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生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完成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大胆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谈谈我的体会.
一、新课改的亮点分析
1.有勤奋更讲兴趣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面对高中数学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的学生也无不例外,但作为教师仅仅强调学生勤奋刻苦是不够的.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能善于“激趣”,让学生的勤奋刻苦有更多的兴趣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设疑”,让学生的思考有问题的驱动力.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应尽量体现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每堂课都能挖掘和开拓数学的无限精彩.
2.有形式更讲本质
形式化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而忽视学生的直觉,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要让学生领悟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探索发现和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使数学思维活动生动活泼地充分呈现.
3.有接受更讲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限于接受与练习.新课标强调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要转变“单纯模仿、记忆题型”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完成主要知识的探究和概念的形成,努力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吸收、熟悉、鉴别发展现成的数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有预设更讲生成
传统的教学,上课只是按照教案设想执行的过程,课堂基本也成了教师“主演”的场┧——满堂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到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都“周密”到“滴水不漏”.即使对学生的引导也基本上成了“诱供”,一旦“节外生枝”,马上给“纠正回来”.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过程及不同潜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在新课标下,教学虽然还是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但教师教学设计时,就要有多维的预设.建立课堂“可能性”预测,教师既要预设学生在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还要预设各种可能的应对策略.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能包容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何概括和提炼出方案或结论的形成路径,适时把握教学时机,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
(二)对新教材的教学处理
1.实现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以应对高考为主,因此,教师也是围绕这一考试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表现在行动上,把解题看成培养数学能力的唯一方式,单向平面地传授教科书的知识,大量练习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师忙于灌输、归纳解题技巧,并让学生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试图把学生训练成一部高效的解题机器,并引以为傲,造成学生缺乏思考、讨论、探究、发现的空间.这种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的学习方式,必然忽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培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被长期压抑.换句话说,我们长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使民族未来极度缺乏创造能力的教学.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科学在千百年来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形成并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体系、处理技巧与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隐性的本质的知识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有关思想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进行渗透,让学生体验、学习这一思想方法.例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一切问题都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如处理立体几何问题、解析几何问题有关复数问题等都要运用化归思想加以解决.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一招一式的解题方式和对不同题型的反复练习中提炼概括出一般规律和有关的思想方法.
3.注重数学知识的人文作用
数学是源于生活,属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人文的、科学的和应用的价值,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上的跨越.要讲究“活、新”,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使自己的学习走向深入,还学生一片新的学习天地.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实施教学中,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做准备.如必修1中函数建模案例学习就可以采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在课
前预习时教师可提出学习目标,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互助学习,共同围绕学习目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在这一环节中不同的小组成员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依靠大家的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对于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直至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应由小组集体体验,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互助、共同分享,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普及对传统的数学课程和教学提出了挑战,也为数学教学的现代化带来了生机,从而改变了教学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等,能以更加具体、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数学学习资料.若我们能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它将有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趣求知,更有助于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并顺利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因此,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把尺子”式的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快地过渡到全面利用计算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学.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所谓“几+几”的教学评价模式,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效仿.每一节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知识点不同,不同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评价也不能够一刀切.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评判一堂课的好坏,有以下几个标准:①教学中有否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否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使其由“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演员”.②教师是否由“主演”转变为“导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③教师是否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是否得到最大化地释放.
7.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几乎都是借助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这种过分强调量化分析——唯“分”是图,过多地重视数学学习的智力目标——教“死”知识的评价模式,给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留下了太多的阴影,造就了许多“失败者”的心态.而在新课程下,我认为则应更加注重定义、概念的考查,考查学生应用这些定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过程设计的能力.采取闭卷、开卷、实际操作、当众答辩、讨论、争答等多种考试形式及综合考试和分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试评价也不宜过细,一般采用优、良、中、差或獳,B,C,D等级、层次区分学生的成绩.
以上仅是我个人在新课程实践中的体验与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