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琨王秀珍
(1、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吉林大学财务处 吉林 长春 130118)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通常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性,这一点已被许多学者所认同,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自然也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这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支持,在这种环境下,东北地区如何抓住契机,深刻认识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效改变金融落后的现状,以金融的优先发展来带动振兴战略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大,发展较为缓慢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银行金融机构规模较小,2008年末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数量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国数量的比重、资产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12%和8%;2009年末为9%、11%和7%,在全国四大地区中东北地区最为落后。东北三省银行金融资产与上海相比相差甚远;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上看,东北三省存款余额与上海相当,如表(1)所示。金融机构总体规模较小,吸收存贷款的能力较低。
(二)金融贡献率较低,资产质量差 近年来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较快,金融业增加值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实力明显不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东北三省每年金融增加值的合计数才是上海的50%左右,金融业的贡献率,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就连东北地区发展较好的辽宁,金融业贡献率也尚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黑、吉、辽三省金融贡献率分别为2.62%、2.5%、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1%,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12.20%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名次上黑、吉、辽排名分别为23、29、20,在全国处于中下游甚至是下游水平。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东北三省的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黑、吉、辽三省各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均低于全国2008、2009年的平均值5.24%和10.82%见表(2)。可见东北三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较差,金融业的贡献率较低。金融资产的质量是金融主体行为优劣的核心指标,反映了金融机构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里用不良贷款比率,来衡量金融资产质量的高低。从不良贷款率看,东北三省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17.96%下降到2008年10.35%,如表(3)所示,但从全国整体金融发展情况看,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位居全国首位,不良贷款化解速度缓慢,清收难度较大,潜在的金融运行风险较大,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机制不健全,国有老工业企业多,历史包袱重,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主体不健康,运行效率较低,急需进行金融主体的改革。
表1 2007-2009年银行金融机构规模相关指标
表2 2007-2009年部分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及其贡献率
表3 2007-2008全国各地区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
(三)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企业融资渠道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我国的内部融资渠道比例一直较低30%左右,与美国内部融资比例65%相比相差较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本金比率(资本金总额/资本总额)近三年也都仅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内部积累能力较差,过多使用外部融资方式,加大企业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抗风险能力降低。外部融资渠道进一步可
表5 2007-2009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外资利用数额及比例
(四)实际外资利用程度较低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程度和数额都在不断增加,东北三省在近三年来,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占全国的比重,2007至2009年只有9.5%、10.5%、11.9%,在全国四大地区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老工业基地的数据是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数据计算的,在东三省外资利用中,其中辽宁省的实际外资利用数量就占近70%,而其他两省的数额则很少。至2009年末,东北地区的外资银行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机构数量为17家,资产总额为183亿元人民币;而上海的外资银行为84家,资产总额为3 908.7亿元人民币,东三省发展最好的辽宁省也与上海差距甚远,利用外资率低将较大程度的阻碍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创新是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客观需求 要解决东北地区能源开发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等紧迫局面,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内外各种横向经济联系,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推进经济一体化紧密相连,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共赢。而作为资金配置和调度手段的金融业正好迎合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活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实现各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互补,促进资金跨区域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才能提升东北整体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和水平,适应东北经济一体化对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二)金融创新有利于改善东北投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资本 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引资将带来经济总量的扩张,而经济的扩张又会吸引大量资本的流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良性循环。解决东北地区资金短缺的现状,不能光靠扩大内资,毕竟一个地区的内生资源是有限的,应该积极加快东北的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并且通过自身优势产业吸引外资投入,带动相关资源的流入,从而为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有利于缓解东北振兴中的资金供需矛盾。按照国家制定的金融对外开放法规,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东北金融机构,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发展边贸结算业务,东北地区商业银行要不断改善内部管理与对外经营,支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涉外经济发展,为东北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创新措施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理性发展 东北地区长期处于旧的投资体制下,国有企业包袱较重,运行效率较差,很多国有企业为了扭转困境,盲目投资项目进行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亏损和破产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金融业资信评估体系凸现问题,给金融业潜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这无形中对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东北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发展的后劲,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规避了东北地区很多国有企业盲目投资和盲目信贷而引发企业破产的风险,有利于东北地区企业的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改善农村金融,加大支持“三农”力度 东北区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产值比重较高,农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劳动力很难和资本相结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结合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合理安排支农资金投放进度,成为金融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试图建立分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加大对县域投资项目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道路、管网、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信贷需求,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规模,重点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生产为重点,加大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进一步开展“公司+农户”、“信贷+保险”、“政策性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保单+农户”等经营摸式的新信贷业务;四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向中小企业和三农倾斜的时机,争取中小企业集合债权或集合票据的试点,积极向交易商会争取发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合票据,既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又整体突出了农业产业优势。
(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但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严重,而且使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形成长期沉淀和无效占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就应尽快解决政策性不良贷款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借鉴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作法,对不良资产进行打包折价出售,组建区域性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发展债权交易市场等;二是对因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运用司法手段、还本减免利息、资产置换、兼并重组、具备“三有”条件的企业制定还本付息计划后继续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对于因地方政府干预形成的“两呆”贷款,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处置不良贷款领导小组,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各级政府拿出部分财力核销一块,制定相关财政政策盘活一块,通过资产重组和置换化解一块等措施逐步化解;四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共同努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卸包袱,注重形成和完善新机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三)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当前实行的高度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必然会加剧各区间货币资金配置的失衡,进而扩大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差距,因此,国家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为改善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环境,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顺利进行。一是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适当降低东北地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上的要求,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各类地区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改善金融市场格局;二是在现行条件下降低中央银行给东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对流入东北地区的投入资金给予利息补贴,通过降低投资成本来达到吸引区域外的资本目的,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三是实行倾斜的利率政策,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利率水平更好地反映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提高金融机构投放贷款的积极性;四是实行倾斜的信贷投向的政策,投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规划出振兴东北的专项贷款,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型项目开发;五是适当降低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进而实现资金配置区域结构的适度平衡,扩大东北地区可用资金的规模;六是针对东北地区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分层次、有弹性地制定出区域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对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欠发达地区逐步摆脱因缺少资金而导致的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积极推动融资结构调整,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发展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局面,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上市渠道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是着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和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充分挖掘上市资源,明确重点培育企业,加强培育辅导,使更多的企业尽早具备上市条件,在项目安排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等方面优先考虑完成上市辅导或已经申报发行的企业,促进后备资源中的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尽快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二是支持鼓动产业龙头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股权收购、债务重组等途径,整合行业有效资源,提高技术等级,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做大做强,推进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三是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券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规模,探索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短期敲资券业务;四是鼓励证券和信托公司业务创新,支持东北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增设营业网点、开展融资融券等各类创新业务,深化信托投资公司改革,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资产支持信托等直接融资型创新业务,积极拓展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股权投资、企业重组的信托计划;五是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创业板、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票据市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五)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加大金融运行效率,东北三省应该完善金融制度建设,为金融业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东北,建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人民银行大力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信用维护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构建企业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二是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策性、商业性、行业性、互助性等多元化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担保基金的筹集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壮大资本实力,与省内担保机构开展授信再担保、增信再担保、联保再担保和异地互保再担保等再担保业务,增强各类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分散和控制信用担保系统风险;三是改进和提高东北地方政府行政司法水平,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提高金融案件的结案率,加大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执行力度,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总之,东北地区只有具备很强的金融资源整合能力、调动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真正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1]杜莉:《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考评》,《经济纵横》2006年第14期。
[2]秦江波:《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振兴的思考》,《商业研究》2008年第10期。
[3]杜莉:《构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实证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
[4]李文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对策》,《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