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信息化实施阶段分析

2012-06-30 10:47
江苏船舶 2012年1期
关键词:造船物资船舶

陈 兵

(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532)

0 引言

自2010年以来,中国造船业在新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和造船完工量上全面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但从年人均造船吨位、年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等指标上来看,与日本韩国等造船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先进经验证明,中国要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造船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机制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快提高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是船舶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船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按照小批量订单制造的行业,绝大部分船舶产品不会批量制造,但船舶产品从接收订单、船舶设计到最终的制造完成整个过程漫长且异常复杂。船舶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制造材料涉及各行各业,配套企业达上千家之多,对国内企业而言很多关键设备需从国外厂家采购,全船的零部件数量达到百万;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机构多,尽管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协调工作,还是很难做到按照计划严格的进行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管理,实现生产状态的动态反馈。因此船舶制造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但是实施成功后却能带来更大的效益[3]。

目前在国内,各船厂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设计软件TRIBON、CADDS5。另外,有些船厂自主开发的船体建造软件,在掌握了部分关键造船技术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设计效率和国内造船水平,缩短了产品的建造周期,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但我们也看到,在船舶的整个建造过程中,设计环节仅仅是源头,后道还存在着物资、物流、生产等各环节。信息化在设计环节的应用基本上得到了重视普及,但是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改造相对薄弱。有统计,在中国造船企业中,材料设备成本要占造船成本的60%~70%。由于缺少统一的物资、物流管理系统,因而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将正确的零件产品、正确的数量、正确的状态送至指定的地点,导致对物资采购、仓储配送、后道生产产生一系列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通过信息化ERP(Enterprise Rescores Plan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全面实施,实现设计、物资、物流、生产的一体化,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企业资源集成和持续优化,缩短产品的建造周期,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 信息化实施的阶段及意义

正如一条船从投标、订单确认、设计建模、生产到交付有一个漫长的周期,信息化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信息化的整理及规划,分阶段实施,不同阶段达成不同的目标,最终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从实施过程上来看,信息化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企业基础平台的建立,第二个阶段为企业资源的集成即ERP系统全面支撑企业业务的需求,第三阶段为通过信息化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及实现,如图1所示。

2 企业基础集成平台的建立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的大厦都是建立在地基牢固的基础上。ERP系统在此阶段,可称之为企业基础系统。通过企业基础系统集成平台的实现,建立一个核心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设计、物资、物流、财务、人力等各项基础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公司已在使用的各独立系统(信息孤岛)以核心系统为标准,逐步进行优化及集成。在此阶段,企业基础系统平台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图1 信息化系统

2.1 公司基础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船舶建造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建造船舶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业务流程。而同样的业务不同的流程,将会影响业务处理的正确性、有效性及效率。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公司业务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优化:

(1)根据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及对现有业务的合理建议以及系统进行固化,优化业务流程。

(2)从自身资源来讲,可以通过系统实施顾问以往的业务实施经验及系统自身对业务流程的要求,吸取其长处,优化业务。

(3)从外部资源上,可以通过对先进造船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学习,对其业务模式、系统进行了解,深入分析后,将优点融入自身业务流程中。

(4)随着对造船要求的提高,目前大多数企业均通过ISO9001认证,并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业务部门自身可充分考虑体系与业务流程的相容性,在符合部门自身业务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

2.2 公司基础数据的规范化

目前在我国船舶行业,尚无统一的真正可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基础。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实施系统的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原则,对各业务部门涉及到的基础数据进行编码,如物资编码、供应商编码、人员代码、部门代码、采购代码、库房库位等。其中,物资编码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基础数据的核心所在,即通过物资编码,在公司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对全公司物资的分类定义。这样一来,既能满足从设计、采购、仓储、领料到财务对物资按单船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管理层对部门业务动态进行归类统计的业务管理需求。基础数据标准一旦建立,必须进行固化,后续发生的所有业务的数据来源必须是以基础数据作为标准。

2.3 公司基础系统硬件基础的建立

好的平台要有的好的硬件来做作为支撑,硬件基础包括网络、服务器、机房、个人电脑等。鉴于我国造船企业业务发展的快速性,开工船、完工船数量的快速增加,意味在实际业务中产生了大批实时生产数据及历史沉淀数据。对生产中正在使用的数据要保证运行的快速高效,而历史数据则是企业生产的精华积累所在,为应对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硬件平台的建设在保障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应具有规划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2.4 公司基础骨干人员的培养

信息化的实施,优化企业各项业务的同时,也提高了基层业务骨干人员的素质。通过业务与系统的深入结合,将业务流更好的在系统内实现。因而,一般在系统实施完毕后,在企业中会产生一批精通各项业务的骨干人员。此类人员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后续业务的发展及持续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5 信息化第一阶段实施的意义

在信息化实施的第一阶段,除了以上讲述的几方面外,对组织结构、软件系统等也需要做好基础化的工作。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实施效果。因而,对第一阶段实施的主要目标为:规范业务管理,规范设计标准,使系统成为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二者合一的有效载体。通过系统,以生产设计和成本控制为主线,通过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流程,统一数据处理,将造船过程中涉及到设计、物资、物流、生产等部门结合到一起,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可以迅速有效的反馈有关信息。此阶段的成功对企业带来的好处是长远,并会在日后的生产和管理中慢慢体现出来,同时为第二阶段的企业资源集成奠定坚实基础。

3 企业资源集成

信息化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实施后,才能在第二阶段通过计划对企业生产、人力、资源的系统实施,实现对企业计划、生产、资源的集成。企业资源的集成从资源性质上来看,又可分为内部资源集成和外部资源集成。内部资源集成是指以计划为索引,将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外部资源集成是指供应商资源、客户资源,通过系统平台的建立,优化供应链关系,提高供应商送货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3.1 企业内部资源的集成

在基础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资源在系统中的统一运行,但并未能实现高效运行。在第二阶段,通过企业的计划如经营线表、中日程、月计划、周计划,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调节,最大程度的满足生产的要求。如通过中日程计划,可以提前得知在各生产节点要求的时间点上,生产物资、技术图纸、人力资源是否能够满足要求,针对出现的物资未到货、人力资源不足、图纸缺失等情况,查找生产瓶颈所在,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或者是对计划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有序的指导生产部门各道工作按时按质量的完成。

3.2 企业外部资源的集成

在企业内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企业外部资源的集成。如对供应商,建立统一的供应链平台,将企业的生产计划纳入平台,供应商可通过平台了解合同范围内涉及到物资的生产计划,再通过该计划指导供应商厂家内部的生产,从而实现生产的联动性,有效的保证了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将正确的货物送至正确的地点。对出现小范围的生产计划调整,由于供应商能及时得知,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对生产造成影响。

对于客户,可以在需要时,通过系统将订单的生产状态及时进行反馈,对各个节点客户需要履行的义务进行及时提示。在船舶交付后,通过售后服务系统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总结,在后续船的生产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同时也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展现企业品牌。

3.3 第二阶段实施的意义

第二阶段的实施完成,对企业内部,实现了企业计划与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加强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作业,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有效的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造船成本。对企业外部,加强了采购控制管理,提高了采购运作水平,推动企业相关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确保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对于客户,订单良好的生产状态能够使客户对企业更能充满信心,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及后续业务的开展。

4 企业战略决策支持及实现

随着第一、第二阶段的信息化的完成,第三阶段重点就是要实现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支持。由于造船工程极为复杂,各方面的信息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很大,此时需要和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外部资源信息按照不同要求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为企业的领导决策、业务运作、市场营销等提高可靠的参考。

第一、第二阶段信息化的完成及第三阶段的决策支持,并不意味着信息化工作的结束,信息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系统的深入运用,企业能够在系统的运行中不断的发现需要改进的业务问题,对业务的持续优化是一直需要开展的工作,而此项工作也正是造船企业做大做强所必须的。

[1]徐小峰,赵金楼.面向数字化造船的我国船舶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6):76 -77.

[2]蒋华.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99 -99.

[3]张岩.船舶行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J].微型机与应用,2006,25(1):37 -40.

猜你喜欢
造船物资船舶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被偷的救援物资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船舶 扬帆奋起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