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悦
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待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之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当一个人占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的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别人一旦落魄,你便对其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似理直气壮,实际与小人又有何区别?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据说周作人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1银元换460铜币。一次很少理财的周作人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是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骗了。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实果然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作人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贪小便宜的毛病,与周作人一家相处甚洽。
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周作人理直而不气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所以说,君子理直不气壮,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
(摘自《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