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十五研究所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对国防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尤其是新型精确控制技术能力的形成,对实现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型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国防技术也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未来需要精确控制技术在射频、光学、复合控制等多个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但我国精确控制技术基础性原始创新偏少,产品研发的快速性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固定资产投资是提升精确控制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以往的“项目保障型”固定资产投资条件建设缺乏系统性、兼容性和延续性,导致平台化、能力型条件短缺,不能适应新产品的快速研发需求,更难以支撑换代产品的研发。同时,国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二十五所要想在精确控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对条件建设规划布局,结合重点预研背景任务,努力申报具有明确需求和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项目,针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超前建设研发、试验条件,为技术领先和新领域拓展实现充分的条件保障。
研究所以确保技术领先为导向,采用价值工程方法,以“五优化”(组织机构优化、顶层设计优化、建设过程优化、管理程序优化、人才队伍优化)为固定资产投资优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着力提升核心能力建设水平,以高水平的条件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使研究所始终引领我国精确控制技术的发展。
研究所建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核心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在研和重点预研项目的所级“两总”。实行固定资产投资4级管理模式(见图1)。第一级对项目中涉及到的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重点环节作出决策;第二级全面负责固定资产投资各项工作;第三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计划、项目进度、资金使用、资源调配等进行全面统筹安排;第四级针对项目的特点和复杂程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项目工作分工,协调合作。
同时,研究所成立了包含各专业的统筹论证组,聘任各专业的投资主任工程师,并以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负责人、专业投资主任工程师、项目技术总设计师和专业研究室为依托,建立多专业融合、项目研发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的统筹论证组。
研究所将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总目标设定为:“专业技术能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并按价值工程的方法将总目标逐层分解为专业技术能力目标、建设实施分目标和建设项目子目标,在每层的分解过程中设置合理的价值取向,逐层实现优化分解。
按层次梳理专业需求体系。研究所在掌握精确控制和空间探测技术发展趋势、对标行业先进单位的基础上,以发展重点专业、强化优势专业、突破瓶颈技术作为综合价值取向,削弱与企业发展方向不紧密的功能要求,按“领域、方向、专业”进行专业需求体系梳理。
按类别确认能力建设排序。研究所以实现新项目研发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作为综合价值取向对能力体系进行排序: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性能验证能力需要重点发展,分布式/多学科协同设计仿真能力、外场关键技术验证能力是两大提升重点,而关键件试制、产品生产能力则视需要而定。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技术能力规模化的外在体现。研究所根据专业需求体系与能力类别构建“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目标二维矩阵”(见表1),通过进行多个专题研究,对不同的条件建设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50项建设内容,较好地涵盖了全部能力建设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能力类别进行专业上的统筹规划,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形成了研究所统筹建设总体布局方案——“三个中心、一个试验场”。
图1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组织体系图
合理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途径。根据“十二五”期间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方向,研究所分析出7个方向的专业层级、解决能力和服务对象,见表2。以表2内容作为价值取向,将上述确定的50项建设内容进行统筹整合,形成了多个建设项目并进行申报。
研究所在建设方案上广泛采用招投标、竞争比价、商务谈判等手段降低建设成本;邀请行业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专家、国家精确制导组专家、国内知名咨询公司专家参与建设方案评审,力求优化建设方案,确保提升能力建设水平;重要原材料的购置直接与生产厂家谈判,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在建设进度上加强计划管理。项目实施团队要编制整体网络计划和跟进编制各实施阶段的网络计划。网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以关键里程碑节点倒排,并根据各项工作的预估周期和起止时间识别关键路线。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资源,不断优化网络,缩短建设周期。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专职管理人员要根据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到位时间编制全年建设预算及单项目建设预算,并与整体建设进度及单项目建设进度比对,如某一时期出现资金缺乏则提前申请单位自筹资金垫支,避免因为资金到位的不匹配影响建设进度。
在建设质量优化方面,针对非标专用测试设备研制,建立并发布合格供方名录,实施动态、持续管理。结合研究所与各非标设备外协厂家合作的经验以及评价,建立非标设备研制厂家名录。每年对供方名录实施动态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处组织设计师对名录中外协厂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产品质量、交付及时性、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沟通、性价比等。根据供方评价结果,将不合格的厂家从名录中剔除,信用等级评价良好的厂家在后续非标设备采购中优先考虑,并可在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上给予一定优惠。
表1 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目标二维矩阵与统筹布局
表2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实施途径的特点及申报重点
针对基建工程建设,严把“入口”和“出口”质量关。对重要基建原材料建立调研考察制度,由施工方组织考察生产厂家,充分了解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原材料情况、加工设备能力、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水平等。入场材料与样品必须一致并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严格落实项目监理制,过程质量控制和单项工程验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目前,研究所某研发楼建设已投入使用,建设质量较好,各项特殊工艺需求均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荣获了2011年“建筑结构长城杯金奖”荣誉称号。
研究所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采用投资风险管控,将“信息收集、风险分析、方案优化”3个步骤作为风险工作主线,识别关键风险点,并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在强化外部单位管理方面,主要从准入、合同审核、付款审批、验收等几个关键环节着手,明确外部单位工作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外部单位的过程监控;在优化内部单位管理方面,主要从部门间管理界面和职责、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业务表单等具体管理措施出发,制定整改措施,提升管理能力。
在实施上述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基建项目现有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业务表单进一步系统化梳理和细化分析,判断各项风险是否被有效防控,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政策性强、作用深远的工作,作用在于保障项目研发任务,重点在于核心专业能力建设,难点在于技术与管理的充分结合。研究所一直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人员的资源配置,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处有专职管理人员9人,其中7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均具有项目研发或工程实施的工作经历。
研究所明确了“产品设计谁主管,条件保障谁负责”的原则。项目设计师队伍不仅要负责项目研发,也要负责项目相应的技改条件论证,对论证的可行性、全面性负责。同时,将参与固定资产投资论证和实施工作纳入了综合考核和个人职称评定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重研制、轻保障”的现象,培养出一支“能搞项目研发,擅长能力建设”的复合型设计师团队,同时也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更加紧密地与技术发展相结合。
几年来,研究所按期保质地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任务,新增固定资产近4亿元,新建工业用房面积56,414平方米,新增工艺设备1,832台/套。投资整体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年度财政资金执行率连续2年达到100%,资金转化为效益的速度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整体形成了良性循环,研究所投资工作成效显著,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能力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投资建设进度的加快使国有投资迅速转化为能力条件的优势资源,研究所“三个中心,一个试验场”的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建设稳步推进,以研发、试验、生产三大体系为核心的科研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主动导引头测试暗室、被动导引头测试暗室、天线测试紧缩场暗室、天线罩测试紧缩场暗室等为代表的大型试验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部分领域的测试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水平的研发、试验条件支撑了多个重点、难点关键技术的攻克,研究所在国内始终保持精确控制技术的领先地位。
通过实施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在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和生产等方面能力建设取得极大提升,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培育了企业创新能力。几年来,研究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取得较快增长;项目研发奋进突破,国家重点项目完成研发工作;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产品按时保质交付用户;预研工作稳步推进,预研课题有序开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和智力成果数量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