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冰
(肇庆学院,526061)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一般包括印刷型文献、非书资料文献和网络数字资源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求同存异,彰显自己的特性,展现自己的特色,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就必须将图书馆自身积累的特色文献资源和所面向服务对象的特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本文通过登录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网页,调查广东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其特点、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管窥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向。
广东省目前共有高校115所(含民办),其中本科院校39所,高职高专院校75所。[1]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直接登录或是通过校园网登录这些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对这些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展开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10月。调查的内容仅限于已经数字化的特色资源,并不包括馆藏的纸本文献特色资源,结果见表1、表2。
表1 网页和特色资源建设情况统计表
表2 数据库类型特色统计分析表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将高校图书馆按层次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的结果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图书馆网页的建设,还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数量和类型,本科院校图书馆都明显高于高职高专图书馆,公办院校图书馆明显高于民办院校图书馆。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绝大部分高校都建设有图书馆自己的网页,有82.8%的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在其主页显要位置或专门列类明确标识特色资源,或以“自建特色资源”命名,或标明“特色数据库”,或是冠以“自建电子资源”之名……名称虽然各有不同,但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特色电子资源的建设。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能将自身具备的特色文献资源与所面向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特色资源建设彰显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1 学科化资源特色显著
CALIS“十五”建设的子项目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其目的是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2]从表2看,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类型既有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也有反映高等教育特色的,还有反映资源特色的,但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以学科建设为特色的数据库。本科图书馆学科建设类型特色数据库占其同层次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60.2%,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则是39.2%。可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系统图书馆都以为本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为重要任务,能够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围绕一定的学科范围建立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2.1.2 高校原生学术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原生学术资源是指由本校所属人员、机构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创作产生的具有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源。[3]它包括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编著的专著、译著和教材,发表的论文、编辑出版的各种连续出版物,也包括高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等。据笔者调查统计,39所广东省本科院校图书馆中,有22所建有本校学位论文库,有10所院校图书馆以文库或索引库的形式将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加以集结;有3所图书馆将本校教师被SCI收录的科研成果建库。而高职高专院校囿于学校规模、层次和学业标准的局限,学位论文库的建设有限,但是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比例高达25.5%。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原生学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原生资源的数字化旨在通过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帮助科研人员追踪本学科最新研究的发展方向,避免徒劳的重复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与增值。
2.2.1 专题网站
特色资源以专题网站的形式表现。如汕头大学图书馆的“潮汕特藏网”,是全面发扬和整理潮汕文化的专门网站,分主题详细介绍潮汕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同时建设有《潮学研究论文全文库》、《潮汕研究文献全文库》等多个专题数据,以动态网页的形式展现特色资源。
2.2.2 文库
特色资源以文库的形式表现。一般分四种类型,有提供全文的文库,如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本校学位论文库;有提供题录的文库,如汕头大学图书馆的“潮汕文献书目库”;有提供文摘的文库,如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还有只提供索引的文库,只显示论文的标题、作者、收录形式和年份,如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本校老师论文三大索引库”。
2.2.3 资料汇编
特色资源以资料汇编(包括文献、光盘资料等)的形式展示。如深圳大学图书馆建设的“特区研究数字资源中心”,分别按地区、专题、载体形式等,将我国有关特区建设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汇总编辑,资料来源广泛。
2.2.4 专题数据库
特色资源以专题数据库的形式展现,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如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可拓学专题数据库”和“机电专题数据”;惠州大学图书馆的“苏东坡在惠州数据库”等。
2.2.5 视频音频
视频和音频是最为直观的特色资源表现形式,深受大学生读者的喜爱。最为典型的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有的“随书光盘库”。39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中,有24所建有随书光盘数据库。另外还有与英语教学等紧密联系的,如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语音磁带库”;有寓教于乐,提高个人素养的,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电影院”和“音乐厅”。
2.2.6 学科导航
特色资源以学科导航的形式表现。学科导航是将学科信息、学术资源等集中在一起,并对导航信息进行多途径、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揭示。如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的“海洋学学科导航”、“水产学学科导航”、“航海学科导航”和“食品学科导航”;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农业生态学科导航库”等。
2.2.7 课程课件
特色资源以课程课件的形式表现。如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源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教学资源网等。
笔者在调查广东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不足。
按照特色数据库的来源来划分,可以分为CALIS统一建构、地区统一建构和各馆自主开发三种形式。根据上网调查,广东省高校图书馆自行建构的特色数据库占绝大多数,且大多各自为政,把自己认定的特色建成特色数据库,设置准入障碍,以外网读者身份点击特色数据库,不是“无法显示该网页”就是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显示“你的IP地址不在范围内”。可见,自主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多是为本校读者服务的,并不对外开放。即使是CALIS在广东统一建构的5个大型特色数据库,除了在承办馆的网页上可以找到外,在其他高校图书馆网页上难觅其踪,而且也是不允许非承办馆进入。
诚如前面所论述,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系统学科资源特色,但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尽管特色数据库主题以体现学科特色的为多,但体现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特色的少之又少。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显示,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有177个,[4]两者比对,在本科层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特色的94个数据库中,以重点学科为主题,或涉及重点学科与重点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的特色数据库仅有14个,涉及面只有15个重点学科,仅占广东省重点学科的8.4%。
尽管大多数特色数据库都通过IP地址设置了准入门槛,但从其简介和说明中我们还是可以知道,自建特色数据库以全文数据库居多,二次、三次文献库少,提供给用户的是海量的、没经过加工整理的无序信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刊名、篇名、作者、全文链接等层次,对数字化信息资源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的揭示都不够深入,提供给用户的多是一般性的、常规的共性服务,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少。
有需求才有存在,用户需求是特色数字资源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刚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建”的目的是“用”,不是单纯为“建”而“建”,盲目地建。盲目上马,利用率低下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只能说是图书馆网页上人有我也有、可有可无的点缀品。特色资源是在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沉淀积累而成,建设的最终目标的也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相对个性化的信息资源。现在很多特色数据库有关读者造访人数的统计,可以说是特色数字资源成功与否的一个反映和缩影。读者需求是特色资源建设的指向针,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要与用户的特定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图书馆隶属高等教育系统,面向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决定了特色资源服务的内容、范围必须以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面向大学生、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围绕明确的学科范围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有自己本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必须根据本图书馆所属院校的层次、性质,准确定位,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开展。
针对现阶段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全文数据库为主,经过深度加工标引整序的二、三次文献库为辅的现象,未来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应重视对特色数字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建设和开发,多途径、多层面、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主动深入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只是单纯地将特色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而是根据读者特定需求,运用信息重组技术,对网上随机无序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标引和序化;不只是载体形式的变化,更是文献信息附加价值的提升;不只是馆藏信息资源的补充,更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而现有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囿于有限的人力、物力、技术能力,还有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原因,多处于自给自足,固步自封的状态。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投入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特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实现共建共享可以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资助或牵头,可以尝试从省内同区域、同层次或同类型的兄弟院校图书馆之间小范围开展,逐步从小共享过渡发展到大共享。同时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以库易库,馆际之间相互引进和输出数据库[5],各取所需,各尽所用,也不失为过渡时期一种有效的权宜之策。
[1]http://www.huaue.com./qx19.htm.
[2]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index.asp?fid=38class=5.
[3]王亚秋.高校原生文献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研究,2010,(4):20 -22.
[4]http://www.gdhed.edu.cn/Attachment/kyxw -2d.
[5]马春燕.我国民族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特色资源建设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