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群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2-05-23 04:01:10冷娇娇王启斌
山东医药 2012年19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高血糖酒精性

冷娇娇,王启斌

(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山东电力中心医院)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专家预测在未来10~20 a,脂肪肝的发病率将占据肝病的第一位[1]。脂肪肝患者在临床上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与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2]。2011年2~12月,我们对健康人群发生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防治此病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选取某企业2 730例2011年于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995例,女735例;年龄20~88(50.95±14.54)岁。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3]诊断标准分为中重度脂肪肝493例(中重度组)、轻度脂肪肝540例(轻度组)、健康人1 697例(正常组)。空腹采集三组静脉采血3 ml,采用荷兰威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eletral-XL采用酶法行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比色法进行测定空腹血糖(FBG);采用OMRON台式电子血压计HEM-907测量血压。对三组以下各项发生情况进行统计:①超重或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4];②高血压: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BP≥140 mmHg或DBP≥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③高尿酸血症(HUA):血尿酸(BUA)>416μmol/L;④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6.0 mmol/L;⑤高总胆固醇:血清 TG≥1.7 mmol/L[5];⑥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LDL-C≥3.10 mmol/L;⑦高血糖:FBG≥6.1 mmol/L[6]。对上述相关因素先进行配对设计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 α =0.05。

2 结果

以脂肪肝为应变量,以性别(男)、年龄(50~59岁)、超重或肥胖、高血压、HUA、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超重或肥胖、高血压、HUA、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对脂肪肝的发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他们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而高总胆固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OR值接近于1,无实际意义。见表1、表2。

表1 各组脂肪肝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例)

表2 各组脂肪肝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脂质代谢异常使其主要原因[7]。导致脂肪肝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肥胖、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等,与之伴随出现的疾病常有高血压病、冠心病、HUA等[8]。本研究显示,轻度脂肪肝和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19.78%、18.06%,这比国内之前的研究结论略高[9]。从性别上来看,男性患轻度脂肪肝和脂肪肝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8],且男性患脂肪肝的几率是女性的1.611倍;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男性外出应酬饮酒量多、缺乏运动、喜欢高盐高脂饮食、对肥胖、吸烟、饮酒等控制不够引起的。按年龄分组来看,轻度脂肪肝和中重度脂肪肝的患病率峰值均在50~59岁,可以看出在60岁以下人群中随年龄的增加,轻度脂肪肝和中重度脂肪肝的患病率均逐渐增加,在60岁以后有减少趋势。也有研究表明,老年女性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脂肪在体内聚集增多导致脂肪肝发生。

脂肪肝与脂代谢障碍密切相关,尤其是TG升高及血清总胆固醇、TG均升高者非常明显。另多数报道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外周游离脂肪酸增多,干扰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与其受体结合,造成胰岛素作用下降,产生胰岛素抵抗[10]。本研究显示,脂肪肝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高血糖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糖者的轻度脂肪肝和脂肪肝的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人群,因为它们干扰了脂肪正常代谢,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游离脂肪酸形成增多,进入肝脏的脂肪酸增加,肝脏内TG形成增多、滞留而形成脂肪肝[11]。有报道指出,BMI的增加,特别是肥胖、HUA和脂肪肝的进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12]。在本研究中,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者的脂肪肝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者。这就提示我们要注重对人群体重的健康管理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以降低脂肪肝的发病。

总之,脂肪肝是脂代谢失衡的产物,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由于脂肪肝的发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病时不易被重视,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脂肪肝也并不可怕,在发病早期可以通过控制体质量、避免饮酒、合理膳食、坚持运动来控制、避免危险因素,以达到可逆性的结果。这就对健康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健康管理工作中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对脂肪肝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加大对脂肪肝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健康管理。

[1]张蔚韡,杜兵,罗克文,等.健康体检者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08,(5):15-16.

[2]杨楷,刘惠玲,马杰.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1):55-56,58.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6,14(3):161-163.

[4]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2.

[6]杨文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01-404.

[7]贾丽君,杨华.脂肪肝与年龄、肥胖、血脂的关系[J].铁道医学,2000,28(2):97-98.

[8]梁彤,胡晓红,靳艳霞.脂肪肝1229例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3):359-360.

[9]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率[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9):1-2.

[10]周英.脂肪肝与体重质量指数、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探讨[J].医学综述,2005,11(8):72.

[11]吕文辉,陈雅红,黄德智.662名体检者的脂肪肝与高脂血症患病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0):1345-1350.

[12]何权瀛.应当重视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控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3):132-133.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高血糖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6
饮食清淡,为什么甘油三酯还是高?
老年人(2022年8期)2022-04-29 00:44:03
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自我保健(2021年4期)2021-06-16 07:36:46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祝您健康(2018年12期)2018-11-27 02:30:34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19:34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28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