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教育把脉

2012-04-29 09:01:51付胜云
理论观察 2012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

付胜云

[摘要]语文教育屡经变革却依然批判不断,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认为,除了学科基础的缺失外,还有思维方式的缺失,这些原因造成了语文教学摇摆不定,时而患上了“失魂落魄症”“躯体缺失症”“数典忘祖症”或“固步自封症”。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重新勾画,要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汲取各种营养,使语文教学有血肉、有躯体、有根基,这样才能让它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育;失魂落魄症;躯体缺失症:数典忘祖症;固步自封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54-02

新语文教育运行已有十来年了,但是仍然批判不断,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有必要给它把脉,对它的病症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以利于对症下药。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病症主要表现为:

一、失魂落魄症

有学者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对语文教育所依据的学科基础上:“语文课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与它相对应的学科,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就是在‘学科缺失的状下维持着局面的。‘学科缺失必然带来‘学科错位。没有娘的孩子也是要认一个奶妈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奶便是娘的张冠李戴的削足适履。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不像语文教学。而倒越来越像语言学教学、文艺学教学、文章学教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地加重了语言学、文章学的成分,而‘语文的成分越来越少。语文教学方法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要求,而越来越偏于语言学教学、文艺学教学和文章学教学的知性分析方法。一些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要改变这种状况,指出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原因很简单,没有从根本上把语文课所依赖的学科与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区别开来,仍然把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自觉不自觉地作为语文课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就只能以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所规定的方法为教学方法。”

这段话语至少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语文没有相对应的学科,缺乏学科基础,使得错认爹娘,以致对语文内容张冠李戴、削足适履;2.由于语文学科错认爹娘。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错失,乃至在语文教学的方法选择上也采用这些学科的知性分析方法,“当然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语文教育实践。”一言以蔽之,由于内容的缺失导致形式的失当,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由于没有搞清楚语文是什么,语文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课也是五花八门:语文课是语言课,是政治课,是文章知识课,是文学知识课,使得语文课缺失了语文的魂,血肉不盛,骨瘦如柴,面目苍白,患了“失魂落魄症”。

二、躯体缺失症

为了补救这种“失魂落魄”的缺失,新语文教育提出了“人文语文”。可是由于执教者念歪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教学更是五花八门:语文课是牧羊课、放鸭课,教师不作为或乱作为,以为戴上了标有新课程改革理念帽子的方法就是进行了语文课程改革,使得语文教学缺少了根基。缺少了缰绳,完全游离于语文以及语文教育之外,连躯体都不见了,这种病症可以谓之为患了“躯体缺失症”。因此,面对这一乱象。王尚文教授喊出了“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的口号:“1997年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前。语文课单纯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讲语文,结果导致语文患上了丧魂落魄症而走进死胡同。但近年来却又出现了另一种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学习语文,或以为学习课文内容就在学习语文。”“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本与此,语文课应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强调语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是不要或者不重视它的人文功能。语文课只有坚守语文本位。按语文教育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其人文功能才能落到实处。舍人文而讲语文与舍语文而讲人文,看似两个极端,实质上都是由于对语文与人文的关系认识不足所致。前者无视它们之间深刻的相关性,只见‘文不见‘人,并且常常把语文教学缩减为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后者则因其相关而以‘人取代‘文,从而取消了‘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着力于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牢牢抓住提高语文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必将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从以上论述也可以看出,由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语文教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看问题就有不同的视角。因此,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文观,即使是同一时代,专家有专家的语文观,语文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语文观,社会群众有社会群众的语文观;内行与外行语文观不同。专家与普通语文教师的语文观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为专家或同为语文教师或群众也会有不同的语文观,这就使得大家对语文教学的应然面貌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些自然也就成为语文教育备受关注、备受批判的原因。

三、数典忘祖症

那么,是不是弄清楚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教育就不受批判,语文教学就不会走样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上引第一则材料李海林教授的论述中,一定的内容与一定的形式相配套,由于语文学科错认了爹娘,导致了语文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出现了差错,以致语文教育脱离缰绳的羁绊。实际上,即使没有认错爹娘,也可能出现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偏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语文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出现的。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相比,确实出现了新的气象,语文教育摆脱了传统“大语文”包罗万象的旧框架,轻装上阵,确实也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理性的方法带来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全新的语文观。但是这种科学理性的方法却并没有带来国人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每况愈下,这给有识之士带来了许多的疑惑,以此来反思语文教育的得失——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思维相适应,中国的语文教育依然不能完全摆脱顾此失彼的缺陷。在现代语境。西方科学理性方法在各门学科教学中都占着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已经缺失了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东西——那些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用的东西都已经剔除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队伍。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是割裂的、毫不相干的,中国的母语教育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我们可以把这种病症谓之为“数典忘祖症”。这样说也许过于严重了,但这是事实。我们认为,西方科学理性的方法是西方思维方式的理性化与总结,中国传统方法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理性化与总结,它们都与各自的思维方式对应。虽然现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各种思维方式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但如果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那么也就失去了本民族的独立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语文教学也要以本民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为主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有用的方法,不能丢了传统。

中国思维的特点是重“感悟”。新世纪杨义先生苦于现代中国话语在世界学术界的缺失,经过数年的学理探究,把

中国“感悟”思维提升到与西方理性分析哲学相对立的感悟哲学的高度。给我们为西法无法解决的语文教育困局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人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也是以感悟为通道沟通自己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裂缝。达到物我两忘境界、从而展示语文教育魅力的。现代的语文教育怎能割裂这一传统呢?可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现代的语文教育确实丢掉了这一传统。一个不能用与自己民族生产和形成自己民族精神产晶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怎能扛起自己民族母语教育的大旗?因此,现代语文教育屡受批判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种不与自己民族思维方式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教育思维,虽然会因其一时新颖而大声喧哗,但终会因其元气不足而无以为继。现代语文教育之所以乱象百出,语文教师不知道语文到底怎样教也就在情理之中。因此,是我们语文教育呼唤其向传统回归的时候了!

现代语文教学需要感悟思维,现代语文教学呼唤感悟思维的回归。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迥异于西方拼音文字的语言:汉字充满感性,不像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框死;汉字的结构保持其与生活真实间的暗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的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而是充满感性信息,接近生活。接近自然。汉字还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语言,汉语文的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语义、语调的因素远远大于西方语言的“句法”因素。可见她是一种感悟性强、规范性弱的“非法制化”的、充满着感受和体验精神的“人治”性语言。所以反映思维的语言缺乏形态,是一种“意合”语言,因此听说读写无不反映了这一特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默记心通”,这些体悟的方式是深得汉语奥秘的。

二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求学生“感受”“体验”“领悟”甚至“品味”语文、鉴赏其中的美,这些就不是西方分析思维所能解决的。中国语文就有中国语文的特点,它以“境界”作为自己的追求。“自然,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方法——悟性思维的参与。

三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客观需求。西方的以分析思维为根基的西方方法论无法让语文教育脱离低效、批判的困境,自然要从本土的传统中寻找出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悟性方法能彻底改变语文低效、批判的困境,但至少是可以一试的路向。语文教育只有寻到坚实的传统之根,才能不断的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茁壮成长,我们从来不见有无根之树能郁郁葱葱的。

当然,悟性的方法是需要时间的,现在课时制的语文教学及追求高效知识取向的语文教育制度恐怕不允许我们的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感受、体悟,这就产生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又一矛盾。可是,语文教育就是在矛盾中不断推进的,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也不符合客观规律。语文教师是为解决矛盾而生的,正是因为矛盾,才更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这种胆识和魄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固步自封症

语文教育除了以上三种病症。还有第四种病症,那就是“固步自封症”。这种症状就是语文教学死守已经形成的语文教学方法,固步自封,就如当年清国政府闭关锁国一样,自高自大,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潮,以致语文教育在划定的小圈子里折腾,得不到新的养分,这种症状最终导致语文教育因缺乏营养而枯萎,因此我们也要谨防这种病症的蔓延。

总之,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地位。无数先贤前辈都非常重视语文教育,甚至认为语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让语文教育有根、有体、有灵魂,不能再让语文教育患上“失魂落魄症”、“躯体缺失症”以及“数典忘祖症”;同时我们必须不断给语文教育施加“营养”,谨防“固步自封症”的发生,我们应该让语文教育走在其应然的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4

[2)倪文锦,王荣生,人文·语感·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9-21

[3]杨义,感悟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4]周庆元,语文教育哲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第一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意趣培养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34:32
以中职语文教育推动职业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探讨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6:17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