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彤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更为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诠释美术学科的价值和培养目标,尤其是对美术课程性质进行了新界定: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明确地强调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增强美术学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理解和表现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增补了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内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对此,我们的理解与实践是:
有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我国各地地方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要我们认真地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就一定能够找到许多可以作为美术教材的内容。
福州市以海滨邹鲁、文化名城而享誉神州大地。不论城内,还是郊外,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犹如一幅地方民俗画卷,体现了福州历史文化深厚的积淀,展示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作为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视觉的角度学会欣赏与感知、理解和表现福州特色文化和艺术魅力。在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美术学习特色化,让学生形成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思想,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地方文化资源不等于课程。把文化资源变成课程,需要我们运用课程的理论,把资源编制成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形成,应包含资源内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实施条件和方式)和课程结果等。同时,应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学段或学习领域,注重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的衔接。
学科学年课程计划、单元教学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关注地方美术课程的挖掘与整理。如预设“教学目标及学习结果”“调查了解”“交流汇报”“创作表现”“评价与拓展”等几方面进行课程计划。
我所任职的学校——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东南。美丽的校园旁,福州市古老的内河“琼东河”在学校西侧潺潺流过。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琼东河莲花朵朵,孕育出“莲宅巷”昔日的辉煌,清代的文学家林纾故居就坐落于此。他写下了许多描写琼河的诗句,如“莲塘有客作田居,临水垂杨画不如。五尺山僮无个事,长年走柬借人书。”学校周边可谓人文荟萃,校门口更有典雅古朴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阶梯式石拱桥“高陞桥”,它与新落成的学校教学综合楼相互映衬。站在桥上,看闲亭、老树、民居,仿佛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中,形成别具特色的校园景观,也催生了我校别具特色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设置与实施
一、课程资源题材:
课?摇题:《漫步家乡的桥》
从学校门口的“高陞桥”开始,至福州古老内河上形态各异的石拱桥及相关内容,涵盖古亭、民居、河水、木船、居民等,进而拓展为闽都桥梁——福建桥梁的调查与表现。
实施形式:单元学习
学段设定:五年级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二、课程资源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古老的福州内河纵横,我们勤劳而智慧的先民在内河上架起一座座厚实、精美的石拱桥,连接着街坊邻里、连接着四面八方。每一座看似普通的石桥都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仿佛从斑驳的桥身中读到了——铺路架桥、乐善好施;设计精湛、巧夺天工;勤劳勇敢、敢拼会赢;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都体现着“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三、课程资源的美学特点:
1. 厚重古朴的桥梁造型;2. 富有规律的石板排列;3. 船型的桥墩;4. 惟妙惟肖的柱头石刻动物造型及寓意;5. 斑驳的古桥与古亭、流水、人家相互映衬——意境之美;6. 青石、白墙、灰瓦、绿树、流水、蓝天——色彩之美。
四、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通过《漫步家乡的桥》的调查学习,引导孩子们从一座座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悟科学、感悟艺术、感悟人生,更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陶冶情操、传承福建精神,这就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课程设置难易论证:
1. 课程资源的难易程度及硬件条件。因学校门口就有一座古桥,令学生自然产生亲切感,同时对学生走近古桥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学生在调查学习中容易激发对同类题材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对高陞桥——闽都古桥——闽都桥梁——福建桥梁的调查与表现。学校有一间美术功能室,作为学生进行创作表现的场所。学校还设置了学生美术长廊,长期更换展出学生的创作作品,让全校师生时时都能赏析到学生的作品。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难易程度。《漫步家乡的桥》采用单元学习的形式,重点在于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对桥的探寻中,感受勇敢智慧的福建先民用双手建造了无数形式各异、结构精巧的各式桥梁。这种精神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筑造出福建省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欣赏闽派画家以“家乡桥梁”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表现欲望。
3. 组织探究活动难易程度。开展调查方面:要尽量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对学校周边“高陞桥”的调查组织活动后,必须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对住址附近乃至福州市的一些较有名气的桥梁展开研究和调查。同时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媒体收集有关知识和信息,协助孩子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
学生创作表现方面:要进行一定的写生技法训练,引导学生用线描、速写、水彩写生等形式进行绘画表现;或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力学原理;启发学生通过摄影作品、视频表达家乡的桥。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表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4. 组织合作学习难易程度。在调查学习中,组织合作学习相对来说比个别学习的效果更好。尤其是调查、搜索资料的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与优势,分别收集某一方面的内容,再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资料共享,便于学生形成对家乡桥梁的整体认识。在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共同研讨如何创作、表现,还能实现思维碰撞,共同探究,共同制作完成。
六、课程实施过程设定:
第一阶段,漫步高陞桥。组织学生参观高陞桥,了解学校周边的风土人情,进行有关福州内河和高陞桥的调查研究;开展风景写生画教学,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高陞桥,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走进“闽都桥梁”。推而广之,进行有关“闽都桥梁”知识的调查研究,如开展实地调查,走访当地居民收集有关桥梁的知识和民间传说;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闽都桥梁”的文献了解有关信息;搜索有关名家表现“闽都桥梁”的作品。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闽都桥梁”,进而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感受福州两千年的文明进程,激发学生表现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初步了解福建桥梁的作用、历史、材质、简单的建造知识、造型特点及与当地文化特色的联系。收集创作素材,进行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大胆表现“闽桥”之美。如引导学生回顾绘画的各种技法,用线描、速写、水彩写生等形式进行绘画表现;或利用彩泥、纸艺、木质、石质的材质,动手制作桥梁模型,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力学原理;或让学生通过摄影作品、视频表达家乡的桥。多种的表现形式要求教师应重视提升学生的视野和造型表现能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让学生自主选择擅长的方式表现“闽桥”。教师可以组织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第四阶段,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在感受桥梁美感的同时,了解美术课程的实用性。利用学校周边环境特色的元素,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设计校标、校园雕塑等。
七、与现行教材的联系及教学时间管理:
现在小学高年级美术课改为每周一节,但教材设置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造成美术教学时间相对紧张的状态,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同时很难开展其他课题的研究。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表现中华传统艺术的内容,如《民间木雕》《门的装饰》《中华扇子》《亭子》等,教师可以在这些有关“人与社会”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漫步家乡的桥》的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联系,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美术社团活动的时间,引导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效果。
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传承优秀文化。让孩子们在广博的社会中,在生命的体验中,在视觉的冲击中,感受历史,感受身边的人、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社会意识、生命意识,这就是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带来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