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蒋介石用人之道的差别

2012-04-29 00:44何虎生
党员文摘 2012年1期
关键词:张灵甫王稼祥陈诚

何虎生

毛泽东、蒋介石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在用人之道上,有着“五湖四海”与“黄埔浙江”、“放手使用”与“越级指挥”、“依法用人”与“帝王之术”的差别。这些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毛泽东讲“五湖四海”,

蒋介石搞“黄埔浙江”

毛泽东“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在王稼祥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为选票没有过半数而落选。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吃惊。为了增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王稼祥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属留苏学生,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也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稼祥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为党作出过重大贡献。因此王稼祥的当选,对于团结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同志,有过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同志,犯过错误的同志,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讲话。他一件一件地列举了王稼祥的功劳,还特别提到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的讲话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大会进行了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

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封建主义和青洪帮那套江湖法则,强调个人恩怨,任用私己,甚至亲戚朋友,特别是大搞“黄埔浙江”。

蒋介石是依靠“黄埔系”起家的。蒋介石授衔的将领,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在抗战胜利后,“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

蒋介石用人还讲究同乡渊源。“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了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陈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陈诚的“火箭式”发家史与其“保定系”、“黄埔系”和浙江老乡的身份不无关系。陈诚是浙江青田人。1919年,陈诚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1925年,任黄埔军校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一天晚上,他访友归来,天将黎明,仍不思睡,便挑灯夜读《三民主义》。这恰巧被查夜的校长蒋介石看见,当得知陈诚为浙江人时,蒋介石便认定陈诚为可造、可用之才。次日清晨,早操完毕,蒋介石便把陈诚提升为少校炮兵队长。

此后,陈诚一直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一路官运亨通。1932年,在蒋介石、宋美龄的极力促成下,陈诚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二女、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结婚,做了蒋介石的干女婿。就这样,陈诚成了蒋介石最为宠信的心腹和干将,此后平步青云,成为中央军系统第二位一级上将。到台湾后,更是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的用人方法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了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

毛泽东强调“放手使用”,

蒋介石喜好“越级指挥”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是战场上瞬息万变,只有前线指挥最熟悉形势,需要临场发挥,当机立断。毛泽东、蒋介石在这一点上大相迥异。

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解放军之所以取得重大胜利,是同毛泽东的从善如流、“放手使用”和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

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中,粟裕从集中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大仗,到“小淮海”以及“大淮海”的战略战役规划,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后,均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实施。

孟良崮战役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根据战略形势,作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经过认真考虑,三次致电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

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这一重大决策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接着,粟裕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了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推进演变。

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下级,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去干,常常越级指挥,使得战事往往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辽沈战役就是一个例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却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接连丢城失地。无奈之下,蒋介石想到了他的王牌战将卫立煌。

于是,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然而,蒋介石一方面对卫立煌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其充满狐疑之心。在卫立煌出发去东北前,蒋介石还面见了卫立煌的秘书,审查一番。

卫立煌到东北后,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按兵不动。蒋介石急令卫立煌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但卫立煌一再拒绝蒋介石的命令。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坚持认为锦州解围应由关内出兵解决,而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蒋介石无奈,于10月2日、15日、18日三飞沈阳,亲临指挥作战,将卫立煌这个所谓的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完全抛到一边。

东北全境解放后,蒋介石将责任全部推给卫立煌,将其撤职查办。

毛泽东强调“依法用人”,

蒋介石大耍“帝王之术”

1937年10月5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开枪将其打死,称为“黄克功事件”。

事件发生后,黄克功被捕认罪。他曾幻想党和边区政府会因为他资格老、功劳大,对他网开一面,从轻处罚。他还写信给毛泽东,除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外,还请求姑念他多年为革命事业奋斗,留他一条生路。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黄克功是红军的重要干部,对党是有功的,应让他戴罪杀敌,将功赎罪;一种认为,黄克功触犯了边区刑律,破坏了红军铁的纪律,应处极刑。

毛泽东认为要依律严惩。后来,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开审判,边区高等法院判处黄克功死刑。

黄克功被开除出党并依法处决后,群众异口同声称赞:共产党、八路军不护短,不枉法,公正无私,纪律严明,真是了不起。

张灵甫是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曾任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误信谣言,怀疑妻子吴海兰不忠,醋劲大发,掏枪将吴海兰击毙,酿成了轰动西安的“团长古城杀妻案”。

吴海兰的父母得知爱女被杀,怒不可遏,递状纸上告。西安妇女界也表示极大的义愤,联合上书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当时,宋美龄正在和蒋介石一起积极鼓吹新生活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此事不但有违社会道德,还触犯了国法,于是她向蒋介石告了御状。蒋介石于是命令胡宗南将张灵甫押解南京,并声称要审后严办。

七七事变的爆发成了张灵甫的转机。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蒋介石秘密释放了罪不容赦的张灵甫。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升任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74军号称“御林军”,张灵甫也被称为“御林军统领”,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74军后为整编第74师,张灵甫任师长,曾在孟良崮与人民解放军死战。虽然最后张灵甫也为蒋家王朝殉葬,却坏了国民党的党国大事。

(张源、刘名远、薛钢、邱宝珊荐自《新周报》2011年第46期)

猜你喜欢
张灵甫王稼祥陈诚
桃花潭边的勤学少年——王稼祥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Temperature effects of GaAs/Al0.45Ga0.55As superlattices on chaotic oscillation∗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陈诚作品
狠心的龙虾妈妈
王牌悍将张灵甫“古城杀妻案”真相
张灵甫是自杀还是被击毙?
战场上与银幕上的张灵甫
民国传奇人物张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