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假酒事件导致数百人死亡,令世界为之震惊。
提到印度,国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文明古国”上。事实上,这个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之后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已经被世界称为“新兴经济体”,也是成绩骄人的“金砖四国”之一。据印度国内媒体预测,印度今年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光鲜的“总成绩”无法掩盖一切,印度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也没有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问题,这起严重的假酒案足以作为一个例证。
有贫富分化悬殊的社会结构,就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消费市场。在印度,酿酒基本由国家控制,政府对酒课以重税,合法售酒价格昂贵。据说,一瓶700毫升的威士忌或朗姆酒的售价,大概只有两成民众能够承受。而大多数穷人消费的是地下作坊生产的酒,因为这种有风险的酒价格非常低廉。通过这起假酒案我们可以看到,中毒者大多是收入微薄的建筑工人、人力车夫和小商贩。
面对食品生产领域中的造假,发展中国家都不免为之头疼,很多人也视之为“发展中的问题”,以为只要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就可以水到渠成。而审视印度假酒事件,我们看到,这种事件发生的根源并非印度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够快,而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兼顾平衡,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在印度,既有所谓的世界第一豪宅,又有大片的城市贫民窟,双面的印度不仅让外人感到难以理解,也给将来的发展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据媒体报道,因为印度实行酒业专营,能获得许可证的生产商大多是高官的亲朋好友,当地的警察又常常收取假酒经销商的“保护费”。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已经与权力有染的既得利益者可能只会把财富的雪球滚得越来越大,而穷人把“毒酒”变“美酒”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可以说,正是底层的贫穷与官员的腐败加剧了毒酒的危害。
印度假酒案应让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警醒,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公平和公正。只有给所有的民众提供安全保障,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扎实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