年均12.4%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3.5%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累计达20.5%,超额完成节能任务。2011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再次降低3.5%,下降到0.6吨标准煤/万元,降低率在华东六省一市中位列第四位,能耗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领域是江苏节能降耗的主战场,“十一五”期初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67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下降为1.02吨标准煤/万元,年平均下降9.4%。到2011年,江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下降至0.88吨标准煤/万元。

2.“清水蓝天”工程全面实施。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控制。“十一五”期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8.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3.5%,分别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削减15.1%和18.0%的目标。2011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再次削减2.7%和2.9%,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到每万元GDP 2.7千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到每万元GDP 2.3千克。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全省全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4%,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由2005年的轻污染提高到优良级别。三是土地利用效率提升。2011年江苏每亿元GDP占用建设用地仅为44.5公顷,比2005年的98.5公顷下降54.8%,建设用地综合布局和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四是生态建设有序推进。2011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1.2%,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省受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2.9%,比2005年提高7.9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个,比2005年增加5个城市;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7%。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绿色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针指导下,江苏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考虑到工业比重高的产业结构实际,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尚处于发掘培育周期,技术节能空间尚待开拓,高耗能行业发展增长的惯性依然存在等问题,实现经济发展质态提升尚须付出艰苦努力。

五、不断强化统筹兼顾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区域共同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陆续部署,江苏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苏中和苏北经济快速腾飞,区域协调互动优势显现。

1.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1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1.9%,比2002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改革开放以后,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一直呈差距扩大趋势,2004年起扭转为“北快南慢”,2011年苏北和苏中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8.4%和21.7%,分别比2004 年提高1.0个和1.8个百分点,相应苏南的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人均GDP 的相对差距也不断缩小,苏北人均GDP连续6年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2011年达36094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的人均GDP之比在2011年缩小到2.5∶1.5∶1.0。

图3 主要年份三大区域占全省GDP的比重对比

图4 2004-2011年三大区域人均GDP相对倍率

3.区域互动协调情况良好。根据三大区域制造业区位熵对比,2011年三大区域的分工体系基本成形,苏北在农业产品加工类行业具有绝对优势,苏中在工艺品制造等轻工业行业具有绝对优势,苏南制造业中心地位稳定,部分行业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苏南的非优势行业有向外扩散的需求,据统计,2011年苏北5市产业转移实际引资金额为1202.1亿元,约占苏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六分之一,苏南的产业扩散为苏中和苏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的方针指导下,未来三大区域的发展优势将更加鲜明。

猜你喜欢
贡献率比重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数读江苏
江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