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浅谈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2012-05-08 05:12韦继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情感教育

韦继梅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来进行情感教学的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真正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情感教育;文我合一

《初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情感教育在新课改中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关键还是在教师的作用,我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渗透情感教育: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进行情感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

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雪》一课时,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豪情万丈,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让学生更加理解和领悟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时当时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在教学《音乐人贝多芬》时,我就通过多媒体放《命运交响曲》给学生听,让雄浑、激昂的音乐去叩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感受这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的巨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无比的意志力。当然要学生读得出感情,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必须广采博览,详细透彻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多媒体手段的利用,可以让学生更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从语气语调中去洞悉作者的感情世界,再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初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课文,感受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关键语句来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作品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用作品本身的内涵去感化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借助联想和比较,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明白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另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篇很好的教材。诗人杜甫描写了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但他在困境中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为天下百姓忧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教学时,我仅仅抓住这样的关键字眼,激发学生深思:这是一个意志多么坚强、情怀多么博大的诗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精神和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的千古名句有相通之处?”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承载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思想的语句,鼓励学生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更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章,因此,语文课堂不失为一块渗透情感教育的沃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思总结,从课文中提炼出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东西。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也同样如此,我在教学《春》、《夏》、《济南的冬天》时,无论是一年中什么季节进行教学,都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操场等校内设施有条件的进行教育,这样可以达到自然对学生的情境感染。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大自然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做的就是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一种心理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达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四、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进行情感教育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单纯的心灵。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首先介绍了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我讲述了一段故事: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托起了仅仅两岁的女儿,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然后我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那个孩子,在父母为你托起了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去认真思考生命这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引发他们和作者关于生命这个话题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只有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把提倡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使命,传播传统的情感美德,重拾应试教育扯断的情感珍珠,真正输送给孩子们增长心智、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毛小全.浅淡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07.

[2]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教学随笔,2011.

[3]崔爱红.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教学反思,201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周兴桥.情感教育在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07.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情感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