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改革是现阶段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把教师教学动力作为研究的目的,探索了教学改革的原因,研究教学改革主要的动力,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力求系统地阐述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的定义、类型、来源及激发策略等问题,以期对现有的教学理论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42-02
教学改革是目前在国内外教育中引人注目的话题和研究热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多元性也对我们传统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教育的改革和适应国际化文化氛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键因素在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理论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前提和有效途径。但是,我国从1996年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这15年间,全国广大教师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激动、兴奋到困惑、苦恼,再到论争、反思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仍不乐观,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现实的教学中举步维艰。所以,对现在的基础教育教师教学动力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焦点。
一、教育改革动力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教学中各种新情况不断涌现,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师必然面对的问题。但是,中学基础教育的现状是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改革动力,因此,对教学改革动力问题的探讨是关系到教师能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1.教学改革动力的定义。所谓的教师教学改革,是教师在教学领域内进行的,针对教学中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或个体发展的方面进行的改革。具体来讲,教学改革是指根据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新的、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中不适应新情况的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进行有计划的变革,使其更能适应教学目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到教学各个方面革新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的改革模式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由国家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发起,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或部分学校中推行有计划的变革。二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由一线老师首先发起,然后再将成功经验大面积推广的变革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教学改革的最终落实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教学改革所涉及的所有人员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改革的认识、施行,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2.教学改革内容。教师的教学改革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师的教学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取得好的效果,各方面缺一不可。首先是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时刻受到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理念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观等。其次是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既定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内容进行增减,内容能否适应学生的需求,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考试内容为主,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现代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单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后是教学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师有效进行管理的前提。
二、教学改革的激发策略
1.激发教学改革的内部动力。教师教学改革的内部动力来自教师自身,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师理想是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构成的。而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境的内在因素。要激发和强化教师教学改革的内部动力,应从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和教师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着手,只有这样,才会有正确而持久的教学改革动力。首先,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方面,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热爱与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义务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教师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往往比他们对学生讲的知识更重要、更能够教育人。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学能力等,涉及到教师能够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给学生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当然,行为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它是行为的支撑点。要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改革动力,管理者必须关心、理解教师各个层次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通过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鼓励教师追求高层次目标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激发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教师成长的关键期是在职阶段,除教师的自我提升外,教师培训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卓有成效的培训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通过培训,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其次,以校本培训为主,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校本培训具有长期连续性和实践性等优势,可以将教师的培训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并且,校本培训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可以让学校具有教育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同时,可以节省学校经费支出,减轻教师和学校的负担,尤其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具有现实意义。
3.健全教育体制,科学管理教师。健全的教育机制是教师教学改革动力得以激发和维持的重要保障,管理者必须制订各种科学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是需要建立教师参与的民主管理体制。教师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师自主化教学改革意识的养成。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的形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对传统的考评制度进行一定的反思,重新建立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体系。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教学改革的动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一直以来,教育界对此问题比较忽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的界定,强调了教师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激发和维持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教学改革实践起促进作用。使人们意识到在教师教学改革过程中动力的激发和维持对于教学改革是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5]谢安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6]徐高宏.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育[J].科研教育探索,2006,(7).
[7]刘瑞红.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J].中国科学教育,2004,(9).
[8]孟宪成,田庆林.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史江旻(1979-),男,江西赣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基础教育和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