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传授、训练学生悟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习习惯。同时懂得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和学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 培养 途径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明确要求语文老师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想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和学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重视知识传授,提高语文素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提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学生掌握较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以上五点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的应用能力。强化能力训练,要将相关能力点融合到解题训练中,让学生在训练中暴露思维过程,从而找出解题能力上的薄弱之处,进而作出相应的弥补。强化能力训练,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的思维含量,强化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为基础,以思维方式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训练学生悟性,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自我构建,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具备良好的悟性的基础上的。训练学生悟性需从老师精选试题开始。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能培养悟性的、能提高能力的试题,做到少讲精评,讲出技巧,讲出规律。同时注重讲后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练中生疑,在讲中解疑,在交流和反思中提高。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掌握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在课堂上,老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去讨论,尽情地去交流,尽情地去展示。老师绝不可代替学生的权利,一味的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训练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课堂、语文复习仅限于做题的怪圈,全方位的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良好习惯;要学生了解当代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学科的前沿知识,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特别要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广泛讨论的问题;努力开拓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并使之转化为写作的题材;给学生提供积累材料、巩固材料的时间与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资源库”;尽可能创设语文学习的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
四.培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完善与提升,离不开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又离不开平时老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规范性要求。从思维的严密性,到作答的完整性,到书写的规范性都属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范畴。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使学习更轻松,更扎实,还能培养学生沉稳的作风。语文老师要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长抓不懈的日常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第一,树立榜样,明确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老师要将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学生,甚至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从细微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是靠老师的命令可以奏效的,它是靠老师的细微的培养形成的。如课前三分钟要做什么?课后的黄金三分钟你应怎样利用?语文课上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等等,在这些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不断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第三,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与训练。
吴小龙,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