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郭炬亮,木合布力.阿布力孜,丁海燕
摘要:目的:改进《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方法: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和评价机制进行改革。结果: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3-02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构效关系、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是一门专业课,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1]。《药物化学》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由于《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但是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在实践中缺乏兴趣;学生不预习,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按照黑板上和实验讲义上的步骤边看边操作;实验操作不够严谨,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不足等,从而起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些现象,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对《药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改革具体措施及教学效果如下。
一、改革实验内容
1.编写双语实验教材。我校药学院的药学专业和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了《药物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一直采用药化/有机教研室编写的实验教材。本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不断地完善实验内容并且编写更适合教学的实验教材。《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最早使用的是一本药物化学教研室1996年编写的实验讲义,此讲义内容较简单,主要是一些综合型实验的内容。2006年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增加了基本操作,选编了20个各种类型的合成实验和一个设计型实验。从2008年开始《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始实施双语教学,选取了已开设的8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进行双语教学,即阿司匹林的制备、扑热息痛的制备和苯乐来的制备。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双语教学实验采用给学生提前印发讲义的方式,原先的实验教材已不适合学生继续使用。随着双语教学实验的逐步成熟,我教研室于2010年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新的教材为双语实验教材,满足了双语教学的需求。该教材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书写,前一部分为英文部分,后一部分为中文对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们上课时需要操作的8个实验:1个验证型实验、5个综合型实验和1个设计型实验,同时还选编了3个基本操作实验:简单蒸馏、熔点测定和重结晶,以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选用。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只选择了阿司匹林的制备、扑热息痛的制备和苯乐来的制备这三个实验作为双语教学实验,但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内会逐步增加双语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比例,直至全部采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新教材已经对所有现开设的实验采用了中英文书写,为我们后期双语教学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2.增加双语教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我们发现,在理论教学中使用简单而常见的专业英语表达结构式、合成路线和构效关系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药物化学领域专业英语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实验内容改革时,我们增加了两个双语教学实验。双语教学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主要采取英文讲解实验内容,并抽提几名学生进行翻译检查预习结果,对于重点内容,如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中英文对照讲解,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后严格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实验报告。双语教学实验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并使其将药学英语课程当中学习到的英语词汇与实际相联系,如回流(reflux)、抽滤(filter)、重结晶(recrystallize)、熔点(melting point)等,很多同学会主动的去识记一些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从实验当中熟悉专业英语词汇的应用和学会如何阅读英文的专业文献,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药物化学》实验不仅需要严谨的科学作风还需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设计性实验增强了选择性和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例如“联苯丁酮酸的制备”实验,让学生分组,两人为一小组,课前查阅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和文献确定合成联苯丁酮酸的合成路线,课堂中老师检查后开始实施,出现问题自己解决,最后小组间进行比较总结。通过设计性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操作、结果分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素质,为本科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二、细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操作
针对实验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验操作过程过分依赖教师,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不规范,我们把规范实验操作、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做为实验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措施是细分实验过程,严格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细分实验过程即将每一个实验分成数个基本操作,先由指导教师认真进行示教,对每个基本操作的细节和技巧反复提醒,确保学生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然后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每个基本操作是否掌握,操作是否规范。例如“三氯叔丁醇的制备”实验,该实验可以细分为四个基本操作过程:①回流,②减压蒸馏,③升华,④熔点测定;“尼可刹米的制备”实验,可以细分为四个基本操作过程:①回流,②调pH,③萃取,④减压蒸馏。这样通过每一个实验对每一个基本操作的反复训练和强调,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实验规范操作的习惯。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重理论、轻实验是一个普遍现象,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经常缺席,即使参加实验,也是抄完报告敷衍了事。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必须建立合理、正确的评价机制,引导和督促学生重视实验。第一步,将《药物化学》实验成绩纳入整个课程的考核,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第二步,完善实验成绩的考评机制,整个实验的考评由七大部分组成:以三氯叔丁醇的制备为例:1.预习报告(10分);2.实验操作(40分)(①回流10分,②减压蒸馏10分,③升华10分,④熔点测定10分);3.原始记录(10分);4.产量(10分);5.实验报告(10分);6.考勤(10分);7.实验仪器洗涤、损坏(10分)。这种考评机制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能认真对待,既规范了实验操作,还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良好实验习惯,并且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本专业、本学科实验教学的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和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积极地尝试和努力,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对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徐得锋,李绍顺.药物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5):42.
作者简介:王艳(1980-),女,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