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流行搞所谓的“天才教育”,但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应盲目跟风,一定要解决三个误区:一是学校没有很好地挖掘有可能成为天才的学生,只以考试选拔人才,这是失败的教育;二是认为只有学科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才是天才,更是愚蠢的标准;三是不知道如何培养天才,更是无知的教育。
——加拿大南玻尔特学校校长 鲍德温(据中国新闻网)
1岁是孩子开始学习说话、词汇量迅速扩大的年龄,阅读绘本图书、家长为孩子朗读等辅助手段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到了6岁上学的年龄便不再需要为其朗读,其实不然,和父母一同朗读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更多的读书乐趣。此外,家长也可以选择情节更加复杂的故事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发言人 科芬(据《人民日报》)
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已成为日常话语和特定教育政策的选择方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竞争提高了教育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其弊端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应当以合作理念为主线,构建基于合作的教育运行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孟繁华(据《光明日报》)
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李烈(据《光明日报》)
要让自主招生真正发挥当初所设想的良好作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招生程序。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调整,自主招生才能回到正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据《北京青年报》)
60年代雷锋=真善美,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那么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75岁坚持数十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捡垃圾的刘玉珍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发现大火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房门的12岁小姑娘夏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或许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
——《京华时报》记者 韩旭(据《京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