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 王鹏伟 马培华 罗骏飞
[摘 要]本文以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为依托,对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选取。通过建立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选取的影响因素采用Stepwise-Regression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相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第一因素,城镇失业率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村城镇化。然后,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吉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093-02
1 引 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启动器”和“推进器”以及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吉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把农村城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政策引导和工作推动力度。推进吉林省农村城镇化是关系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吉林省的真实情况走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2000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2005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在2000年以后,全省城镇化水平增速逐渐趋缓,平均年提高0.1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镇化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吉林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更是远远低于一些发达省份的城镇化速度。由于吉林省特殊的情况,据估计,目前尚有50%左右的小城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城镇化标准,所以,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2 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2.1 经济相关因素
美国学者R.M.诺瑟姆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的因素,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地区生产值、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等,本文选择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因为这两指标剔除了人口变动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
2.2 产业相关因素
我国学者杨文举(2007)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状况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其不同于它们之间的短期关系”。吴艳丽(2010)提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城市化发展的Granger原因,即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城市化的民展。”由以上理论我们得出,产业结构是影响城镇化的因素。本文将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业生产水平(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用乡镇企业数量表示)纳入到影响城镇化的因素中。
2.3 其他相关因素
我国学者王雪峰(2007)提出:“20世纪90年代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起到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将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影响城镇化的因素之一。失业的风险将会成为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障碍,失业率越高,这种障碍就越加显著;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劳动力转移,间接的影响农村城镇化;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会直接的影响城镇的发展水平。所以也将城镇失业率、居民受教育水平(用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影响因素。
3 实证分析
根据前面的因素分析,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11x11
模型中,珁表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β0是截距参数,β1…β11表示回归系数,x1…x11表示解释变量依次如下:(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业生产水平、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受教育水平、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本文选择的数据是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Stepwise-Regression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于是可得以下回归方程:
y=31.938+3×10-3x2+1.526x5+6×10-3x6+3.75×10-6x7-1.1×10-2x8-4.45×10-1x9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方程拟合检验:R2=0.989 F=363.73 D.W=1.796比较理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各主要解释变量(对农村城镇化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方向及显著性归纳分析如下:①人均收入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最显著,并且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人均收入是经济因素的一个指标,因此经济的增长最大程度的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②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显著程度仅次于人均收入,并且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乡镇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桥梁,它使得劳动力快速的从农业向工商业转移,吉林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③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就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极大的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④进入模型中的因素中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这是由于综合来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发展水平低,因此对城镇化的影响起着较弱的正向促进作用。⑤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起着极其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时,为了防止人口大量流动,城市政府往往采取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限制政策,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政府限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扩大,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⑥城镇失业率也对城镇化起着负向抑制作用,城镇失业率的提高使得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时的失业风险加大,一方面有可能失去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又要面临城镇的失业压力。因此降低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意愿。
4 政策建议
4.1 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首先,改善乡镇企业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上给企业横向联合以一定的优惠,促使每个企业由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转向横向联合。其次,强化财政和银行信用机制。财政除了通过贴息、补贴方式向乡镇企业贷款外,可将向乡镇企业收取的部分税费返还到乡镇企业作为投资入股,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可以借助国家财政投资,提高乡镇企业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引力。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使部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农村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应该做到以下两点:①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考虑到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起步阶段,体质较弱,实力不足,缺乏后劲,各级领导要站在“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用电扶持、信贷支持、工商登记和注册认定、人员培训、劳动人事等优惠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4.3 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制约农村城镇化主要因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要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农产品储存、保鲜等市场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要全面的强化全省城镇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监督以及设置合理的税收标准。
4.4 降低城镇失业率
失业问题的性质决定着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容和方向,收入支持政策主要解决的是长期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的是结构性的失业问题,吉林省的失业显然是两类矛盾共存。因此,要有效地应对失业和扩大就业,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收入支持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最佳组合,从而发挥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最佳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玉琦.常熟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2]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雪峰.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90-91.
[4]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78-81.
[5]向东进,范辉.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湘潭大学学报,2010(5):73-77.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10C83278)。
[作者简介]李东东(1989—),男,甘肃甘谷人,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农业政策;王鹏伟(1989—),男,陕西西安人,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农业政策;马培华(1988—),男,河南开封人,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罗骏飞(1990—),男,重庆江津人,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