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度”而行之

2012-04-29 08:01娄阿凤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课本上课外习题

娄阿凤

学术界对“度”的概念下过不少定义,但是我认为控制论中“度”的概念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度”应用到教学中来就可以作如下理解: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为了对教学系统实行有效的调控从而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匹配”且协调一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之教学将会出现失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握住这个“度”。所以,适度教学在小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问题学生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一是学习非常被动;二是根本不愿意读书,对学习没有兴趣,得过且过;三是父母很少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要小孩在校不出安全事故就行,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关注度不够。同等情况下数学学科显得更加糟糕。针对这种实际状况,为了使他们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与学生交流时把握的几个“度”

第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尊,有的小学生虽然学习或者行为不好,但他们也有较强的自尊心,有时他捣乱课堂我们就要掌握一个“度”,不能一味地批评,可以尝试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完全信服于你。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学生,欣赏和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心,成人之美之善念;更重要的是,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老师如果多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但是要掌握一个“度”。民主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相对的自由。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一整堂课,也不能要求掌握所有学习内容,因为他们有的是学困生。我们要不断探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又不完全“禁锢”在数学里。后来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喜欢轻松的课堂气氛、学与自己有关的东西。于是在讲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给他们开个玩笑,调节气氛,如碰到一些画图题型就请学生自己到黑板来画,如画统计图,比比谁画得最完美;再如一些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比谁记得快,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与学习有关,超过这个限度老师就得严厉批评了,这样整个课堂就显得生动而师生关系就会更加融洽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学生看书,如可以拿着带图画的书,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指着书上的图画,慢慢培养低年级孩子有顺序看书的好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时常选择些短小易记,而且好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书上写的,由此来激发学生希望读书的欲望,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乐于看书。

二、数学教学要注意的几个“度”

1.把握教材

浙江省的小学课本现在用的是人教版的统一教材,而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紧依据大纲和教材,把握好知识深度,从而避免盲目提高教学要求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在选材上应尽量减少数学理论推导,加强数值运算锻炼,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一些重点和难点应多次出现,不断循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如果教学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则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该讲的不讲,同样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把握讲与练

讲与练的关系的实质就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光讲不练,课堂上听不懂的东西不能巩固,更不能深化;但讲得太少,重点不突出,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我的做法是: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候的做法以做示范;选择好的阅读材料给他们读,引导他们学习,指导部分学优生自学,既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首先老师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对每章节开头的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对学生易混淆不易掌握的内容应采用类比、对比方法进行讲解。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切忌把问题讲得太啰嗦、太神秘,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敢问。一些“例外”需要讨论的内容,教学一开始最好不要提,这样可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待练到一定程度后再告知学生,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少讲一些,让学生多练,在学生掌握方法后,要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讲,一次比一次讲得完整,这样便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人入胜,这比企图一次全部、彻底地讲深讲透效果要好得多。如对比例课的教学,宜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初步与他人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差、自觉性较差的小学生尤为重要。

3.把握补充题

对小学生我们一定要以课本上的练习题为主。在课本上题目未做完以前,不要布置很多补充题,因为课本上的题目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说明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如果课本上的题目未做完而去做课外练习题,着实只能是舍本求末,必然事倍功半。我们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处理掌握好课本中例题、练习和课外习题之间的关系。“例题”一定要教学生熟练掌握,其次是课后“练习”,它是最基本题目,用以巩固理解课本这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再其次是“习题”。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随意补充课外习题,最主要的是如何使学生熟练掌握与理解最基本问题的解法。

设计坡度教学在进度上先慢后快,内容上先易后难要保证所有的题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都能做出,做到“有坡度无难度”。在有些课本习题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补充一些难度适中的课外题给学生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4.把握整体与局部

针对班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着重抓好双基训练(现在提出了四基)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课堂设问也要有个度,如果问题缺少应有的深度和难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不需要动脑就可答出。因而设问应是重在“为什么”上,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阔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下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也并非问题越深越难越好,适当的问题表现为:问题一提出,个别或少数学生能答出,再经过思考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能答出,这类思考性问题的发问点应放在课中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少数同学由于主观努力成绩较好,如果我们对他们一视同仁,那么这些学生会感到太简单,上课没兴趣而做小动作。这样就会妨碍其智力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专题训练,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办法,给他们上提高课,多布置些课外题给他们思考,组织他们参加数学竞赛活动,借以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这样既做到坚持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使两类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中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使得小学生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教师、学生和知识点在课前课后完美匹配,因此要把握住“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从而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课本上课外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借课本
一道题的求解策略及变式探究
算盘是个“小气鬼”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