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高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同时也改变了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生活。那么信息时代究竟有哪些特征以及对人们的学习有哪些影响呢?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学习;学力
信息时代三大特征:
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的模式;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统称为信息时代三大特征。他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经济合作的范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知识时代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创新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处在这样的竞争激烈中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开拓性、创新性、进取性强的人才,这样才能应对全球的挑战,并要实施创新教育。
信息时代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知识成为未来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更新和速度不断地加快,根据联合国世界科学情报技术系统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达到12.5%,同时知识跟进的周期不断缩短,19世纪的知识更新为20年,20世纪缩短为15年,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个人将通过课堂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加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80-90%到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地接受教育和学习。
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一个人一生都要和信息打交道。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 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 (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培养人类活动的参与合作精神,学会做人──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这四个方面,首要的就是要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而 21世纪的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日益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学习是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我国的政府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终身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流,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学习的最重要的特征。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诠释。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 “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生学力培养与发展:
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量与日俱增,信息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巳多元化,范围无限扩展。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文化知识。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激发学生原动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其次 ,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实施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让具有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重要性。
再次 ,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既要提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要公平竞争,激励进取和拔尖。教育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育劳动,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统一的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因此,开拓创新是教师的重要品格。它要求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创造教育新时代,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历史重任。
教育的目标是精神成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即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看作“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
作为人,“他应当不仅成为一名学生,而且首先成为一个胸怀广泛的兴趣、要求和志向的人,”。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关系极大。从一位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这些直接的道德经验,常常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因此,教师应当明确“以育人为中心”。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的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并转化成对学生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
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