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学校地理课程改革,走过了30多个年头,也造就了一代代中学地理新教师,改变着一代代中学地理老教师。那么,广大第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学校地理课程改革中究竟处于和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路线确定之后,教师就是决定因素。
对于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反响的主流是满意的,随着学校地理课程功能的完善,学校地理课程地位的提升,激发出地理教师奋起改革和创新的空前热情,提高了地理教师从师任教和教学研究的自身素养。难免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有的老教师无所适从,尤其是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结合进行的时候;有的教师陷于被动,尤其是接受培训机会少的教师被改革拖着走跟不上趟;有的年轻教师行为与效果相悖,尤其是从形式入手大幅度改革欲速则不达。
广大地理教师应当明确,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地理课程研究基础上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都基于地理课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科学的地理课程研究是需要实证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处于试验阶段,实证研究者正是广大第一线学校地理教师。地理教师不只是地理课程和教材的被动使用者,也是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的主人,担负着对地理课程和教材试验与评价的重任。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地理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够重视,不够理解,将地理课程试验的重任降低到地理教材教学的层面,而且是教材怎么表述教学就怎么表述,忽视了从地理课程标准到地理教材,从地理教材到地理教学这两个过程中的创造性工作,由此而削弱了试验教学的实证作用。
具体说来,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从偏重地理知识向知识、能力与情感并重和结合,地理教材是否准确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情感要求,从校情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如何界定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突破教学难点,有赖于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创新,“凭书讲出”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师的逻辑学和教学心理学素质偏低,是我国高等教师教育专业专业性薄弱导致的先天不足,这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投身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瓶颈之一。当前各级教研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地理教师,加强在地理课程改革实验中理解和实践能力教学与情感教学的重大问题,并重视反馈对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情感要求与体现的评价、改进意见。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地理课程的系统性,地理课程标准的系统性在于内容的结构,最大的问题在于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的脱节乃至矛盾,在初、高中地理课程内部也存在着内容结构的不一致和学习迁移的困难问题,如大洲、地区、国家、中国、中国分区、乡土各层面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内容结构的不匹配,广大地理教师应注重课程试验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解决,尝试减轻这些问题引发的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地理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是以教师或学校为单位的手工劳动式的行为。而课程改革实验的对象主体是学生,课程要实验,教学质量不能下降,实验不能失败,要对实验期的学生成长负责。作为实验者,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对地理课程和学生两头负责,责任可谓重大。这就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实验要形成由国家、地区、行政区、学校各个层面构成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体系,每位地理教师、每所学校都应明确自己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大幅度提高地理课程改革的效益和效率。
要求地理教师履行好地理课程改革的实验者的职责,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制与机制。我国的高等教师教育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有根本性的改革。而广大在岗学校地理教师应当同时有接受有效培训的权益和接受资质动态监测的义务。而广大地理教师的培训,首先是更新其地理科学素养构成,其次才是提升与地理课程内容更新相配的教学技能。
广大学校地理教师应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人。
袁书琪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成果奖多项,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主持获得国家理科基地等本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多个;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福建省首届“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