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扩招

2012-06-24 12:16刘建武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2年4期
关键词:樊迟贤人颜回

刘建武

“有教无类”的意义,是降低了学校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知识的甘露滋润。为了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孔子的举措是扩招,即扩大招生规模,给学子们更多的机会。可以说,孔子是扩招的首创者。不过,孔子的扩招,却与如今的扩招多有不同。

孔子扩招,年龄不限。曾参来了,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来了,父子同学,景观不错。

孔子扩招,出身不限。比周公还富有的季氏的家臣冉求来了,身为城镇贫民的颜回也来了。

孔子扩招,特长不限。德行见长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来了,辞令见长的宰我、子贡来了,办理政事见长的冉有、季路来了,熟悉古文献见长的子游、子夏也来了。

孔子扩招,学费当然还是得交,这合情合理,因为老师也是肉体凡胎,得吃得喝,肚皮空空,饥肠辘辘,又何谈教书育人?坦诚的孔子就风趣地说过,他又不是挂在墙头上的葫芦,他一样得吃得喝。

学费多少?孔子定的标准是“十束干肉”,这个价格高不高,不知当年的物价水平,说不上来,但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亦交得起,看来这学费不能算高,不至于上个学还得砸锅卖铁,是平民可以接受的价格。若是连这也付不起怎么办?在孔子这里似也可勤工俭学,樊迟就是个例子。樊迟喜欢问孔子种庄稼种蔬菜之类问题,看来这个学生很可能是来自基层,所以特关心这些实际的学问和技能。而孔子出门,樊迟赶车,做孔子的司机不会老是无偿吧?是不是以工代费?

孔子是名人是名师,人家传授的,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顶级国学,报名的学生前拥后挤,不可能不火。抬高学费多好的机会呀,但孔子不,虽然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他一如往旧,不敛财,坚守他的扩招理念,坚守“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可尽管如此,孔子的生活还是不错的。这由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等可证。他是个美食家,岂可不以美食增加营养?他得有个好身体呀,因为扩招后,孔子的工作量相当大。他没有公家的财政拨款,没有大款赞助,全靠自己白手起家,苦打苦闹。过去教育的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大不了是开个私塾。现在孔子扩招办学,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学生,是他在那里张罗,想象中,他忙碌得是手足无措天昏地暗。

但实际情况是,孔子并没因扩招而狼狈,他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他既传道授业解惑,还过问学生的理想、志向、抱负、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既时时与学生有一对一的思想交流、学术探讨,教学相长,还与学生一起去沐浴春光搞旅游,而教育质量,也辉煌无比,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贤人达标率很高。

孔子靠的什么?靠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靠的“有教无类”理念,靠的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从一个细节足可看出他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孔子一个叫陈亢的学生曾探问孔鲤,他老爸是否给他开小灶吃偏饭。孔鲤说:“哪有啊,有一次,他在院子里立着,看见我后,问我‘学《诗》乎,我说没有,他告我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次,他问我‘学《礼》乎,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由此,陈亢坚信地对同学们说:“孔老师对其儿子与对咱大伙一样,也没特别地照顾。”

孔子“有教无类”爱学生,当然学生也就爱孔子。正因有这扩招后仍融洽无比的师生关系,所以,虽然孔子“述而不作”,但其学问和言行,却由弟子记录了下来,成了后人的宝贵财富。

【原载2012年3月30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猜你喜欢
樊迟贤人颜回
解读《论语》
颜回偷食
贤人喝贤酒
颜回之乐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从《论语》中“子教樊迟”浅议如何引导学困生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贤人和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