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敬青,闫军印,刘翠娥
石家庄经济学院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主体教学管理观的具体体现,主体教学观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管理思想,符合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有效管理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贯彻“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教学管理全过程参与,实现教与学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探索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模式和途径,对有效地指导高等院校实现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包括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和参与方式及途径的调查问卷,选择相关高等院校,对1~4 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800 份,回收1508 份,其中有效问卷1399 份,并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图1、图2)。
图1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情况
图2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方式与途径情况比较
2.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深度不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过程包括: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人才培养效果考核与评估等阶段[1]。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调查情况可知,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的执行层面,还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规划层面,即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的制订和安排方面,还没有更多地吸收学生的要求和意愿,造成人才培养与学生需求的脱节。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单一。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教学管理本质就是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任课教师选择等环节仍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主要集中于教学过程的中后期,侧重于制订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而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参与和反馈程度明显不足[2]。
(3)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陈旧。通过调查显示,在高等院校教学环境与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以往的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向辅导员或班主任反映学习问题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需要。班干部或辅导员的层层向上传达,大大延长了教学中问题的传播时间和信息含量,不利于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为主旋律,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必须以正确的、符合实际国情的思想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教学管理模式向积极、前沿和实用性方向发展。
(2)创新性原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构建要继承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构建教学管理模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每所学校从自己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多样性、独特性来说,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可能,要不断加大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使其具有灵活变动性和可拓展性。
(3)整体性原则。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序列化的工程,物质支撑是基础,制度完善是纽带,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是载体,培养目标是灵魂。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同时,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不仅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发展;不仅要重视特色,也要重视借鉴。在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中,必须树立全员意识、全方位意识、全过程意识,从整体上筹划,从细微处着手。
(4)人本性原则。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学管理模式建设不能只重模块搭建、环节连接,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重点是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中的各个细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都要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师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是教学管理模式建设最内在、最深层的要求。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总体框架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必修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规划(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内容界定)、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教师选择与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包括教学效果评估、授课学生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毕业生综合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等多个阶段,要想实现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必须设计良好通畅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各个阶段保持持续的信息反馈和优化调整,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的过程之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诉求相适应(图3)[4-5]。
基于上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我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现实教学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从学校、学生双方出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参与的“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体系(图4)[6],该模式运行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图3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总体框架
图4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体系
(1)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社会、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制订、教学效果监测、评价与反馈,教学管理模式修订等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全过程。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是学科专业不断完善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中,“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中突出学生参与的效果,在每一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上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以问卷调查或座谈的形式听取毕业生有关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参考社会各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动。学校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规划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反馈给学生,再次征求学生的意见,填写意见卡,召开以学生代表、专业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人员与参的论证会议,对学生的意见在结合实际情况下吸收,重新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3)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过程。教与学过程是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是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主要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六个环节,六个环节学生以分层的方式参与。教学知情环节是教与学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学生应该清楚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人、计划怎么样培养、为什么要这样培养等问题,并及时了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校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加深理解,与学校形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选择环节学生在对教学知情的前提下,以学生代表的方式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计划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将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和教师;反馈环节是对前两个阶段实施情况的阶段性反映,由学生与院(系)领导座谈的形式完成;研讨和教学评价阶段由学生代表与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学生代表可以将学生的心理、思想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与学生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将解决措施反馈给学生;教学决策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一般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对教学计划的修整、评估、专业课程的增设、调整,广泛采集学生意见[8]。
(4)效果分析与信息反馈。学校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系统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益信息。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教学环节进行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后反馈给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经过论证后,提取有效信息,再次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形成交互作用的协同模式[9]。
(1)组建专家顾问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如何在新“双主体”模式下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应成立专家顾问团,精心抽选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及行业高层管理人员来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在模式运行的不同阶段,请专家组进行论证,提出以渊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调整方案。
(2)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系统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益信息。可以借鉴和推广“学生评教制度”,以完善和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对教师、课程以及管理部门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课程评估员制度,对教师和课程实行跟踪评估。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评估制度,由毕业生对教学计划(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建立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标准。
(3)实施长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尽管普遍怀有改善教学环境的愿望,但由于时间、精力、民主参与意识等原因,学生的参与与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10]。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主要有:一是赋予职责。应赋予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与教学管理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肩上的责任,以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二是给予荣誉。设立“优秀教学管理参与人员”、“优秀信息员”等评奖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三是开展志愿者活动。可以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开辟为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领域,从志愿者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跟踪员,使志愿者活动向教学管理的高度迈进。同时,教师是“双主体”中的另一主体,对教师进行激励同样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认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师应在职称晋升或阶段性评奖活动中优先考虑。
(4)完善制度保障。学校要为“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监控体系、教学督导制度体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效果考核评估制度体系、教学效果信息反馈制度体系等等。通过构建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教学过程,完善参与途径,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保证教学效果。
[1]闫军印.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48-650.
[2]郝英奇,孙班军,闫军印,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697-700.
[3]丁永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54-55.
[4]周文芳,闫军印,单翀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54-55.
[5]闫军印.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6):646-652.
[6]闫军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6):124-127.
[7]闫军印,张举钢,刘翠娥.关于地质类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64-69.
[8]吕科建,闫军印,康敬青.河北省地质科技人才供需形势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2):98-101.
[9]陈仲庚,谢一民.“双向互渗”教学管理模式的框架内涵与质量效果[J].大学教育科学,2009,(1):68-72.
[10]闫军印,吕科建,康敬青.河北省地质行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