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黄建华教师回答: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弄懂弄通为止。
1.在意外处追问——柳暗花明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始料未及,对此,有的教师听而不闻,或是敷衍搪塞,往往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熄灭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不要受预设的束缚,应对学生的意外甚至离奇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设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从“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正轨”上,说不定还能生成出美丽的小插曲!
例如,在“城市化”的教学中,笔者设计问题:如何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发展公共交通,避免交通拥堵;有的学生说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突然后面冒出一个声音:不让民工进城。学生们马上哄笑起来,教师可迅速抓住这一契机追问:“不让民工进城”这一观点正确吗?大家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结果意见不统一,教师可顺水推舟:既然大家意见有分歧,何不来一场辩论赛?学生们马上组成甲、乙两方开始辩论。甲方认为,外来民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建设城市做出了贡献;乙方认为外来民工素质低,影响了社会治安,还给就业、教育、医疗等带来了压力……学生们唇枪舌剑、据理力争、难分胜负,最后教师可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以上案例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节外生枝”甚至是“异想天开”,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错误处追问——峰回路转
课堂中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人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的确,错误是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和教学资源,摸清其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在错中探究。
例如,绘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时学生往往会出错,一种是偏转的方向错误;另一种是偏转方向正确,但箭头弯曲方向画错,气流最终向外流出。这些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对于第一种错误,教师可以追问: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物体是如何发生偏向的?学生一定会回答“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这说明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未真正掌握判断物体偏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应重点将判断方法讲清楚,强调“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看,北右南左”。对于后一种错误,教师可以追问:气旋中心是什么气压?气流是向内辐合还是向外辐散?学生经过思考后,自然会发现气流向外流。通过追问,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一难点。
3.在简单处追问——深入探究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追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说明是与否、对与错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究事物的本质,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教师一定会设计问题: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只要根据教材插图就能回答这一问题,这是照本宣科,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追问:除了书上列出的区位因素你是否还能补充其它因素?学生可以补充地价、资金等因素,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些区位因素可以分成几类?这样的追问可以将简单的问题深入化,激活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发展其创新思维。
4.在疑难处追问——化繁为简
难点处即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由于教师固有的思维或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认识与教师认识之间的差异,从而出现教师认为简单的知识学生可能理解有困难等情况。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追问,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知识的掌握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等,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捕捉他们认识上的模糊点,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清晰。
例如,洋流的运动规律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记住洋流的画法,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洋流图后一定要追问:洋流为什么这样流?让学生说出洋流与风带之间的关系。经常这样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解记忆的习惯,真正做到心中有地图。
好课是可以问出来的,课堂追问能追出一片精彩。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思维条理化的“纽带”,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阶梯”。