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的“三加两减”

2012-04-29 00:44:03王生康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脱壳自然段语文课

王生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两年前自己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节校本研讨课,巧的是,今年校内指定它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赛课。翻开两年前的教案,发现诸多不适宜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因此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付诸教学实践。

三加

一、教学中增加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尽管在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时机等方面一直困惑着我们,但相比过去单兵作战的学习理念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在教学“蝉脱壳的情景”这一重点内容时,让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最神奇有趣的词句,在旁边写上批注,之后按照课前布置的六人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把自己圈画的词句和批注与同学们分享,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令人欣喜的是一个学困生也勇敢地举起了手。他说:“蝉的眼睛又黑又亮,像两颗花椒籽,我觉得蝉的眼睛很漂亮,蝉很可爱。”我不知道他的感受从何而来,或许是小组其他成员的感悟,抑或是自己从同伴交流中获得的灵感,但我知道后进生从一无所知到略有所感,中等生从略知一二到渐行渐悟,优等生从有所感悟到精益求精,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益处。

二、教学中增加了补白想象的训练

语文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载体的,语文课的魅力也就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蕴藏于文章中的情感。在以往教学中,我一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手段显得单一。有一次,同年级老师建议我融入补白想象的训练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蝉儿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蝉尾出壳以后,文中写道:“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此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蝉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生一说:“蝉会想,脱壳多么艰难啊,我要好好休息一下。”生二说:“壳本来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这次我忍痛割爱,对它真依依不舍。”生三说:“我要好好休息,积蓄力量,准备下面再给翅膀和身体带点变化。”生四说:“脱掉蝉衣表明我不是蝉虫而是长大了,我要为自己高兴。”……学生这些对蝉心理的补白,不仅是对蝉喜爱之情的流露,而且是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有感情的朗读,也需要通过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使读与想相辅相成。

三、教学中增加了媒体情景的创设

两年前,学校的教学硬件不“硬”,多媒体数量少,课件使用频率低,教学中很少有情景的创设。如今学校硬件改善,这次有机会在教学蝉儿脱壳以后,播放了一段金蝉脱壳全过程的视频。伴随教师诗意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蝉出壳时动作配合得多么自然协调啊!”有的说:“蝉脱壳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情景真有趣!”还有的说:“蝉脱壳多么不容易啊,我们以后一定要保护小动物。”……最后教师小结:“蝉脱壳的过程如此艰辛。它经过不懈的努力,忍受一切剧痛,最终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可敬可佩。”因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师生间对蝉有了共同的认识,喜爱蝉的情感得以流露、升华。

两减

一、教学中减少了过多的学习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繁杂性、无序性令一线教师头痛不已,再加之应试的牵引,许多教师更加茫然,不知道该教些什么,感觉任何语文知识都很重要,就如我,教了许多年也困惑了许多年。两年前的教学内容如下:首先温故知新,接着引导学生按照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顺序完成教学重点,再教学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关蝉准备歌唱生涯的内容,之后总结课文,进行学法指导——要善于观察及如何观察,最后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让学生观察喜爱的一个小动物并写下来。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所能承载的内容也必定有限。虽然那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的感觉是一个字——累!既是一堂阅读课,又是一堂作文课。教师急于提问,学生疲于应付,教学重点落实不到位,学生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次删去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及学法指导和拓展延伸这些教学内容,把重难点落在第四、五自然段中。这一调整,教学设计看似单薄,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反而对文本有了如前所述的更深刻的多元体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我想语文教学确实应该去尽繁杂,留取重点,实行简约。

二、教学中减少零散的预设问题

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课堂问题预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以前教学设计的问题太零散。还是以第四自然段为例,预设了诸如“抽搐是什么意思?蝉抽搐身体的目的是什么?”“你从‘头钻出来了的‘钻字体会到什么?”“蝉的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形象吗?为什么?”“蝉尾出壳是最有趣的,有趣在哪儿”等等大大小小七八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思考的时间,虽说都有“举手之劳”,但思维不畅,思路狭窄,收效甚微。这次只预设了一个问题:“蝉脱壳时的情景哪里最奇特动人?自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上批注。之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终于有了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从学生交流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对蝉尾出壳较感兴趣,发言多集中于此。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对蝉脱壳情景中其他不太感兴趣的地方预设一些问题,他们会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吗?

反思

经过这节课教学,我有了较深的感触。其一,《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前提。课改轰轰烈烈已有十年,不可否认,如今语文课上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什么内容的课文,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读的方法。而读又都是学生朗读,很少见到教师进行示范。朗读的形式很单调,朗读的质量和数量也很不到位。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因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也就很难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如果教学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融入情境创设、补白想象等多样的教学手段,加上教师及时、精当的讲解,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受。♪

猜你喜欢
脱壳自然段语文课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事项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智慧农业助上安村“脱壳”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美丽的秋天
“空壳村”如何“脱壳”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49
画画
牡蛎超高压脱壳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